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的研究必须基于对其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百年金陵神学教育史的简要回顾,厘清成长中的中国教会所面临的挑战在神学教育事工上的思路和任务,并以此展示教会一代代前辈牧长们对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心血。  相似文献   

2.
沈以藩 《天风》2002,(1):57-57
神学思想的这一发展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不幸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然而我们又为我国在度尽十年动乱的劫难之后重新振兴而感谢神恩。我们国家的复兴和新的发展,中国教会的恢复和重建,给神学思考带来了新的动力。同五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神学思考更加有建设性,而不只是有批判性,更着重于神学和教义方面的阐述,而不仅限于经  相似文献   

3.
王嘉理 《天风》1994,(7):29-30
三、当今中国教会:在世而不属世 1949年以后外国在华宣教历史旨一段落,中国教会开始了三自爱国合一运动。由于极左路线和文革的摧残,1979年前中国已无有形的教会。在此期间,中国信徒用家庭聚会的方式保存了信仰,并且坚持传福音,扩张神的国。家庭聚会的实质还是地方自治、自养、自传的一种教会型态,颇像早期教会。  相似文献   

4.
陈永涛 《天风》2003,(5):38-41
导论: 在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中,基督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基督论与广大信徒的信仰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但影响到基督徒对教会论和救恩论的思考,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基督徒对世界,对非基督徒的看法。也就是说,不但影响到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态度,也影响到基督徒的现实生活态度。 今天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督论在思想史和教义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对今天中国的基督徒来说,这个基督论,似乎很难充分帮助中国教  相似文献   

5.
王雷 《天风》2003,(1):52-53
基督教随着时代的前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更新。在这一切的变革与更新之中,神学思想的更新乃是首要的。作为世界基督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国教会,如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下来自方方面面挑战?如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见证基督的真理?如何使中国基督教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且能发扬光大?笔者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最终只有一个途径:加强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6.
汪维藩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老师,也是一个十分勤勉的神学思考者与写作者,开创了构成金陵神学传统之一的开放的福音派神学。他的神学思考与其对中国教会神学反思历史的梳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即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教会神学思考历史的梳理入手,探索其神学思想的灵感来源及其与中国教会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家荣 《天风》2004,(7):14-15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教会、了解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及当代中国教会的神学建设,增加与中国教会弟兄姊妹的亲密情谊,在肢体间彼此相顾、彼此代祷、彼此支持。应中国基督教两会的邀请,美国三藩市华人基督教联会于今年3月11至3月23日赴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会在天主圣神的默照下,始终坚持正信正行,维护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信仰宝库。在自办教会方针指引下推进了福传、广扬了圣教、巩固了中国教会福传的基础。由于时代的挑战,教会面对已经改变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的当今世界,圣召培育成为中国天主教会福传的重点。2006年10月18—19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在武汉召开了“圣召培育研讨会”。到会主教、神父和教会领导对中国教会圣召培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提出了今后在福传工作中对圣召培育的方向、方法和措施。由此在研讨会领导和主教们的启发下,本人提出以…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会的"后宗派时期",对"合一而多样"的理想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文化中"和"的思想,则为教会的合一理想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丁主教的"宇宙的基督"理论是促进教会合一事工的恰当神学理解,中国教会在这样的神学理解下,应该作出"与人和好" 的见证、宗教和睦与民族团结的见证、妇女事工的见证、求同存异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曹圣洁 《金陵神学志》2000,(2):34-36,63
本期“妇女神学与释经学”栏目刊登的前三篇文章,是今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妇女事工与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在这次研讨会上,有十几位同工分别从妇女神学与释经学,如何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如何发挥妇女在教会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这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不再是停留于对西方妇女神学的平面的介绍,而是以《圣经》为依据,以当前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为契机,以妇女神学和释经学的视角与方法,努力探求《圣经》中有关妇女的教训在今天的意义。本刊将陆续刊登其中的一些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和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03,(8):36-39
把中国教会和中国的发展告诉人们 北京娄光宇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基督教海外联络工作会议上,丁光训主教也强调指出:"在我们的外事接待中,要提高神学的含量,而不总是一般性的介绍.海外来宾越来越重视神学思想方面的分享."  相似文献   

