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和实践相结合,和客体性相结合,和目的性相结合的主体性;也是个人主体性和集体主体性的结合。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探讨主体性的基本理论;全面把握主体性同哲学其他热点的关系,切实研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认识过程究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是一个涉及主客体关系、思维规律以及思维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三阶段论(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同感性——知性——理性论);也有不同的二阶段论(即不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同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知性作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小阶段,一是把知性作为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形式。这  相似文献   

3.
立法正统性是指人们对统治立法权的获得,行使及其产品的道德认可和信从。中国传统社会君主立法的正统性来源于儒家意识形态,尤其存在于儒家圣贤人格的设计中,即通过由圣转王,圣王一体来确保君主立法的道德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最高封建统治者中,与佛教关系最深的要算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了。这个虔诚奉佛的皇帝曾经舍道归佛,给佛教以很高的地位,并多次戏剧性地舍身同泰寺,甘当僧人的奴仆。那么,梁武帝究竟几次舍身同泰寺?他是否曾定佛教为国教?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技术与价值的关系是当今技术哲学及其相关学科(如STS)研究的核心,也成为我们的时代所关注的问题的一个焦点。本文拟对这一论题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作一简单探讨。技术是人类的一种以取效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对于“什么是技术”或“技术的本质”,国内外文献中给出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诸如技术是知识、是技能,是物质工具、设备和产品,是人的意志或活动,是文化现象或社会过程等等,其中每一种都联系着对技术与价值关系的特定理解。本文倾向于把技术看作人类活动、实践的一个基本类型、方面和方式,即以追求效用为目标的理性活动。它包括物…  相似文献   

6.
关于“黄帝之言”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水 《管子学刊》2000,(1):38-46
自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重新问世以来,国内对黄老之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在前人以及自己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欢迎批评指正.一、五行学说与黄帝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心理内容表征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极其模糊的问题,即心理表征中的语义内容是如何实现的,而从我们的个体经验可以知道,没有内容的心理表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探讨表征中的语义赋值机制,是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曾提出了语义分段累积加载模型(以下简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性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从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现代性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重要变化:在现代性研究的初期和中期,人们较多地关注现代性的否定方面,所谓“现代性的弊端”可以算作那个阶段的关键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要求的不断加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多样现代性”的问题,并试图在整合各种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于是“中…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都要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的对象或主要内容 ,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却规定着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 ,那么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难免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上看 ,在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存在着两个相互联系方面的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其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向历史上的许多疑难和定论发出挑战。这里,仅就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来谈论一下哲学史上的两个问题。(一)人是机器。十七世纪美国经验论哲学家霍布斯(Themas ltalles 1588—1679)在1651年就指出,人的生命就是机械的运动,他认为,机器人可以具有人造的生命。他的观点为后来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和发挥。拉美特利(Lavmetllie 1709—1751)在他匿名发表的《人  相似文献   

11.
12.
对自然体权利论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体权利理论引起了人们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但由于它在理论根据、内在逻辑性和现实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它很难成为对人们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因此,在自然体权利的法定化问题上,我们应当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史料文献,从教派组织制度、信仰礼仪等方面考察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教派归属问题。认为逊尼派(Sunni)在中国伊斯兰教中始终居主流地位,但什叶派(Shi‘ah)教义主张也曾获得流传,不过在中国伊斯兰教中教派分歧始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任丑 《道德与文明》2010,(6):109-113
工程伦理学如今已成为伦理学领域的一支劲旅,相关问题的争论却愈演愈烈,极难达成伦理共识。至关重要的两个基本问题是:工程伦理学是否可能?工程伦理学为何种伦理学?实际上,工程伦理学不但可能,而且是具有鲜明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应用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Spinoza's account of belief entails that if A has two ideas, p and q, with incompatible content, A believes that p (and not that q) if the idea of p is stronger than the idea of q. This seems to leave little space for dominant non‐beliefs, or cases in which there is discord between one's beliefs and one's affective‐behavioral responses. And yet Spinoza does allow for two classes of dominant non‐beliefs: efficacious fictions [fictiones] and ideas that conduce to akrasia. I show how Spinoza can account for dominant non‐beliefs within his model of cognition 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doxastic and the affective powers of ideas and by suggesting that doxastic power is best understood diachronically. While other scholars have stressed the elegance of Spinoza's account of ideas,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sophistic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his account.  相似文献   

16.
新兴宗教运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定义、兴起、特征、信仰、组织结构、领袖、成败、科学、皈依原因及世俗化十个方面对相关社会学研究的英文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企业道德的两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企业道德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企业怎么样讲道德.本文通过对否认企业道德重要性的自由主义模式的批判,以及对强调企业道德重要性的权力--责任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伦理回报"模式和伦理价值模式的分析,为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解释.而在企业怎么样讲道德这一问题上,本文强调为了使企业从"知"转而"行",在企业内部必须追求企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合而为一;在企业外部则应站在民主体制改革的高度,对"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这一理念提出质疑,以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概念与性质,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真正成为企业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8.
Surrogate motherhood—at least if carefully structure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women involved—seems defensible along standard liberal lines which place great stress on free agreements as moral bedrocks. But feminist theories have tended to be suspicious about the importance assigned to this notion by mainstream ethics, and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implications of those suspicions for surrogacy. We argue that the practice is inconsistent with duties parents owe to children and that it compromises the freedom of surrogates to perform their share of those duties. Standard liberal perspectives tend to be insensitive to such considerations; we propose a view which takes more seriously the moral importance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which therefore illuminates rather than obscures the stake that women and children have in surrogacy.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Ninety-six male and female Ss were exposed to a Spanish E speaking Spanish, a Spanish E speaking English, or an Anglo E speaking English, who requested change for a dime. Sex and clothing (well dressed or sloppy) of E were also varied, creating a 3 × 2 × 2 × 2 design. Both helpfulness and language of S served as dependent measures. Spanish Es speaking Spanish were helped the most, and Anglo Es helped the least. Es were helped more when well dressed than when sloppily dressed. A strong modeling effect for language was found—viz., Ss were likely to respond in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ey were addressed; however the altruism and language of Ss were not relat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