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镇江版伊斯兰教书籍简介金基厚一、明末清初的"以儒诠经"活动和镇江伊斯兰教书籍印行事业明末清初,回族穆斯林知识界及部分回族群众大多接受了儒家思想。相反,专门从事伊斯兰教事业的阿们由于过于谨慎,恐怕曲解了伊斯兰教教义,而不敢翻译伊斯兰教经典。阿传教时也大...  相似文献   

2.
正我自认为是儒家知识分子,却似乎与伊斯兰教十分有缘。小时候因为随父母支边,在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读书,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同学,其中最多的是回族,也参观了西北的很多清真寺。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润州工作。一段时间,也曾分管过润州的民族宗教工作,加上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我更加关注中东国家,关注伊斯兰教,也因此结交了很多镇江的回族朋友。因为对伊斯兰教感兴趣,如有机会到外地去,我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国镇江清真寺刻经是中国回族出版史上的重要一页。出版的伊斯兰经书尚保存至今的至少有17种,刊刻工作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终于民国八年(1919年);刻经地点则是镇江两所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主要的清真寺——剪子巷清真寺和山巷清真寺;多数为新刻,也有汇集已有经板重印的;刻经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是教民捐资;所选书籍则多为价值最大也最为流行的汉文伊斯兰教典籍。刻经的繁荣和镇江当地伊斯兰教学者的参与、镇江邻近江南伊斯兰学术中心南京、刻经中充分的准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地方宗教事业的恢复等因素有关。而刻经的衰微,则主要和刻经作为一种出版事业没有能够跟上近代中国的时代潮流有关。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作品,系统地研究、整理、总结伊斯兰教的教义理论与实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经学化,并力求使之更趋完备、具体,与中国封建社会相适应,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他们建构的这种思想体系,有人称之为“中国伊斯兰哲学”,也有人名之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两种名称均不够精确。首先,它仅仅是回族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传统经学并结合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实践提出的思想体系;其次,这套思想体系属于伊斯兰教经学,很难…  相似文献   

5.
刘智(约1655-1754年)系明末清初回族著名伊斯兰教学者,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字介廉,自号一斋,出生于伊斯兰教经师之家,自幼习诵《古兰经》,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拉丁文。15岁起先后用18年时间精心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儒家经典和佛、道著作,还阅读...  相似文献   

6.
广西回族穆斯林的几块石碑翁乾麟回族碑记是反映各地回族穆斯林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受到许多史学家的重视。白寿彝先生在《泉州伊斯兰教在南朝鲜石刻》序言中说:"我希望以本书为开端,各地的伊斯兰教在南朝鲜石刻都能陆续收集起来,编印、出版。这对伊斯兰教史的研究将...  相似文献   

7.
广西回族穆斯林的几块石碑翁乾麟回族碑记是反映各地回族穆斯林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受到许多史学家的重视。白寿彝先生在《泉州伊斯兰教在南朝鲜石刻》序言中说:"我希望以本书为开端,各地的伊斯兰教在南朝鲜石刻都能陆续收集起来,编印、出版。这对伊斯兰教史的研究将...  相似文献   

8.
王岱舆是明末清初著名回族伊斯兰学者。他从伊斯兰教的根本信仰出发,同时结合苏非神秘主义的修道方式,在自己的汉文译著中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方法。本文着重从“习学”、“三品十条”和“正心”等方面,讨论了王岱舆的伊斯兰道德修养观及其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回顾秦惠彬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至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教义学体系。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伊斯兰教本土化历程的基本结束。成就这番事业的,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的教义学家王岱舆、刘智、马注等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作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伊斯兰教育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历来受到伊斯兰教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从事伊斯兰文化研究的回族青年学者海俊亮先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经堂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问题,这对发展伊斯兰教教育,提高广大伊斯兰教界人士和穆斯林群众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促进伊斯兰教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升伊斯兰教在未来社会的竟争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学术界和伊斯兰教界对此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德新思想研究》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杨桂萍副教授。马德新(1794-1874年)是十九世纪中叶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訇和学者,著译颇丰,被称为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丰、同治年间曾经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思想,不可忽视对马德新的思想研究。但由于种种复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党在延安时期的回族和伊斯兰教工作,分析了《回回民族问题》一书的立场、观点,并就伊斯兰教与回族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经学系传谱》(以下简称《系传谱》)记载了明末清初,胡登洲中兴伊斯兰经学开创经堂教育,与其弟子共七传的师承体系,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伊斯兰经学教育的经籍科目、授学方法、教学特点、历史脉络等内容。它是胡登洲及其传人,历代经师共同推动伊斯兰教教义理论和宗教礼仪等中国本土化,逐渐形成明清以来回族经学范式的第一手历史资料(1)。同时还是中国  相似文献   

15.
新书评介     
新书评介本刊讯近年来,各地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介绍伊斯兰教知识和教习阿拉伯语文、语法的书籍,这对传授伊斯兰教基本知识和阿拉伯语文、语法知识都很有裨益。现就以下几种书籍作一简要评介。《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之一,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一王静斋(1880~1949),名文清,经名赛尔德·伊里亚斯,回族,天津人。《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评价:"王静斋毕生潜心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翻译伊斯兰经典,译著极富,被誉为‘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学通古今中外、品学兼优的伊玛目’";《中国回族大辞典》总结为"学识渊博,译著较多";《中华回族爱国英才》称"王静斋一生著译颇丰"。根据笔者近年来先后赴北京、南京等地  相似文献   

17.
在伊斯兰宗教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生发而成的回族哲学,是中国哲学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内容丰富,别具一格。本文试从伊斯兰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双维度审视回族哲学,探讨其间的起承转合,探讨回族哲学于回族、伊斯兰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于对当下社会的裨益,以期引发更多人对回族哲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今年是我国著名伊斯兰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达浦生大阿訇诞辰130周年。南京市民族宗教局、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南京市民族联谊会于2004年5月17-1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纪念座谈会。深情缅怀达老为中国伊斯兰教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在伊斯兰学术文化、伊斯兰教育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国伊协副会长刘书祥、研究部主任张广林、国际部主任文舰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南京穆斯林在历史上有着优良的伊斯兰文化传统,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出现了以王岱舆、刘智、伍遵契等人为代表的伊斯兰汉学派,他们既对伊斯兰教有精深的研究,又精通儒…  相似文献   

19.
承德市伊斯兰教经学班全体学员,结束了三年的学习,于1987年7月13日,在风景秀丽的承德市清真寺举行了毕业典礼。 为改变承德地、市伊斯兰教界后继乏人状况,从1984年5月起,承德市开办了一届伊斯兰教经学进修班,择优招收了九名回族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代后期和1930年代初期,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在多种出版物中提出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受到基督教传教士、著名中国伊斯兰教研究者梅益盛(Isaac Mason)的批评,双方发生争辩。本文分析当时回族所处的中国社会环境,指出这场回耶冲突折射出辛亥革命后回族穆斯林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对回族自身民族建设的新诉求:即不仅仅要被承认是多民族国家的爱国的公民,积极主动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而且希望改变主流社会对其信仰的漠视、忽视和错识,希望被承认为是一个和平的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所借助的外来的关于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正是他们找到的构建中国回族伊斯兰民族-宗教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