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拜读王寒松神父“古代理学家所认识的天主”一文(载《中国天主教》1996年第2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以便探讨,若有不适,请大家指正。 根据《哲学辞典》上对周敦颐与客观唯心主义不确切的几句解释,认为“理学家所说的‘精神本体’和‘永恒的存在’显然是指造物主——天主。”这一种自《哲学辞典》上对“理”不恰当的解释致使对理学家的“理”的历史渊源与真实含意理解欠妥。 理学萌芽于唐代的韩愈与李翱,儒家思想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理学家找到了一条到达天主的坦途,是前人所不曾揭示过的。这条路看似十分隐微,其实,一经理学家阐述,这竟是一条康庄大道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开理学之先河,“他在哲学上继承《易传》和道学家(老、庄)的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形成学说,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原因。”(《哲学辞典·周敦颐》) “无极”,是说天主的性体没有限度;“太极”,是说天主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天主,群山尚未形成,宇宙尚未出现,你就是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3.
张祥龙 《现代哲学》2005,1(1):80-95
本文从《易》象数的角度来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认为这种象数的“二对生”的区别性特征是周氏学说的内在发动结构,由此而提出一些很不同于流行的“宇宙论加上伦理学”的解释模式的思路。在一些被长久争论的问题上,比如“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太极与两仪的关系”、“诚与太极的关系”、“中与太极和诚的关系”,都提出了新的看法。在这新的理解方式中,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不止是程朱陆王的一个含糊的先导,而是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精华,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原发力与中和的精微境界的划时代的哲理学说,其蕴义(比如超出理气二分的原本发生论)并未被后来的理学家们穷尽。本文最后将周敦颐的思想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及莱布尼兹的学说进行对比,一方面揭示“象数”在伟大的哲理传统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又表明中西两大传统之间存在的深刻差异在结构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宋明医易学散论徐仪明一宋明时期,理学家多热衷于《周易》之学,仅北宋解易的著作就有六十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欧阳修、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等。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深入发掘《易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从总...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学术界对周敦颐、邵雍的思想渊源,宇宙观、历史观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现综述如下。一周敦颐《太极图》和邵雍《先天图》的来源关于周敦颐《太极图》和邵雍《先天图》的来源,宋代象数学者朱震曾开列了一个传统,“濮上陈搏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 (《宋史·朱震传》)明清之际的黄宗炎、朱彝尊和毛奇龄对周敦颐和邵雍的思想渊源也曾进行过考证。解放以来,学术界对这些考证有不  相似文献   

6.
莲花与佛教     
莲花,是人们所喜爱的名花。莲花在中国,开始是作为一种观赏花卉为人们所喜爱的。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被赋予伦理美的属性。莲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莲花在汉语里有三十多种名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赞美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莲花的名句:“灼灼芙蕖”,“菡萏盈渠”,先是说娇艳的莲花之姿,后说莲秆多得填满沟渠。《离骚》的作者屈原也曾向往“集芙蓉  相似文献   

7.
出自先秦儒家《中庸》《大学》等经典中的“正心诚意”思想,两宋时期经过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儒家学者的重新阐释,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末至明初,道教清微派的雷法理论显然也受到了儒家“正心诚意”思想的启发,主张“至诚感神”,并认为道法是否灵验乃在于修道者平日修行“正心诚意”的工夫。通过对清微派“正心诚意”思想的考察,我们认为清微派的“正心诚意”思想与经过宋代理学家重新阐释后,《中庸》《大学》等儒家阐述“诚”思想的经典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聪 《管子学刊》2008,(3):71-75
《太极图说》与道教的关系是周敦颐思想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太极图说》的内在理路,可以发现《太极图说》表达的是“时间在先”的宇宙生成意,其首句应为“自无极而生太极”。结合周敦颐在《咏阴仙丹诀诗》中自述其与宋初道士陈抟思想的关系,能够看出《太极图说》的“自无极而生太极”是直接源自于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当朱熹面对《太极图说》的三个不同传本,为调和《太极图说》与其自身思想的关系,他选择了“无极而太极”作为《图说》的首句,进而否定了《图说》的道教渊源。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的《太极图》与邵雍的《先天图》都是依据《周易》立说,在后人的传说中,二人的易学均出于陈抟的"图书学";朱熹以后的理学家,也多以"周邵"并称,并力图将《太极图》和《先天图》合为一体。究其实,周敦颐和邵雍作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都从宇宙论出发,具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周敦颐以"太极"为"诚",邵雍则以"太极"为"数之源",二者之间还是显示出重大差别。在境界论上,周敦颐的"孔颜之乐"与邵雍的"观物之乐",也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10.
王廷相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圣人”是道德理想的最高人格;“存理去欲”是通过道德教育达到“圣人”境界的根本途径;而“动静相养”又是“存理去欲”的基本修养方法,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学说。本文就王廷相的修养学说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在道德修养上,王廷相同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理学家存在着重要的分歧。如何才能“存天理,去人欲”呢?这需要做一番道德修养的工夫。这个工夫,周敦颐叫做“主静”,程朱叫法“主敬”,而王廷相则叫做“动静交相养”。这是王廷相道德学说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河图”、“洛书”之名早在中国先秦有之。《尚书·顾命篇》:“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风鸟不至,河不出图”。《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但是对于河图、洛书的解释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及至宋代,方有陈抟授“河图”、“洛书”,中经刘牧、邵雍、周敦颐等人发展,至朱熹集大成,列“河图”、“洛  相似文献   

