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陀跋陀罗作为60卷本《华严经》的翻译者,娴于禅定功夫,且曾居庐山两年,向慧远传授佛法,尤其是"念佛三昧",其对中国华严宗、禅宗与净土宗三大宗派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比较分析大正藏及元以前经典记载,有一些失译佛经事实上可以归于佛陀跋陀罗名下。比照佛陀跋陀罗、慧远时期和隋唐以后对"念佛三昧"的理解可以看出早期与隋唐后净土宗对念佛三昧所能达到境界的理解。他和鸠摩罗什对色空的理解更阐释出他所传达的佛教中观见,尽管历史上龙树的大量中观论著由鸠摩罗什所翻译。  相似文献   

2.
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玄高是否曾经从学佛陀跋陀罗(觉贤)一案的破解,对于佛陀跋陀罗离 开长安与到达建康的时间、鸠摩罗什的卒年、法显回国后的经历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3.
佛陀跋陀罗在晋宋佛教转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东来先到长安,后去庐山,最后终老于建康,将中国佛教带上了解行相资的道路。他所译经典,以《禅经》《摩诃僧祇律》《泥洹经》和《华严经》影响最大,但由于所据底本都不够完备,后来《泥洹经》和《华严经》分别进行了重译,《摩诃僧祇律》也没有得到佛教界普遍的尊用,使他的功绩被掩盖了起来,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所译的经典,却在晋宋之际中国佛教的发展转向中打上了深刻的印痕,这在义理、修持、戒律以及造寺度僧、凿窟塑像等多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杨曾文 《法音》2006,(2):28-28,29-32
【按语】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的〈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楞伽师资记》一卷,唐净觉撰,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简历和禅法的集录。如果把其中涉及到的达摩、弘忍以及神秀的弟子(包括净觉)都计算在内,共有八代二十四人。此书与《传法宝纪》都是禅宗北宗史书,对研究中国早…  相似文献   

5.
东晋义熙八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筑佛影台,第二年又撰写了《佛影铭》。慧远有这样的举动,是他读佛经,得知西域的那伽诃罗国有"佛影窟",窟中有"佛影",而后"罽宾禅师"和"南国律学道士"来到庐山,告诉他更多的情况。"罽宾禅师"是从印度来的僧人佛陀跋陀罗,但"南国律学道士"是谁,颇费猜疑。本文根据文献中相关的记载进行分析,认为这位"南国律学道士"不是别人,正是从印度求法归来不久的法显。相关的考证不仅可以增加对法显回国后行踪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慧远此举背后的动机,这些都与当时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禅修以及佛前观想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6.
乾空 《法音》2014,(3):23-28,33,34
正序言佛陀成道五年之内,僧团和合清白,行为清净。佛成道后第五年,有比丘造作有漏过失,佛陀开始制第一条淫戒,次年再制盗、杀、妄等诸广戒。佛陀成道十二年中,仅诵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十二年后,有人违犯前制广戒,故佛不再诵戒,而将广戒交付弟子来诵。在其后的弘教岁月中,佛陀就弟  相似文献   

7.
慧远与“莲社”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唐流传开来有关慧远等“十八贤’’结“白莲社,,之事,考之史实,大半是虚构。其中,属于儒的六人,虽然确有其人,并和慧远有关系,但从现存资料看,并不一定都参加过结社立誓活动;属于僧的十二人中,佛陀跋陀罗和佛陀耶舍未参加兴元元年(402)的这次结社活动;慧持、道生虽与慧远有交往,但此时也未在庐山;其余七僧,有的与庐山有因缘,有的资料缺为。因此说,这十位僧人不过是后人撮合的“庐山诸道人,,的缩影。总之,慧远等“十余贤”结社之事,不是史实而是传说,但传说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往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面和制造这些传说人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8.
快乐的兰花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弟子们偏偏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眼前是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态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就是这么一句平淡无奇的话,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  相似文献   

9.
《法音》1992,(2)
佛陀临终之前,对弟子们说:“我已为汝等制定法与毗奈耶,我灭度以后,汝等以此为师。”从这一点,很清楚地看出,佛陀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教团制度,包括法与毗奈耶。毗奈耶包含着美德、语言和身行,是佛教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一般所知道的戒,或者叫做道德修养。法是为人的精神修养而说的,就是定和慧,或者叫做精神集中的发展。戒、定、慧  相似文献   

10.
《杂阿含经》是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佛陀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汉译本是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在杨都祇洹寺所出,宝云传泽,慧观笔受,分为五○卷,与巴利文本《相应部》相当。现存本内容次第都有错乱,如卷二十三、二十五,实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异译。吕澂先生的《杂阿含经刊定记》,认定《瑜伽论摄事分》中,抉择契经的摩坦理迦(本母)是  相似文献   

