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窥孔子档案文献编纂及其成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其一生从事大量政治、教育活动的同时,也致力于档案文献的整理、编纂与传播工作,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继往开来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试就孔子档案文献编纂及其成果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2.
刘璞 《中国宗教》2023,(3):78-79
记载着中国悠久历史的档案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档案文献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作用,是不可再生的“集体记忆”,弥足珍贵的档案文献被称为“档案文献遗产”。早在1996年,国家档案局就发起成立“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2000年正式启动“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对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调查、抢救和保护;组织“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申报工作,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历史编纂学是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原理。心理学历史编纂学探讨的是心理学史的编纂方法和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描述对反思;2)客观性对主观性;3)现在主义对历史主义;4)内在史观对外在史观;5)伟人说对时代精神说。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作《史记》,提出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所说的实际上也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目标。中国文化究天人之际的结果是得出了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则,它是中国人植根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存在方式。以往我们理解这个命题仅局限于哲学形而上学层面,把它  相似文献   

5.
太史公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封建时代史学和文学的优秀遗产.在<史记>中,司马迁表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人物时,无论对自己喜好的人物,还是厌恶的人物,都坚持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并通过"互见法"这一创作技巧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丰满.司马迁所坚持的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史记》之《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中,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商业与其他各业的制约关系,商业的特殊作用,商人才干的重要意义,奸商的破坏作用,以及汉武帝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利弊等等,将这一系列的经济现象与国家的治乱兴衰加以有机地联系,合乎逻辑地提出了"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政策原则,引起后人关注,人们引用此组命题来阐述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工商业政策思想。但见仁见智,历来看法不同。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适应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司马迁的这组命题也成…  相似文献   

7.
什么因素决定了人们之间会相互吸引?下面四个最基本的原则会对我们解释这个问题。1.交互原则:我们的第一个原则是最明显的。我们倾向于评价和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们之间的吸引是一种有力的强化剂,尤其是当吸引是积极的、合作的和亲切的情况下。事实上,  相似文献   

