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鑫  张鹏  陈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8):1246-1257
社交焦虑障碍是最普遍且难于治疗的精神障碍之一。大量研究发现, 注意偏向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社交焦虑。研究者从自我报告、结构化评估、生理记录等方面考察发现, 接受了注意偏向训练的社交焦虑个体其注意偏向、生理唤醒和脑神经活动发生变化并且社交焦虑症状有所缓解。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可能是因为训练提升了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的效果与机制, 拓宽评估注意偏向训练效果的手段, 并探索其对社交焦虑干预的长期效果和对其它心理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眼动技术,以BMI指数处于正常范围的女性为被试,考察特质自我控制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训练在改变注意偏向强度上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对于高热量食物线索,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表现出了更强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有效降低了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对高热量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上述结果表明,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个体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能有效改变个体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是抑郁认知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近年研究的焦点从对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理论机制等转向了对抑郁障碍个体的注意偏向矫正效果和作用机制等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抑郁障碍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1)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2)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机制。(3)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矫治方法。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4.
负性偏向是指负性信息比其他信息得到优先的注意和加工。在负性偏向中注意偏向既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也是一种受控制的过程, 杏仁核和眶额皮层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调节早期的自动化注意偏向而眶额皮层则控制着自上而下的注意偏向; 负性记忆偏向不仅表现在负性信息得到更深的编码, 还表现在负性信息的再认标准降低。未来应开展负性偏向的皮层?皮层连接、基因、负性偏向的拓展以及负性偏向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试图从注意偏向角度研究手机成瘾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机制,旨在揭示手机成瘾大学生与正常使用手机大学生在面对手机相关词语和中性刺激时的注意特点及其机制,以期为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首先利用手机成瘾量表筛选出手机成瘾被试,然后采用点探测范式探求其存在这种注意偏向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手机成瘾水平对大学生手机相关词语注意偏向是有影响的,不同手机成瘾水平者的注意模式不同,手机成瘾者对手机相关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正常使用手机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睾酮素与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在整合攻击行为生物激素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的基础上,探究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与皮质醇的调节作用。对84名未成年犯的激素水平、敌意注意偏向以及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敌意注意偏向(注意不稳定性、注意回避)在睾酮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皮质醇调节睾酮素与敌意注意偏向的关系,仅在高皮质醇水平下,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基于生物激素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可尝试从增加对敌意刺激的注意回避和提高皮质醇水平两个方面对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的攻击暴力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春香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6):1304-1307,1300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两个实验任务来探讨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和正性情绪词附近的靶刺激.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低特质焦虑大学生没有出现注意偏向;(2)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在有效线索情况下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在无效线索情况下.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以负性情绪词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显著长于对其他靶刺激的反应时,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空间注意的解除困难.因此,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8.
摘 要 为考查防御性自尊大学生注意偏向对记忆偏向的影响,本研究将被试分为训练组和控制组,训练组接受注意偏向训练,之后完成记忆任务。记忆任务中呈现中性和攻击性词汇,要求被试对词汇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控制组对攻击性信息存在着记忆偏向,而训练组对攻击性信息的记忆偏向消失。注意偏向训练可以即时性地改变防御性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可能是特质一致性记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认知偏向是焦虑障碍患者的重要认知特征, 是指患者或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或威胁性信息存在认知加工方面的偏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近年来, 研究者致力于将认知偏向的矫正应用于焦虑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 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本文总结了将认知偏向矫正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不同方式, 并从主观报告的疗效证据、行为及生理指标的疗效证据, 以及未发现疗效证据的研究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于结果的高度不一致, 本文从期望效应、干预对象、因变量和其它参数等方面探讨了可能的原因, 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改良的点探测任务,探讨了注意偏向训练能否改变GAD患者的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并缓解其焦虑状态,及注意偏向训练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训练组被试的负性注意偏向分数显著降低,具体表现为训练后训练组的负性注意解除能力显著高于控制组,两组被试的负性注意警觉在前后测均未有显著变化;注意偏向训练引起了GAD患者积极情绪的变化,缓解了状态焦虑。这证明了注意偏向训练对改变GAD患者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及缓解其焦虑状态的有效性,并揭示这种改变主要是通过提升其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除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情绪信息对注意的调节是情绪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注意偏向,研究范式的多样化、被试群体特质的差异性,导致对注意偏向机制的诸多争论,形成了注意成分说、图式说、注意资源说和PDP模型。注意成分说认为,威胁相关的刺激损害了注意解除能力而引起偏向。图式说认为,图式或知识结构的激活引发注意偏向。注意资源说认为,过多注意资源的消耗引起情绪Stroop实验中的注意偏向。PDP模型认为,特殊人群过高的输入单元激活水平引起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3.
张禹  罗禹  赵守盈  陈维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29-1138
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普遍存在。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在不同阶段对注意偏向产生影响。威胁刺激属性、呈现时间以及被试特征是重要的调节因素。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杏仁核?前扣带回网络可能是注意定向加速的神经基础, 而以眶额叶为中心的前额叶皮层可能是注意解除的神经基础。未来还需要就注意定向加速与注意解除困难的关系、注意偏向的调节机制以及其神经基础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的一种表现。近年来, 研究者利用眼动技术探讨了注意偏向的加工特点及其内在机制。尽管针对是否存在注意定向加速、注意解除困难或注意回避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但都试图为验证如警戒-回避模型、注意保持模型等提供眼动证据。未来研究在记录PTSD个体注视模式时, 不仅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整合PTSD个体的眼动模型, 也要结合多种技术从多模态角度共同考察PTSD个体的威胁信息注意偏向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in Anxious Youth: A Review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uffering from anxiety disorders experience cognitive distortions that magnify their perceived level of threat in the environment. Of these distortions, a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threat-related information has received the mos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tion. A large volume of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nxiety-disordered youth selectively allocate their attention toward threat-related information. The present review critically examines this research and highlights several issues relevant to the study of 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in youth, including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ment, trait anxiety, and state anxiety on 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It furthermore identifies the need for development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recommends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Attention is biased towards threat-related stimuli. In three experiments,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s, processes, and time course of this processing bias. An emotional flanker task simultaneously presented affective or neutral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database either as central response-relevant stimuli or surrounding response-uninformative flankers. Participants’ response times to central stimuli was measured. The attentional bias was observed when stimuli were presented either for 1500?ms (Experiment 1) or 500?ms (Experiment 2). The 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held regardless of the stimuli competing for attention even when presentation time was further reduced to 200?ms (Experiment 3).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mechanisms may interact to modulate the orientation of attention to threat. The data presented here shed new light on the mechanisms, processes, and time course of this long investigated by still largely unknown processing bias.  相似文献   

17.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性评价, 影响着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应对方式。低自尊个体由于容易知觉到外部的拒绝性信息, 也更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知觉为拒绝, 因而存在对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本文首先综述了低自尊个体的认知与行为特点, 其次简单介绍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常用研究范式(Stroop范式、点探测任务、空间线索任务、惊吓探测范式、注意监测任务、注意转移任务), 随后列举了解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理论(社会计量理论、关系图式理论、注意成分说、注意控制说), 最后总结了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自尊结构的复杂性, 注意偏向的信息加工阶段性及其脑机制, 注意训练的作用机制及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本土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