12.
欧阳康:跨文化的隔障、误解及其超越钱钟书先生写《围城》,描绘了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即城里人想逃出城,而城外的人却想冲进城。比较文化中的“围城”现象尤为明显,其“围城”现象的实质是文化的隔阂与屏障,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偏见与文化误解。由此又导致两种极...  相似文献   

13.
<正>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所写成。朱熹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观七篇笔势如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述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是,《孟子》  相似文献   

14.
宋道发 《法音》2000,(3):29-35
引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著作今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传世。后世之鸿儒硕学,皆奉周敦颐为道学之祖。宋明理学始自周敦颐,亦为今时学界之定说。 关于周敦颐思想之渊源,明代黄绾所说颇值得玩味。他说:“宋儒之学,其人门皆由于禅。濓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1]黄百家则更述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及从东林常聪(总)禅师习静坐等事[2]。周敦颐亦…  相似文献   

15.
张悦 《思维与智慧》2023,(18):12-13
<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可见在其心中,“意”作为本心的体现,能写我心,而落笔之处皆为心性与意趣的外在流露,行笔之间也都是自然率性的表现,书写的目的是表情达意,学书毕生所求,不过是“自然意趣”,不计工拙却终得圆满。他以“集古字”闻名,但学古却不拘泥于古,有法但不恪守法度,自然趣味性成了他追求的审美境界与准则,所谓“意足”而“形似”次之。米芾逸笔草草间,尽显自己的综合修养,达到“随心所欲却不逾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 ,所以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把他排在首位 ,认为他继承儒家绝学 ,孔孟之道。朱熹说 :“濂溪周公先生 ,奋乎百世之下 ,乃深探圣贤之奥 ,疏观造化之原 ,而独心得之。”① 朱熹说圣人之道从周代开始就衰落 ,孟子以后就没有人传播了 ,到了宋代 ,周子出来 ,无师自通 ,继承孔孟之道 ,发扬了道学。这在史学上也是有记载的 ,《宋史·道学传》中说 :“至宋中叶 ,周敦颐出于舂陵 ,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作《太极图说》、《通书》 ,推明阴阳之理 ,命于天而性于人者 ,了若指掌。”② 但他是否真的像朱子说的那样 ,他的思想是“独得于心…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与“无极”“太极”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分别考察周敦颐的宇宙模式论、动静论、性论中的“无极”及其与“太极”的关系 ,最后从周敦颐思想体系的总体上考察周敦颐的“无极”及其与“太极”的关系 ,以期对“无极”“太极”之辨问题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答 :“无极”是贯穿周敦颐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的、高于“太极”的宇宙最高本体 ,关于周敦颐以“太极”为宇宙最高本体的看法不符合周敦颐思想的实际 ;在周敦颐那里 ,“太极”是物质性的混一之气 ,“无极”在“太极”即混一之气之上 ,因而已被净化 ,不再具有物质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这一问题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贯穿性”,随着理学的展开,“乐”从境界转化为“本体”,获得此乐的方式也更加的“简易”,此种变化与理学所要面对的人的生存处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这也揭示出“孔颜乐处”本身的提出就与理学回应佛教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处理有关,正是汉唐经学在人的心灵安顿上的回应无法应对佛教的挑战,才使得理学家借用儒家原有思想资源对此一问题深入诠释,发展了儒学的境界论。  相似文献   

19.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的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的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等问题的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的诠释成为可能。陈普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的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的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的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的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