8.
张景云  高强 《法音》2022,(12):52-58
<正>佛教志书一般是记载特定区域佛教历史地理和汇集相关文献的史志类著作,其对于研究某一区域佛教发展传承历史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中国的佛教志书编纂始于魏晋南北朝,历隋唐、宋元,盛于明清。山东地区佛教历史悠久,亦有多部佛教志书得以编纂梓行,为研究区域佛教史和其它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及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对山东地区的古代佛教志书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对其编纂和刊刻情况进行还原发探,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9.
《群书治要》是"贞观之治"重要的施政理论依据,编纂原则是窥其堂奥的要径。其编纂原则有三:一是"经世致用",主要表现为以"儒家为纲领,诸子为补益"的宏观治国理念的阐述,凸显了"以人为本""正己化人"的开明施政理念和"融合统一"的文化建设思路;二是"简要详明",它反映了唐初革新南朝浮华文风的文化观念转向和对经典义理的严谨考究态度,以及编纂者删削古代文献、实现古为今用的文化自觉意识;三是"专注帝王之道","各全旧体"的独特体例增强了文本可读性,其对阅读对象的准确把握及"直言无隐"中所体现"元首肱股"的理想伦理形态,是贞观君臣共治天下的重要思想基础。这些特点均凸显了《群书治要》的辅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于道德原则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仰缺失、经济转型和文化变革,使信仰和道德从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并引起了人们对道德的迷茫、沉思和渴求。在追求普遍适用道德原则的过程中,绝对主义把这种原则看成亘古不变的教条,而相对主义则否定这种原则的存在。我们认为,这种原则是存在的。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是人们对历史必须性的一种表述形式。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客观规律,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道德原则、范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11.
梁健俊 《管子学刊》2007,(4):106-109
本文从先秦档案文献典籍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演变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上,论述了先秦档案文献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进化中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自然的文化现象对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维系具有的重要作用。先秦档案文献典籍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司马光为我国继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其所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名著之一。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观的积极思想成果,同时从哲学思想方面对司马光的史学成就给以理论上的论证,本文试就司马光的历史哲学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彭彦华(以下简称"彭"):舒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要对您表示祝贺,在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看到您领导的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的《宋会要辑稿》和《儒学文献通论》分别获得了文献整理类和专题研究类的两项成果大奖,令学界对西部地区的儒学研究和文化建设刮目相看。我们注意到,不仅是这两项成果,您主编的《儒藏》和《巴蜀全书》等大型丛书近年来都陆续推出,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能否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些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带着西学典籍进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中国会通中西学术思潮的产生和中西学者大量独撰、或合作的著、译作品的产生。汉语天主教文献的激增促使对其进行整理和编目的工作产生,直至今天,这些工作都还未停止。对汉语天主教文献目录编纂史的梳理和研究,将会有助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和宗教文化史的研究。本文以纵向的自晚明至今、横向的综合目录和专题目录两种类型的书目为立体纲目,考察了这些书目对天主教文献的著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编纂汉语天主教文献总目录面临的一些困难及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从文献记载和文本内容考察,《吕澂论著目录》应是《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五卷本)的原始目录,编者为李安,编纂时间是1980年前后,该目录记录了李安1980年代初期搜集的吕澂主要佛学著作文稿及书信,对于我们今天编辑出版吕澂佛学著作全集和研究吕澂佛学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曾发生过一起关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争论与博弈。司马迁以其史学家敏锐而深刻的观察触角,对这场争论与博弈的全过程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和描述: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商人地位的改变,到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选商为官、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为我们做了历史的复原。我们拟从经济伦理的视角,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实践,对《平准书》这一经典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对我们今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经济伦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义《〈论语〉早期编纂过程及篇章政治学》一文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重大偏差,全文的观点几乎全部建立在主观臆测和个人想像之上,严重地违背了科学实证精神。杨文提出的仲弓、有若、曾参弟子三次编纂《论语》,大都没有文献证据。该文往往是第一个论点还没有站住脚,就由此急急忙忙地推出第二、第三个观点。杨文虚构的通过文化权力操作的《论语》篇章政治学,其实质是今人精明算计、追名逐利心理的反映。编纂《论语》这一神圣事业,在杨文中成为一个名利的搏斗场。杨文《论语》篇章政治学的要害,是遮蔽了《论语》和煦的道德阳光,使《论语》变成一座阴森恐怖、鬼影幢幢的迷宫。  相似文献   

18.
道教文献向来难读,历代注释歧义百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道教思想是建立在隐喻概念之上。这些隐喻概念潜在地制约着道教理论推论的起点和方向。考察道教隐喻的构成理据,对道教隐喻概念的相互关系、定名、内部层次、语义系统进行研究,建设道教隐喻语料库,不仅在道教语言研究、道教词典编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开拓道教学新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对国内外的道教隐喻研究、道教隐喻的识别、道教隐喻语料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语料库结构、道教隐喻语料库研究的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JSFJ智慧档案"实施后,档案管理与智能化、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促进了江苏佛教档案资源的获取、分析、管理、调用、共享和存储。一是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二是使档案管理更加精细化。三是使档案传播更加便捷。佛教档案是各级佛教协会、寺院在佛教活动和寺院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具有真实性、可靠性和广泛性,是研究佛教史和寺院发展史的重要依据和第一手材料。江苏佛教界一直非常重视寺院档案管理工作。江苏省、市、区三级佛教协会和诸多佛教寺院将档案管理和典籍文献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文献中,人们把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分为四个原则,这就是: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以及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什么只有这四个原则?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主次之分或次序排列?所有这些问题,在专业性的文献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有人把这些原则设想成一个带有等级差别的体系,有的则根本不承认有什么根本原则。就是在那些承认要有一个明确的根本原则作主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