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大学没几天,一位高中时的同学便给我来了一封信,开头没几句话他就写到:“你真厉害……”。当时我便想:厉害什么?不就是“出人意料”地考上大学了吗?这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又回想起来,也难怪他那样说。谁让自己在那样关键的时刻那么地幸运呢。现在我们那里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自费性质的,而我们上高中时自费生的数量要少一些,可也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剩下的那一半江山是统招生的。相对于自费生来说,统招生交费很少。大概基于这一原因,大部分统招生都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小学时学习…  相似文献   

2.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学问浅薄,但乡里仍有不少孩子前来向他求学。那时候人们白天一般都不睡觉,那位私塾先生却特别爱在白天睡觉。有一天,他刚想睡午觉,有个学生拿着《论语》来问他“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先生伸伸懒腰,解释说:“‘宰’就是杀;‘予’就是我;‘昼’就是午昼、白天;‘寝,就是睡觉。‘宰予昼寝’的意思就是:即使杀了我,也要在白天睡一觉。”说完就钻进被窝里去了。这个私塾先生在解释“宰予昼寝”时之所以闹笑话,就是因为没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语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无穷的,而词汇是有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概念和语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上述故事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有个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拉去衅鼓时那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让人“以羊易之”,岂不知羊同样可怜,如此以小换大,徒给人以吝啬的印象。孟子却善解人意,安慰他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忍之心,只不过“见牛未见羊”罢了。这就是《诗经》中所说“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你把我说了做了却还没想清楚的心思全说出来了。于是,齐宣王感动地对孟子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孔子他老人家读了王长华先生的《孔子答客问》,他也一定会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道理很简单。《孔子答客问》是一部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作家史铁生《写作三想》(片断)(《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中对“作家应该经常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得有生活,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我启发很大.由此,我也想谈谈我的认识.“生话”是一个语词.逻辑上讲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勾子中表达.的含义可以不一样.同样“生活”这个语词在这句话里,也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再指我们所理解的日常a话,而是指我们对生活的仔细观条和深刻的体验.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作家,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  相似文献   

5.
有些逻辑书说,定义有两类:一是真实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定义;一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用词语或句子规定、说明语词的意义是不是定义?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在《分析后篇》里,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表明“某物究竟是什么”和事物的本质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陈述可作纯粹换位且能揭示实质的(即回答“某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就是定义;如果一个陈述不能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作’,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  相似文献   

7.
分歧继续存在着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三期上发表的文章,是两年多前开始的争论的继续。但是这篇文章本身也表明,那次争论不是没有成果的,至少弄清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同一性的论点是错误的。本来于世诚同志在他的第二篇讨论文章里似乎也想改正他这个论点,但是提得比较含混,而且声明这只是“个别提法”。现在他明白地承认了错误,并且也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样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  相似文献   

8.
《操纵世界经济的犹太人赚钱绝招》①一书在“42,犹太人的教育法——除自己之外不相信任何人”这一小节里写道:“这样重复欺骗了他三、四次,以后他也不敢相信我了,我的目的是要给他灌输一个观念: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信任的,连亲生的父亲也不例外,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一次,清康熙帝在近臣徐乾学寓邸夜饮,偶然问徐:“你知道‘使功不如使过’这句话的出处吗?”徐回答不出来。事后徐乾学请教考据学家阎若璩,阎也不知道。于是,阎若璩在茫茫书海里查呀查,一直查了15年,才在《唐书》中查到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说过这句话。但他仍不放心,又潜心读书5年,终于发现这句话原来出自《后汉书》中索卢放之口,李渊只不过是拾他人牙慧而已。为查清一句话的原始出处竟用了20年功夫,这使阎若璩深有感触。他说:“甚矣!学问之无穷,而人尤不可以无年也!”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格物”即是《论语》的“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献《礼记》中的《大学》一篇,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它连同《礼记》中的另一篇《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之后,便被儒家后学奉为“圣经”初选,童蒙必读之书。朱熹这样推崇《大学》,是有他的政治目的的。 朱熹认为《大学》一篇是孔丘的弟子曾参所作,当然并没有什么确凿的根据。不过,  相似文献   

11.
婉言涵真情     
肖伯纳先生有许多幽默趣闻。有一则是关于他和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邓肯给他的情书中说:“如果我们结合,一个位厂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该有多么美妙呵!”削e纳婉言谢绝了,他的回信这样写道:“哪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会怎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可就糟透了。”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本意,在人们的交际中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上称之为“迂回战术”。婉言,可以是明意暗说。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曾写到:“在街门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开个得。一你看,从“布仁”到“…  相似文献   

