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雪 《四川心理科学》2014,(14):140-140
《雨巷》是戴望舒先生的成名作,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8号。自《雨巷》这首诗歌一问世,就在读者中广为传颂,对《雨巷》的解读也是颇为丰富。这首诗歌蕴涵丰富,因此也有了读者在表现主题、独特意象、以及由诗歌反映作者心境等角度方面的解读。笔者重点在主题、意象以及其他诗歌与《雨巷》的对比解读这三个角度对解读《雨巷》的文章进行分析,对于《雨巷》的另类解读也作以陈述。  相似文献   

2.
金湘是我国享誉世界的作曲家,<雨中岚山>是他的<艺术歌曲集>的开篇之作,歌词选用周恩来总理于1919年留学日本时的一首诗.在这首诗里,他借景生情,表达了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  相似文献   

3.
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古代歌谣到四言诗、楚辞体、乐府诗、古代诗到唐代成熟的近代诗,一直延续到清代.同时,中国也是一个诗论的大国,从先秦的典籍谈论,到汉代的<毛诗序>,到魏晋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到明代叶燮的<原诗>,以至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诗论大著,都曾或论述过诗歌体裁的艺术特征,或论述过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或品评历代诗人的创作得失,构成中国诗论的大观,丰富多姿、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戴惠  孙晨 《学海》2006,(5):161-166
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作为创造社的成员,他们属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群。他们的诗歌主张吸纳和借鉴了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较早揭开了现代主义面纱,探索将现代主义诗歌艺术与中国诗歌传统相结合的途径。他们的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宗岱通过中国古代诗词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对话,寻到"纯诗"这一创作理想,借以大胆面对现代诗、白话文的浅陋弊病。他的目的不仅在于改造新诗,还在努力解决中国语言文字发展至新文化运动后的转变断层问题,为建设"中国诗"的本体出谋划策。他立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音乐性、文学与思想、文学与生活乃至与抗战之间的紧密关系,呼唤创作的精思、新格律和新的语言工具。  相似文献   

6.
杜悦英 《美与时代》2005,31(12):84-85
朱湘是一位具有独特民间化风格的诗人,他从民间资源吸取营养,丰富了个人的诗歌艺术表现观,为现代新诗传统的确立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与<额饰美女>是以同一原型创作的两幅不同作品.这位艺术巨匠在不同时期面对同一原型时所表现的艺术现象及其涵义是截然不同的,展现出了他坚定的艺术主张.这给当代艺术家以警示,创作不能流于现实表面,要深入生活,获得感悟.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诗>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诗>,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洛神赋>创作的具体背景,可证这一名赋的创作应该与诗歌<赠白马王彪>密切相关,是曹植借题发挥,抒发对政治上拥戴自己、亲情上温暖自己的同母兄长曹彰生死离别之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王维乃唐代山水诗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开创了唐代文人画发展及兴盛的历史先河,同时,他将佛教禅学文化与诗歌艺术完美相结合,于诗歌文学中融入自己对于佛学禅宗思想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字字入禅的禅境诗。这意味着中国禅宗美学思想自唐代王维起开始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用以起兴之物或事不仅可引出他物或事,而且还有讽喻、象征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构建、主旨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起到恰如坐标一样的导向与辐射作用.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诗实际是用<周易·井卦>来起兴的.他将"讽喻王不明,贤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怀才不遇,而心中恻怆"这一主旨,通过该诗的"爱情悲剧",导向和辐射到当时的政治现实.他极有可能是通过该诗来讽喻皂帝,反映其对永贞革新的态度,并对因革新而遭打击的官员表示深深的同情.  相似文献   

12.
汪志杰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美术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美术学院前身)创办人。他在艺术上卓有成就,在画坛享有崇高的声望,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多年的冤狱生活并未将画家击垮,在长时期与绘画隔绝后,他重拾起画笔,创作出一大批风格鲜明、技法精湛、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画作。文章阐述画家的艺术经历、艺术理想和艺术审美品格,并对他代表性的绘画创作进行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及精祌内涵的研究。通过总结画家的艺术成就,探讨创作成果对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陈悦之的<弃名图>标志着中国油画中的农民真正步入艺术史,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度成为重要的表现对象.不同时期的农民题材作品风格迥异,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潮,也反映了中国油画家们笔下不一样的艺术视觉和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付佳佳 《美与时代》2014,(11):104-104
艺术创新,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内驱力。艺术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创新和积淀的过程。创新不是无源之水,任何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需在前人的美术成就基础之上。靳尚谊作为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在借鉴西方古典大师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学习和研究靳尚谊的创作技法,对于我们提高美术创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诗>、解<诗>、论<诗>,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诗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诗>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诗>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诗>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诗>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诗>学.  相似文献   

16.
苏轼评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两者并不能决然分开,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细细体会。正所谓"画是无言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各画科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17.
周艳秋 《美与时代》2008,(1):129-131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小说一版再版,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并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大奖.  相似文献   

18.
杨慎一生坎坷,其诗歌成就却十分卓著,其丰富而具有启发性的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杨慎诗学思想根植于《诗三百》,倡情主艳,强调诗歌的艺术审美性,同时杨慎还十分注重诗歌风格及其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是个有着更悠久、更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有关,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有关.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直接影响了"五四"初期的新诗.初期新诗反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语言、格式、韵律等),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但却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并在当时的文学思潮、新诗理论观念的氛围中,形成了现代诗歌中最初的现实主义浪潮.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文学的最早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登上历史舞台,一出场便以极崇高的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极具艺术审美价值的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可谓开山之作,之后产生的一系列文体,诸如散文、小说、戏剧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诗歌的衍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