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是一种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人生哲学,顾名思义,是指对有关人生问题所作思考的再思考.一般的思考常常是零碎、片断的,再思考才能显出思想的深邃.  相似文献   

2.
张伯钦主编的《绵延人生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版)一书,以全新的角度,严谨地态度,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探讨了人生科学的诸多问题。 人及其本质,是研究人生科学首先提出并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人是生存于世间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包括了生命、社会和心理三个方面。人性是人共有的一般属性,人的本质是在实践活  相似文献   

3.
口语化倾向的诗歌在当代诗坛的泛滥伴随着诸多争议。误读作为解读这类诗歌的重要批评方法也处在风口浪尖。诗化的语言往往是对凝聚日常经验的语言本身的突破。于坚的长诗《0档案》用一种自觉的陌生化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洞见。这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惯常经验以及生命的"0"的诗意视角。同时,这也直接地回应了对于口语化诗歌的深刻面的种种质疑。  相似文献   

4.
人生犹如一本读不尽的"巨书",充满着无穷的诱惑和魅力.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带有个性化特征,我们不可能要求一本思考人生哲理的书涵盖和包容所有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但是,我们可以期待作者在其著述中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人生.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一思考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生化的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力,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体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对程颐思想的借鉴主要表现在:程颐的圣人之志,成为引导王阳明一生为人为学的价值观;对程颐"格物致知"成圣之方的体验、困顿,促成了阳明心学的诞生;程颐的本体论思考,使王学从心学角度融合心、理,确立了心本体的学理主旨,认为承载天理的心(良知)才是即本体即主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和人生的主宰;《伊川易传》的哲理,尤其是其固守正道、扶正抑邪和自昭明德的人生智慧,给王阳明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7.
人生究竟应该怎样渡过?人生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几乎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近日喜读中国名伦理学家宋希仁教授的新《人生哲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深感这是对人生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独处与思考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在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些思考,他要么欣慰,要么后悔。平凡人的这些思考应该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却往往鲜为人知。相对于高不可攀的伟人,这些平凡人对人生的最后反思更容易启迪后人,让我们引以为鉴。在日本,有一位年轻的临终关怀护士大津秀一,在服务病人的时候,以一颗慈悲心,做了1000多名临终者表达人生遗憾的倾听者、见证者和记录者,撰写了一本珍贵的书籍《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  相似文献   

10.
汪维藩 《天风》2009,(10):64-65
(三十七)人生边上 杨绛老人(191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96岁时,出版了一本名叫<走到人生边上>的书,副题戏称"自问自答",虽说戏称,却又是一位十分严肃的老学者、老作家,在一个十分严肃的"人生边上",对人生所作的十分严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植根于人性之中并且是人之生存、思考和行动的基础。研究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含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信仰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终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宗教信仰具有个体性、选择性、神圣性等特征。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为人生提供终极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价值体系中的“应当的应当”;对道德进行聚合和圣化;给人生带来无限的希望;使人生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早就在书店里看到了韩东屏先生的《市场经济与人生》一书 ,书写得易懂且耐人寻味。近日又认真阅读 ,其对伦理学的深邃思索使我不禁拿起笔来 ,谈谈读此书的体会。伦理道德是对人生和社会规范 (为人处世 )的认识 ,它始终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社会生活导致了道德问题的产生 ,激发了人们的思考 ,同时促进了道德思想、理论的拓展。作为面向社会广大读者的书籍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 ,作为“人生、人格、人品系列”读物的一本 ,《市场经济与人生》一开始就从经商下海潮谈起了当代人生选择 ,一下子就直面现实人生境遇 ,超脱枯燥、抽象的说…  相似文献   

13.
人生得意有诸多,金榜题名时,亲人团聚日。然而只为这一时刻来临,望眼欲穿的渴盼绝不是痛苦的煎熬,其实能沉下心来去等待才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等待是一弯新月,纤细清秀,但又执著,总有一天会丰满成圆月;等待是一株树苗,挺拔俊朗,且又坚韧,  相似文献   

14.
立心     
正最近的阅读中,遇到两个有趣的人。他们的人生,让我在不惑之年拧着眉头,再次思考起人生这个严肃的话题。不管上帝是不是正在暗笑,我都被引领着,兀自深陷了进去。这两个人,一是北宋的诗僧道潜;一是被我们称为"驴友"  相似文献   

15.
心理的社会治疗有别于传统心理学领域中的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认知治疗以及人本主义的“患者中心疗法”。它认为对自我的深刻误解是造成当代社会中的人的孤独与痛苦的主要根源。实现快乐人生的方法是“自己解放自己”,走出自我,学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重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晏殊词清丽典雅,其独特魅力还表现在伤感中有着旷达的境界.晏殊的作品使人能从其所写的感情之中,体会出人生思考的意味,同时作品还具有一种通达的观照的能力.作者通过观察事象获得内心的一种智慧的照明,尤其是对人生的体会和觉悟,体现出作者积极旷达的生命意识.他的两首《浣溪沙》在淡然美丽的感伤中融入生命的思考、灵魂的激荡与旷达,使之意蕴丰富,回味无穷,真正成为温润而明亮的"珠玉"之词.  相似文献   

17.
高更画作是在启蒙运动和欧洲19世纪一连串革命,以及社会各种信息刺激下应运而生的产物。作品纯烈饱满,洋溢着异域风情和原生态的野性。画面高度凝结了画家的思考,思考人性的自我和自由的珍贵。倘若说高更的画作是一幅幅伟大的作品,那么画家的传奇人生更是一部非凡的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18.
魏磊 《法音》2001,(1):10-18
一、前言 生命是一个百思难解的奇迹。吾人受业力牵引,投生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经历着这一期或悲或喜的人生。在人生的际遇中,虽不无亲情的甜美与事业的荣耀,然内心深处,每每有一种黄昏荒野踽踽独行的落寞孤寂感。夜深人静时,不期然泛起诸种对生命的拷问:人是怎么来的?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这种对生命终极的拷问,体现出人类理性的高贵与尊严。对这类拷问的应答,催生诸多的宗教与哲学,亦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 然而,受五蕴(色受想行识)羁束的人类毕竟难以回答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加上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19.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常识而言 ,“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但是 ,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 ,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 (如自杀 )的发生 ;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 ,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 ,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死”和“生”一样 ,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 ,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 ,…  相似文献   

20.
“人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中“哲学人类学”是同一层次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概念。作为一种对人的本体论结构进行思考和建构的观念体系 ,人哲学以其对人的形而上纯思而区别于对人做科学研究的丰富多彩的具体人学或人类学 ,如考古人类学、民族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等等。作为 2 0世纪中国重要哲学家的梁漱溟一生热衷于人哲学的研究 ,不论是他 2 0、 30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朝话》 ,还是 80年代出版的《人心与人生》 ,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人哲学思路。梁漱溟的人哲学继承了中国传统人哲学特别是儒家人哲学的主要精神 ,并融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