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悲剧一个明确的界定;二是阐述构成悲剧的几种关键要素,提出情节为悲剧的灵魂和基础;三是论述了悲剧具有净化情感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思想对后来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孟维杰 《哲学动态》2004,48(8):28-33
艾滨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历史."[1]历经过去长期孕育和短期超常发展,目前心理学依然学派林立,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2]理论心理学家科克(Koch,S.)认为,心理学的不同框架、观点、假说或者理论,如果没有在合理性、启发力和洞察力、显著性或真理性等方面强求一致,也就不能在心理学理论和概念上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4.
<正>二、"走向心理美学":童庆炳的美学阵地心理美学,与哲学美学、社会学美学并称为美学的三大支柱,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为主要内容[21]。"心理美学"是童庆炳美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是要对一段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进行摹仿",从这一定义出发,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等哲学著作中所体现的目的论思想为基础,从"完整""行动""摹仿"这三个关键词入手,对《诗学》中的"摹仿"说进行新的解读。从而借助目的论的视角,纠正"摹仿"说的常见误读,加深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美学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悲剧心理学》的“中译本自序”中 ,朱光潜说他之所以赞成在半个世纪之后翻译出版这部早年的著作 ,“这不仅因为这部处女作是我的文艺思想的起点 ,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萌芽 ,也不仅因为我见知于少数西方文艺批评家 ,主要靠这部外文著作 ;更重要的是我从此较清楚地认识到我本来的思想面貌 ,不仅在美学方面 ,尤其在整个人生观方面。一般读者都认为我是克罗齐式的唯心主义信徒 ,现在我自己才认识到我实在是尼采式的唯心主义信徒。在我心灵里植根的倒不是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中的直觉说 ,而是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和日…  相似文献   

7.
"歧感"作为感知与感知之间的差异,意味着同中之异与对立面之同。以"歧感"的概念思考政治与美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的美学"和"美学的政治"。政治是关于存在、说话和看的方式等感性分配问题的纷争性领域,因而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学"性质,其自身的普遍性及内在尺度是"平等"。"美学的政治"则主张将美学作为感知的政治分配中的一个特定领域来加以理解。美学自身就是一种"元政治",它在等级支配的感性经验领域引入了一种新的平等,现代民主革命与现代美学同时发生。但是,对绝对过错、绝对差异以及"他者性"的实体化,却使美学和政治深陷历史一本体论命运之中,并造成了当下占据主流的伦理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剧的悲剧意识以其自身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等因素发展出迥异于西方悲剧的戏剧美感。《东海黄公》作为中国最早具备故事性的戏剧雏形,对于其故事性中"悲、喜"性的争议一直不断。以《东海黄公》为例,从角抵戏的流变过程、历史背景,来分析其悲剧冲突及其悲剧人物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探究其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一、叔本华悲剧观 对于悲剧,叔本华给予它很高的地位.他认为,无论从效果巨大方面看,或是从写作困难方面看,悲剧都要算作文艺的最高峰[1].基于其哲学思想,他提出了造成悲剧的三种原因.第一种是因为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第二种则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或错误所造成.  相似文献   

10.
宛小平 《美与时代》2005,(11):12-13
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受到佛学很深的影响.他的"人生艺术化"美学观的形成就和与弘一法师的交往有关.在欧洲留学期间,他深入研究了悲剧理论,包括佛教和悲剧的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探讨了佛学对中国诗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创立与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中的悲剧理论,在文艺美学理论史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启蒙性,并且在他的《诗学》中较为详细完整地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同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摹仿说",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哲学理论中有精辟的唯物主义的论点,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唯心主义观点.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2.
元末明初的诗人戴良在异代之际,拒不出仕明朝,他将心路历程载记为诗歌,其中所呈现的情感轨迹,体现了悲剧性的美学特征,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遗民美学"的一种表达。通过分析鼎革以后,戴良的诗歌的情感轨迹的变化和发展,细致发掘其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悲剧精神,可以为"遗民美学"增添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泽静 《美与时代》2004,(10):29-30
2003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文化素质考核给歌手出了这样一道题:"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美的基本范畴:A崇高B优美C悲剧D滑稽E……".当时的那位歌手答错了,后来,我用这道题提问我所教的艺术专业大专一年级新生,竟也没有一位同学答对.错误主要集中在:大部分同学不认为悲剧、滑稽等也属于美的范畴.事实上,美的事物与现象都有着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关于美的基本范畴,一般可归纳为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形态.但在美术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只注意到"优美"这一范畴;或刻意强调这一范畴,而忽略或削弱其他美学范畴,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片面的理解问题,影响到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与知识的迁移,因此,作为美学理论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注意拓展美术教学中美的范畴.具体如何实施,本文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15.
(一) 有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学者曾经说过,自从亚里士多德论述悲剧以来,以同样的独创性和探索精神来研究悲剧问题的唯一哲学家,就是黑格尔。把黑格尔和古希腊的天才相比拟,这个评价不算过高。的确,在西方美学史和戏剧理论史上,研究悲剧问题的虽大有人在,但真正能与亚里士多德并列而无愧色的竟只有黑格尔一人。在悲剧理论上,如同在整个美学领域内一样,黑格尔学说也代表着资产阶级时代思想所不能逾越的  相似文献   

16.
一 在鲁迅看来,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的文学艺术,包括悲剧艺术,它的深度,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作家艺术家必须有足够的正视社会真实、透视社会真实的胆魄。悲剧的深度和美学力量存在于真实性之中。任何虚伪和粉饰,都无法揭示社会的本质和构成悲剧的审美关系。因此,鲁迅要求悲剧首先应当是真实的,应当是无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揭露社会对真、善、美的毁灭。也就是说,它对于不合理的社会,不应当是“粉饰”性质的,而  相似文献   

17.
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状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凡 《哲学动态》2005,1(12):19-25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来说,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早在1982年,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就有专章介绍布洛赫的哲学.布洛赫哲学的关键词是"尚未"(德语是noch nicht,英译为not yet).当人们要求布洛赫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哲学时,他说:"S还不是P."[1]这个"还不是"也就是"尚未".在布洛赫眼里,人是"尚未",因为人的真实存在还处于未来.布洛赫哲学堪称关于"尚未存在"(Noch-Nicht-Sein)的本体论.[2]  相似文献   

18.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其继承了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及西方近代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熔中西方美学思想于一炉。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对于意境(境界)的最基本的理解和规定。王国维在以往"境界说"的基础上有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境界说"的第四种形态,即"叙事形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查理·卓别林道:"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就是一部喜剧。"这句话视为励志,也可以看成唏嘘。只能以我见理解。把生活放大看,丝毫毕现,遗憾自然无所遁形,把自己放得太大,得失心也自然重若泰山,把快乐放得太大,自然会担心快乐会短暂,还怎么能快乐起来,而这正是快乐本身的悲剧本质。用长镜看生活,看到的不止于自身,许多自以为是的烦恼,原来在人海中轻若浮萍,宏观来看何止是喜剧,简直是靠泪水倒映出来逗笑的趣剧。  相似文献   

20.
王柯平 《世界哲学》2012,(2):5-22,161
柏拉图的城邦净化说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净化城邦的诗乐艺术,意在保障施行正确的道德化教育;二是净化城邦的政坛与民意,以便实现大权独揽、唯我独尊的政治企图;三是净化城邦的公民,试图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挑选合格的公民。另外,"城邦净化"作为一种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