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曦 《世界哲学》2016,(4):136-144
欲望满足理论是解释"人类福祉"概念的主要理论策略。相对于替代理论方案来说,欲望满足理论具有优势。它既不像快乐主义理论那样承诺了一种纯粹的主观主义,又不像客观主义理论那样屈从于"家长制"的批评。通过"欲望"概念所兼有的命题性涵义和态度性涵义,欲望满足理论同时能够说明"生活之善"的"真实性"和"个体性"。但是,"欲望满足"受制于某种第一人称界定的"受益条件",从而存在自身的理论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一些学者试图发展出"信息充分条件下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个表面看起来是一种修正方案的论证策略,却将欲望满足理论带向了彻底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时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享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立志求富的社会语境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以满足炫耀为目的,以符号消费为手段的内在逻辑。瓷片最初作为体现"干净、卫生"的符号被应用于卫生间和医院内墙。由于人们对亮丽的渴求以及对摆脱污垢贫穷的潜在愿望,瓷片逐渐由内墙转移到建筑的外墙上,并且大行其道。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人们渴望摆脱贫穷追求富有的愿望,还透露出消费时代已经把人们生活的本质需求通过符号转换为无穷的炫耀欲望。  相似文献   

4.
人们生存在这个世间,因欲望驱使,就会引发与之相应的种种想法。当我们感到寒冷时,就想找衣服穿;感到饥饿时,就想找东西吃;觉得孤独寂寞,就想结婚成家;觉得闲来无聊,才会追求各种娱乐.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尺度     
日子没有尺度,譬如日子难熬时,人们会说"度日如年",其实,这仍然是用时间比拟时间。生活却有尺度。家住潜山北路,在省城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一条路了,路过的人觉得光鲜,常住的人感到别扭,就像穿一套不合身的衣服。别扭就别扭在诸事不便,岳西路和陈村路各有一处规模不大的菜场,离我家前者约900米,后者1000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人们渴望财富、追求财富与创造财富的意识和观念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题时,"财富"却仍旧是一个广为人知、鲜为人解的概念。人们在把财富作为"需要的对象"和"欲望的对象"竞相追求的同时,似乎没有想到过"财富还会有什么哲学的意义"。由此,从马克思哲学的思维向度上把握财富的人学本质及其社会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在这个经济发展飞速的时代,互联网似乎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服,网购;食物,网购;旅游,网购;看病,网络挂号;支付,支付宝、微信等……,我们的生活不仅完完全全陷入了瓦联网平台这个怪圈,而且几乎已经被突如其来的"微文化"快速地"引领"着。艺术传播和消费的方式,也从传统方式转换为了网络电子平台宣传和销售的新形式。艺术微展和微拍作为网络时代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从2013年年初起几乎成为了各种艺术机构必定使用的艺术品传播平台。传统的艺术品传播格局从  相似文献   

8.
天津房管局老干部活动站的领导和同志们从人们爱美、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出发,利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书画来满足老同志的精神生活需求,受到了老同志们的欢迎和称赞。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人类以道德的方式追求的终极目的,但不同时代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却有较大差异。在"现代性"道德对传统伦理"价值的颠覆"社会转型后,人按照自然权利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保障幸福的前提条件。在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刺激和推动下,人们的物质欲求由手段遮蔽目的,使人的幸福追求系于"手段王国"中,沦为不断递进的欲望或幻觉。现代人需要激发自身的道德超越性,在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道路上,沿着作为"目的"的幸福伦理指向,通过关注和敬畏生命,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走向幸福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孙伟 《道德与文明》2021,(4):150-160
理性与情感的关系是东西方伦理学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伦理德性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对一个人情感和欲望塑造的结果,它使得人们具有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和欲望,也成为理性思考的起点.实践智慧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理性思考,针对具体情境而进行的道德理性判断.一个正确的伦理行为必然结合了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情感和理性.与之类似,荀子认为礼义制度通过日久天长的熏陶而逐渐矫正、教化、引导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之趋向道德的结果."义"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理性能力,它为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和框架.正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融合互生发展一样,荀子的"情"与"义"也是相互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了人的完善德性的实现.荀子关于"从义不从父"的主张集中反映了理性与情感相融合这一美德伦理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欲望总喜欢走猫步,总爱从生活的起点出发,取一条直线,直达目的地。就像一支箭,"啪"的一声射中靶心。走猫步的欲望很强势,很直接,然而,猫步毕竟只属于秀场,下了舞台,我们还是要沿着俗世里弯弯曲曲的路,迂回到达终点。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段距离,没有谁可以让他们亲密接触,怀揣着梦想的火种出发的人,如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如果满眼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负面,往往会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这时我们不妨想想罗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学会辩证地思考,把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节制欲望,化解压力;善于以理性平和之心对待分歧。这是一种人格的历练,思想境界的提升。发现美的眼睛,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你开启。  相似文献   