12.
<正>神使用圣经不断祝福着中国教会,而每一位中国基督徒也在经历着教会出版事工的不断发展,领受着从神而来的恩典和赐福自信耶稣以来,我的信仰历程就与圣经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和合本》圣经不仅领我认识神,也帮助我信仰成长,引导我人生道路。神使用圣经不断祝福着中国教会,而每一位中国基督徒也在经历着教会出版事工的不断发展,领受着从神而来的恩典和赐福。在我信仰成长经历的不同阶段中,都有圣经伴我一起度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教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会信徒人数超过2000万,教堂5万多所,现仍以每年数以千计的速度在增长。教堂作为弟兄姊妹们聚会敬拜神的地方,它的建设是教会发展的重要标记之一,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福音无声的见证。但当前中国教会的教堂建设也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李仁友 《天风》2002,(11):16-17
就整本圣经来看,在每个不同时代中的关链时刻,神都向他的仆人和使女发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要思想。”约书亚若不去思想。就没有办法将以色列民带到神所应许的迦南流奶与蜜之地;童贞女马利亚若不去思想就会耽误差遣他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计划:提摩太若不去思想,就不能传承保罗手中的。福音接力棒”,既是接了恐怕也不会跑得快、跑得好,也许还会有半途而废、偏离正道的可能。同样,在我们中国教会所处的这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中,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使中国的教会、传道人重新回到圣经里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会在世纪之交明确地将神学思想建设提高到教会事工的首位,表明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历史事实,即指导我们教会管理和信徒牧养的思想已远远地落后于福音传讲和见证的社会现实,更加坦诚地说,在不少地方教会的讲坛供应和教会行政甚至阻碍了正在进行中的上帝的创造和眷顾。从1998年秋季的“济南会议”以来,神学思想建设这一关系到中国教会的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6.
谢声 《天风》2004,(10):16-17
2004年9月8日上午,美国《今日基督教》杂志执行主编Mark Galli一行六人访问了全国两会新会所,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欣然接受了Mark Galli的采访谈到:《今日基督教》在中国教会有很多人都很熟悉,我们希望通过你们让更多的海外弟兄姐妹多知道中国教会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现状之描述: 中国教会的“义工现象”缘于复堂后“庄稼多工人少”的严峻现实,广大比较老练的信徒出于爱主爱教会的热忱,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在教会各种服侍之中,这为中国教会的恢复与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教会发展到今天,若离开广大义工(平信徒)的事工参与的确是不可想象的。有同工估计,中国教会至少有超过50万人数的义工活跃在教会工场上。  相似文献   

18.
陈泽民 《天风》2008,(1):34-37
在校庆这个大家高兴的日子里,能有机会与大家谈谈关于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问题,我非常乐意. 大家都知道<金陵神学文选>已出版了,我觉得该"文选"得以在校庆之前出版、问世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我准备藉着这本书、丁光训主教的序言以及汪维藩教授和我不久前在美国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所提供的两篇论文的大概意思与大家谈一谈,实际上这就是关于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06,(5)
本刊讯:一场旨在与美国基督徒们分享中国教会在圣经事工方面所蒙的祝福和恩典的“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将于2006年4月27日至5月4日在美国洛杉矶水晶教会;5月19日至5月24日在亚特兰大第二庞塞里昂浸信会教会;6月6日至6月15日在纽约圣约翰主教座堂作巡回展览。这是自1979 年中国教会重新开放以来第一次在海外举办的圣经事工展,这次展览将分成六个展区。  相似文献   

20.
陈美麟 《天风》2003,(9):30-31
我十分自豪有机会能以女性的角度介绍妇女在中国教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自80年代初教会重新恢复开放以来,中国基督教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广大基督徒妇女的奉献与参与。正如一位女牧师所说:当日最早见证耶稣基督复活的是妇女,今日妇女仍然是教会生活的栋梁。 可以说,今天妇女在中国教会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与她们社会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