12.
“后生可畏”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生可畏”一词出自《论语》第九章《子罕篇》,原文如下:子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近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对这段话的翻译是:“孔子说:‘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也就不值得惧怕了。”’应该看到,这样的解说由来已久,更远的且不说,就以号称大儒的朱衰老夫子为例,他的《论语集注》的注释是:’‘孔子宫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  相似文献   

13.
14.
《淮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个人在集市上看到人家的金子,毫无顾忌地拿了就走,被捉去见官。审案子的官员见这人瞅着不呆不傻的,却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盗金,多少有点奇怪,便喝问其缘由。这家伙的回答倒也老实:“吾不见人,徒见金耳。”怪不得,原来他满眼里只剩下闪光诱人的金子,看不见人  相似文献   

15.
“泰格瓦”( )一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151次,如果加上同一词根的其他变位(包括名词、动词)语词,它在《古兰经》中出现达251次之多。这说明“泰格瓦”对穆斯林的信仰与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泰格瓦”,意为“敬畏”,代表了信仰者基本属性﹐体现了认主独一的全部理念和真实感情。他的一切行为都以真主的教诲为准则,任何一点偏差都会使他感到羞愧和不安。  相似文献   

16.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由梁遂副教授编写的《逻辑病例汇析》一书的第95~96页,梁副教授分析了一个违反了不矛盾律的病例。我觉得其中似有不妥之处,值得商榷。梁副教授认为《山泉》这首诗违反了不矛盾律。现将该诗摘抄如下: 《山泉》:叮咚!叮咚!风摇花影、水波荡动。静悄悄,静悄悄,静得莲花瓣落地能听清; 清粼粼,清粼粼,清得透出水底的石纹。梁副教授认为:既然前文有“叮咚!叮咚!”的水声和“风摇花影”的风声,这是有声的,可后文又提到“静得莲花瓣落地能听清”,这是无声的、静的。他便觉得此诗犯了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我认为这首诗并没有违反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合乎逻辑的。在《新应用逻辑学》的第117页讲到:“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7.
补课     
今年第一期《佛教文化》发表“赵朴老与佛教文化”一文之后,我收到了天津许鸿文先生的来信对文中所说:“赵朴老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反复提到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关于佛教是文化的说法,他说‘一位革命领袖、一位大科学家、一位历史学家都肯定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表示不理解。原因是他从范文澜先生所著《中国通史简编》上看到范先生对佛教不仅“视为迷信”,而且指为“蠢国殃民”。这样一个“大谈佛教是戏论的人,怎么会一变成为称赞佛教是文化不是迷信的卫士?”这显然是有了误会。朴老这段话说得次数较多,不少刊物也有发表或引…  相似文献   

18.
正苏味道,不是指苏式甜点的味道,也不是苏州评弹的味道,苏味道是个人,栾城人,大男人,两度做过唐朝的宰相,还以其音律贡献,发端了初唐近体诗的创作。如此显赫的官职兼文名,然而嗅遍《新唐书》,闻遍《唐才子传》,从几行简单如履历表的文字里,既品不到酸辣,也尝不到甘香。不仅全不似以其府第命名的老酒,还真如后世史家所揶揄:他甚至没有大蒜的味道,腐  相似文献   

19.
不是笑话     
有个想抽烟却没有带取火具的人,向一位老伯伯说:“老伯伯,请允许我接一接您的香烟。”谁知这位老伯伯竟尔勃然大怒,把这个人狠狠地责骂了一通,弄得这个人哭笑不得。这位已经失去火性的老人,为什么竟然大动肝火呢?原来老人以为这个人在诅咒他绝子断孙,毛病就出在“接一接您的香烟”这句话上。这位借火人的语言和态度可以算得上是很有礼貌的了,如果他懂得“接(续)香烟”的意思是“传宗接代”,那么在请求“接火”的时候,也不致闹出这场误会来了。我们从语词慨念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注意而闹出的笑话确实是不少的。上述由于古今词义不同而造成的不愉快,倒还是可以原谅的。现在的年轻人学过的文言文毕竟太少,象  相似文献   

20.
印顺 《法音》2002,(7):15-20
去年夏天《自由人报》发表过某君的“自动功”一文。秋天,杨研君又在《天文台》上,发表了“神功奇术”与“再谈神功”。自动功与神功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经静心的修习,引起身体上的不由自主的运动。最近廖德珍居士来看我,说到他从信佛(家中供有观音像)的某翁,学习一种坐功,引发身体不自主的运动。他问起:这到底是佛法,还是外道?这可见,身体不自主的运动,也在宝岛流行开来。当时我作了一番简要的解说,现在把它写出来,又补充一些,披露出来,免得正信的佛弟子,或者误会了而走入歧途。身体上不由自主的运动,在宗教或非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