13.
若干年前的一天,我的姐夫打开我姐姐的衣橱,从里面拿出一个精美的袋子。"这是你姐姐最喜欢的一件衣服。"他说,然后从袋子里拿出了这件还没有拆开包装的衣服。当包装去掉,衣服展  相似文献   

14.
在古希腊,哲人和俗众构成了整个城邦,哲人永恒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受理性控制的一群人。除去少数的哲学家之外,城邦中大多数人都是俗众,他们是靠统一的意见在城邦中生存下来的人,是受激情和欲望控制的人。追求上的差异导致了目的上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于是,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的矛盾达到了顶端,哲人就必然陷入"异教徒"的诅咒之中。  相似文献   

15.
平面设计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必定会涉及到符号学。平面设计中的创意图形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彰显着品牌的个性,引领着消费的潮流。将创意图形运用到平面设计会使设计主题更幽默,更有利于深入传达给受众,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它不仅满足了设计的客观需求,更以其创造性的思维、艺术性的符号特征满足了人们的实际欲望和精神需求。对图形进行创意的过程,就是对图形进行影变组合、替换组合和同构组合的过程;不仅是人们理解图形的过程,更是对生活内涵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组合就是创造。"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创意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将得到更丰富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让补丁高贵     
毕业前夕,教授出了一道题:现代生活中有补丁的衣服极为少见,衣服有了补丁是低档次的。请问,如果一件衣服上有一块难看的补丁,如保让它变得高贵?  相似文献   

17.
浅谈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只有温饱的生活,而对商品也越来越挑剔,不但要求产品的质量和性价比,对产品的包装也越来越看重。在大量的商品中,往往也是那些有着新颖别致包装的产品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购买者的欲望。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产品生产者的推销手段。  相似文献   

18.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就是对幸福的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自由意志发展的整个精神过程中理解幸福,认为幸福是"满足的总和",并把自由意志理解为幸福的内在价值和规定性,反对把幸福归结为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反对把自由理解为"任性".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同样确认自由是幸福的内在价值,由此形成了劳动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以确认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贯彻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刺激、扩张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异化,把幸福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幸福或美好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休谟主张从人性内在的情感欲望出发来解释人们的道德行为,但这种解释走向了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无法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普遍的价值规范。正义不同于道德,正义作为一种公共性规范对所有愿意合作的人应具有普遍约束力。休谟在解释正义问题上特别强调理性慎思的作用,当然休谟的解释并不是重回理性主义的老路,不再是强调理性主导并支配情感,而是把情感作为行动的动机,凸显理性慎思对情感欲望的调整和引导作用。本文最终试图证明,休谟不是单纯靠情感来解释正义,而是基于情感与理性慎思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类实践中正义原则的建构。正义的建构是人们综合情感和理性因素反思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文化概念在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中的提升,推动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丰厚导致消费文化的提升。消费文化的评述直接导向了消费市场,导向了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的再研究须依附于后续文化的不断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