11.
王球 《哲学研究》2012,(10):71-77,90,128,129
<正>2009年,一份来自著名哲学网站"哲文集锦"(Philpapers)的调查显示,在英美哲学界,支持物理主义的学者占据了半壁江山。①尽管如此,物理主义者从未获得一般性的证实,相反,他们需要针对二元论的观点和理由,在具体的问题上实施具体的辩护。而主观性(现象意识)、意向性和规范性问题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三大难题。这三者中,物理主义者对意向性的自然化最为自信,对解决知  相似文献   

12.
在恩师羽化登仙八周年之际,心里着实不能平静,总想写点什么以此抒发对恩师的缅怀之情。当年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充满斗志的少年,如今已变得成熟而富有情感。在十几年艰辛的修行岁月里,均因铭记思师的谆谆教诲而不忘修道之根本,使我对人世的沧桑也有几多理解。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难,都会因此而克服、战胜它们。那种事后的喜悦总能令我更加感激和爱戴我的恩师。 问世间之事能有多少东西值得记忆?快乐的时光是与恩师相处的日子。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如此,他更像长辈从生活的起居到做人的道理,都给我以耐心的指点…  相似文献   

13.
听到恩师病危的恶讯时 ,心情万分悲痛。赶忙跪于祖师圣像前 ,为恩师祈祷。愿天降吉祥 ,护佑恩师永年。从九宫山连夜直往武当山 ,恩师疗病之所 ,冲进病房。在病榻前 ,见恩师一向健壮的身体被病魔折磨的已非人形 ,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恩师见我流泪 ,吃力的对我说 :“你来了 ,最近还好吧 ?九宫山那里情况怎么样 ?你们不用伤心 ,我很快就会好起来的。”恩师说到后面时 ,有些激动 ,我见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显然是流泪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见他流泪。后来得知恩师病入膏肓 ,悲痛万分 ,恩师还是跨鹤仙去与世长辞。恩师的仙去 ,更使我们…  相似文献   

14.
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四届会长、第五、六届顾问黎遇航道长于2002年12月20日凌晨2时30分在北京宣武医院仙逝,享年87岁。恩师茅山结道缘,爱国爱教史无前。呕心沥血弘道诀,鞠躬尽瘁归自然。霹雳一声传噩耗,哀泪千行化杜鹃。罗浮山门千秋在,墨宝显赫映洞天。怀吊恩师黎遇航@赖保荣  相似文献   

15.
用道教的话说:闵智亭会长羽化、成仙了。总之,他是走了,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他为之信仰和服务了近一生的道教事业。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天天见面,一切都显得平凡平淡。人走了,怀念来了,怀念他老人家昔日的音容笑貌,怀念他渊博丰富的道教学识,怀念他的领导才能,怀念他的人格魅力。虽然生前他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和名山宫观,并留下了无数的著作和墨宝,如今这天上人间,一切都化做了深深的怀念。怀念是因为有着一份情感,有着一份爱戴,有着一份崇拜。再赞美的语言,也无法掩藏悲伤和思念。一个人生前荣誉再多,职务再高,名声再大,都比…  相似文献   

16.
光阴荏苒,春去秋来,许信有大师仙逝已近十一年了。在深切缅怀他老人家的日子里,我们无量观四众弟子,心潮澎湃,百感交集。阴阳相隔,再也不能聆听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法语训诫,惟有大师驻世的点滴风范仍萦绕于脑际,历历在目。大师驻世九十一载,道腊七十年,曾任三坛传戒大师。文革  相似文献   

17.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从我多年与任法融大师的交往观察中,发现大师的言行,深得老子思想之精髓。仅以他助学扶贫的善举一端,即可看出一个宗教  相似文献   

18.
万历十一年(1583),憨山大师因在五台山操办祈储大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名声鹊起,但也惹来某些人的非议。盛名之下,难以久居,遂远赴东海牢山(今山东崂山)那罗延窟诛茅结庐安居。他先在巨峰顶前铁瓦殿上面的慈光洞内面壁静修(现存洞口上镌刻的“慈光洞”三字,即憨山手迹),  相似文献   

19.
智频大师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而且是中国佛教的奠基者.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圆顿止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三个部分,总括起来,便是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境行果".天台宗就是依靠这套理论创立的.他的佛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21,(3):96-96,F0003
济明上人,内字天化,法号济明,祖籍福建。自幼持素剃度出家,曾跟随普雨大师、明暘大和尚、赵朴初先生等研习佛法,同时兼习书法绘画。现任美洲佛教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夏威夷作家艺术家联合会创会理事、夏威夷画院院长。济明上人求学期间尤得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垂爱,常亲聆教诲,并手书赠语:"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以书画弘法利生,演法禅修,将深奥之佛家禅意与哲理融入画作中,参悟出无可替代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在美国曾获第三届国际金鹅奖金质大奖;中美杰出华人艺术成就奖。本期艺苑特选取其部分水彩、油画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