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系统概念,探讨系统规律和系统方法,近几年来在我国哲学界已经成为一种时髦。作为一门新的科学理论,系统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开扩了科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因而它理应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推崇。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来说,除了首先对这门理论本身的内容有深入研究外,还应对它赖以产生的哲学基础作出理论分析。这样做,无论对于弄清系统论同哲学的关系,还是对于理解系统论本身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系统论作为研究复杂事物的整体性关系的方法而脱颖产生,它厉经贝塔朗菲的类比型系统、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哈肯的协同学以及乌也莫夫的参量型系统理论等等,不断成形和多样化。系统论迅速地渗透到实践、科学、生活各个领域,成为规范人类行为和预测未来的重要手段,体现出时代和思维向前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毫无疑问,系统论有着不可低估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系统哲学(Systems Philosophy)或系统思想(Systems Thinking)、系统世界观(Systemic world View)等,指的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目前还是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从一般系统论中最后分化出来,因此从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的系统科学著作中,我们很难严格区分那一些是专门的系统哲学著作,那一些是专门的一般系统论著作。例如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就带有很浓  相似文献   

4.
在 2 0世纪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速发展 ,重大成果层出不穷 ,为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材料 ,给辩证法的生存与发展以深刻的影响。自 80年代下半期以来 ,我国哲学界积极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前沿问题 ,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 ;二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论战 ;三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的深入研究。一 .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系统科学是 2 0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 ,它是本世纪 4 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 ,它主要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y)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 ,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 ,而只能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 ,贝氏于 1937年首次明确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其同时代的生理学家坎农 (Cannon)于 192 9~ 1932年提出稳态概念 ,心理学家柯勒 (Kohler)于 192 4年提出的完型(Gestalt)概念 ,都可看作是系统论的思潮。贝氏认为一般系统的任务是要找到不同系统、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术语。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一般系统论理解为关于任意系统研…  相似文献   

6.
二协同学的科学贡献(一)协同学通过提出协同效应原理把系统论从远离平衡态推广到近平衡态和平衡态,使它广泛适应于无机界、有机界和社会领域。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来自对生物系统的总结,它虽然运用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对系统元素进行定量描述,提出系统中任一元素量度的改变都会引起其它元素以及整个系统的变化,从而使系统变成能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定量描述的科学概念,然而从系统行为和关系推导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重视研究并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的同志越来越多。从发表的文章看,开始,一般是介绍、研究和讨论系统论本身;之后,主要是研究它的哲学意义,探讨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再后至目前,不少文章又研究系统论与一些具体学科的关系,如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探讨系统论与  相似文献   

8.
系统与控制     
自从控制论、系统论这些学科出现以后,三十多年来,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多年来世界上的一些学者也在试图将其原理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用来解释和研究一些社会现象。近年来,在国外还发表了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系统理论之间关系的文章。对系统理论的研究范围日趋广泛。目前我国学术  相似文献   

9.
1 对于宇宙、自然界与社会等方面的系统化的整体性认识,在诸如古代的中国与希腊一些思想家们的思维中就已经存在了;但古代的这种认识,总的来说是直觉的、笼统的与模糊的。真正把系统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加以研究,应该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前后薛定格提出负熵学说与贝塔朗菲发表一般系统论才开始的。四十多年来,系统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断扫除着过去三百余年在许多具体科学领域被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单质点科学哲学所完全笼罩着的阴影。以往科学研究的整体是没有首先充分考虑结构的或简单加合的整体,因而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整体基础上的综合;而系统科学研究的整体是有组织结构的整体,因而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整体基础上的局域分析。申农的信息论、维纳的控制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说、艾根的超循环理论、  相似文献   

10.
系统医学是一种以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系统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合理成分为基础的辩证医学.中医的未来形态是一种类似系统医学的"新中医学"."新中医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系统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并借鉴系统医学的理论,对传统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系统医学与中医学的未来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医学是一种以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系统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合理成分为基础的辩证医学。中医的未来形态是一种类似系统医学的"新中医学"。"新中医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系统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并借鉴系统医学的理论,对传统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关于分形理论的哲学思考李后强分形理论被誉为现代非线性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哲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之一。由于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而分形是非线性特征的几何表现,因此,分形性应是大自然的一种基本属性。所谓分形是指一个分形是由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客体。分形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混饨理论是相互补充和紧密联系的,都是在非线性科学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分形理论从几何学角度研究不可积系统几何图形的自相似性,可能成为定量描述耗散结构和混饨吸引子这样一些复杂现象的有力工具。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对古老的哲学范畴,是分形理论研究对象。把复杂事物分解为要素来研究是一条方法论原则,哲学史上,人们很早就认识区u,整体由部分组成,可通过认识部分来映象整体。系统中每一个元素都反映和含有整个系统的性质和信息,即元素映现系统,这可能是分形论的哲学基础之一。从分析事物的视角方面来看,分形论和系统论分别体现了从两个极端出发的思路。它们之间的互补恰恰完整地构成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分形论的提出,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它打破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隔膜,找到了部分过渡到整体的媒介和桥梁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似。(2)使人们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于1969年在《结构、耗散和生命》这篇论文中提出的,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用于描述化学催化反应并运用催化反应解释了生物、社会等领域的现象。这一成果,被誉为“七十年代化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之一”,普利高津也因此在1977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耗散结构理论不仅是对理论物理和理论化学的新发展,而且也是对系统论的新发展。贝塔  相似文献   

14.
系统联系与非系统联系都是建立在物质客体客观地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基础上的,区别在于,系统联系是强调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有机程度高的,或已构成某种特定有机整体结构的联系,而非系统联系是指不存在有机联系的整体或部分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弄清什么是系统联系,首先必须从什么是“系统”说起。关于系统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种,最基本的定义是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在他的《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一文中所概括的:“系统的意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转引自《科学学译文集》,第315页)这个定义明确显示系统的两个基本特征:(1)整体性或统一性。(2)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所谓整体性就是整体出现了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丧失了部分所具有的性质,而组成要素的有机相互作用是系统的整体性的根源。系统的整体性则是组成要素有机相互作用的表现,比方说水分子  相似文献   

15.
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开启了系统哲学的研究。随着系统科学发展到当代的复杂性科学,系统哲学开始以复杂系统哲学为核心,成为当代科学哲学范式下的一个新领域。无论是系统哲学还是复杂系统哲学,其旨趣更多是探索如何建构一种理解和认识世界复杂性的系统整体论理念和系统方法论。目前形成的三类较成熟的系统方法论,或者说是三类系统思维是:开放性与系统性的整体性系统思维、非线性与自组织性的协同性系统思维、适应性与生成性的突现性系统思维。系统整体论理念和系统思维是人类认识和处理系统复杂性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系统科学哲学探讨中值得注意的二个问题王雨田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系统研究的新学科、新学派相继出现,系统科学及其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是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中一件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国内,自拨乱反正以后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特点。第一,关于系统研究的分期。在前期(70至80年代前后),主要是补课。通过大量的引入与评介,我国哲学界与社会科学界逐渐注意并了解这些新学科、学派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到1985年前后出现了以"老三论"为主的所谓"系统热"。这可算作第一阶段。在这前后,我国科学界,特别是在理论物理与数学领域中一批学者密切注视着非平衡态、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非线性系统、混饨理论分维与分形理论的研究进展。在1985-1990年前后,进入到以学习与讨论"新三论"为主的高潮。这可算作第二阶段。从1990年前后以来,系统研究进入到第三阶段,逐步形成对"新三论"中的自组织理论,复杂系统理论进行哲学探讨的高潮。第二,从所探讨的问题来看,总的说来,在这十几年中的前一个时期,主要是围绕着系统伦比锡u是一般系统论)来进行哲学与方法论的探讨的,对于系统、信息这类基本概念,对于系统规律,特别是系统规律与唯物辩证法规律  相似文献   

17.
李小娟 《哲学动态》2002,(12):39-42
跨进 2 1世纪 ,中国文化哲学在深化理论问题研究的同时 ,其理论研究和理论建构开始从零散走向系统与自觉。涌现出一批直接以文化哲学为研究论题的成果 ,其中包括一些比较厚重的文化哲学论著 ,比如衣俊卿的《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云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8月版 ) ,洪晓楠的《文化哲学思潮简论》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0年版 )等。同上个世纪末的文化哲学研究成果相比 ,新世纪开端的文化哲学研究特点如下 :一、对文化哲学本身的自觉反思1 关于文化哲学的定位和形态把文化哲学界定为新世纪的一种新的哲学范…  相似文献   

18.
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的初衷本是要开创一种机体论的新科学,但由于仍然不能超越构成论,即整体由部分构成的预设,其后的发展几乎仍然向着制造“更复杂的机器”前进,以致许多人认为系统科学并非科学革命,因为它并未逃脱机械的逻辑和“还原论”的“如来佛”掌心。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系统科学后又一轮重大突破是从超循环理论开始的:超循环理论直接探究生命发生的奥秘,终于冲破了机械论的遮蔽,揭示了生成的逻辑及由之生长起来的整体的规律。因此,它不仅推动了系统科学从有机整体论走向生成整体论,而且展示出内涵价值的自然界生成演化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9.
我对介绍一般系统论有为难和讨厌之感。显然,在我看来,一般系统论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即“系统的本质是什么?”基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然而,我所接触的一般系统论者不仅没提及哲学,而且似乎把哲学看作废弃的和缺乏时代性的东西(哲学的某些问题很久以前就被逻辑实证主义者取消  相似文献   

20.
由江苏省哲学学会、南京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哲学体系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于 2 0 0 0年 1月 12日在南京大学举行。 5 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与方法论争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和理论学派建设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