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易》情感思维初探傅云龙,柴尚金《周易》是中国古代宇宙代数学,历史上的各种学问皆“援易以为说”。它无疑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着重大影响。《周易》是中国哲学思维之滥觞,它提供的深刻哲理和思维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  相似文献   

2.
.经传研究·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金景芳(1.1)读帛书《周易)连劲名(1·8)《周易》盔法原无“之卦”考〔美〕夏含夷(1·15)《杂卦》不杂说王兴业(1·20)《杂卦》论萧汉明(2·24)《三坟易》卦序初探王兴业(3.21)从观象系辞说到《乾》卦之取象刘正(3·34)谈《革》卦的解释和贡献喻周振甫(4·9)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王新春(4·40)河图洛书解常光明(全即)“利建侯,新解李衡眉(4.61)《易》的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论 (美)成中英(5.1)帛书《系辞》浅说 一养论揭传》的编纂夔通戛(。·ls)《周易·咸卦》解刘夭中(5·22)《周易·说…  相似文献   

3.
<正> 对于《周易》的“易”字,各家解说不一:《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系辞传》说:“易者象也”;“生生之谓易”,韩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礼记·祭义》以为“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疏》谓“立此阴阳以作易”;《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以,《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些解说,都说出了“易”含阴阳转变化生的哲理。至于分歧之处,一是说“易”是“不易也”,即变易之道和贞正的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另一是秘书说:“日月为易”。  相似文献   

4.
关于《周易》的性质, 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周易》是一部筮书; 《周易》是一部史书; 《周易》是一部伦理书; 《周易》是一部哲学书; 《周易》是一部管理书等。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差别, 一方面取决于《周易》所包含的内容。《周易》内容包罗万象, 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 “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代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周易》的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这为确认《周易》的性质增加…  相似文献   

5.
《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是我国西汉末年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为经莫大于《周易》,便加以模仿而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拟之而作《法言》(参见《汉书·扬雄传》)。张岱年先生说:“扬雄作《太玄》以拟《易》,虽属模拟之书,实质上不失为一个新的创作”(《太玄校释序》)。《太玄》是扬雄模仿《周易》而创作的一部含有深刻内容的学术著作。《太玄》有《玄文》篇,乃模拟《周易·文言》而作。其中模仿“元、亨、利、贞”四德,提出了“罔、直、蒙、酋、冥”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管理易》     
吴世彩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10月出版。全书20万字,共276页。全书由引语“管理易”研究之可能展开,分为六章。第一章《易经》与现代管理:一个“援易以为说”的钩深论题。作者肯定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叙述了人类历史上管理发展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  相似文献   

7.
1976—1977年,陕西周原出土带字卜甲190多片,其中有6片刻有用六个数字组成的易卦。经考定,数字卦用阴爻一、阳爻一表示,则在《周易》中有相对应的卦。其中周原85号卜甲刻有数字卦及卦辞,其数字卦与《周易·蛊卦》相对应。本文进一步考证,其卦辞也与《周易·蛊卦》初六爻辞“厉终吉”相合。又,周原9号卜甲有卜辞“大出于川”,可考与《周易·蛊卦》卦辞“元亨,利涉大川”为同一件事。在结合周原卜甲及其它典籍相互参证的基础上,本文对《周易·蛊卦》卦辞爻辞进行新的诠释,并对相关的商周史事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8.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9.
读《易传》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易传》产生的时代 《易大传》七篇,汉人以为孔子作。《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作于孔子说,宋儒王景山、欧阳修已疑其非是。至晚清以来疑古学起,此说更遭否定。康有为认为《易传》为刘敬所伪作(见《新学伪经考》),顾颉刚谓《易传》之作,最早不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见《古史辨》第二册),高亨先生则以为作于战国时代(见《周易大传今注》)。按,康氏乃纯骋臆说,学人…  相似文献   

10.
(姓名后、圆点前的数字为期数,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楚竹书《周易》研究. 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艾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三) 上博馆藏楚竹书《周易》初析··········································……’二’‘…”‘”””’‘”’“’“”””‘”“’“.””” 今、帛、竹书《周易》与今、古文问题·································4····················……“’‘”””二‘”””“‘””’‘” 《周易》释读八则 —以楚竹…  相似文献   

11.
《周易·系辞》与《管子》战化军《系辞》是《易传》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系辞》者,取纲系之义”,(《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易正义》)从整体的角度,着重阐发了《易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提高《周易》这部卜筮之书的哲学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代,人们...  相似文献   

12.
《周易》列为我国古代《六经》之首。它成书于殷末周初,时代久远,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周易》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医学等)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仍受到国内外广泛的重视。“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上》),生生即不断的生长,变化。《周易》一书以《易》来命名,是取事物的不断运动、发展、变化之意。《周易》由六十四个别卦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 :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始于情 ,情出于性。”此处之“道”即儒家所说的“礼” ,文献中儒家常常将礼乐制度称为“道”。《管子·心术》亦云 :“礼者 ,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道”亦同于“易” ,《礼记·中庸》云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即《周易·系辞》云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易、变同义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 :“变谓之情。”此与简文云 :“道始于情”相应。二、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 :“道四术。”此即《冠子·博选》中的“道凡四稽。”亦即《老子》中的“四大” ,相似议论还见于《管子·山权数》。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易经》的视角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大影响。《四库提要·易类小序》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值得沉思的是:一部《易经》为何具有如此广阔的影响呢?即它为什么能兼及如此众多的领域呢?相比之下,与《易》同为儒门经典的《诗》、《书》等等为何就不能旁及如此多的东西呢?我以为,《易经》如此巨大、独特的影响在于它的卦图与卦爻辞的结合形式。且看…  相似文献   

15.
紧扣时代主题,独标易学新风──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吴爱仙古老易学,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放《易》说愈繁。”时至今日,借助现代文明的洗礼与磨砺...  相似文献   

16.
三《易》名义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所谓三《易》,即《周礼·太卜》最先揭举的《连山》、《归藏》、《周易》。这里所说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中的《易经》部分。三《易》名义乃千古聚讼疑案,历代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直接影响着人们从本源的角度对易事易理的理解和认识。阐明三《易》名义,是弘扬易学精蕴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此问题探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明代福建连江学者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其学通五经而尤长于《诗》、《易》”(钱谦益语,转引自《连江县志·人物·先宪》)。《伏羲图赞》是他研究《周易》的专著。陈第少年时即禀承家学。其“少读《易》,主朱义,又主程传,后又颇考马、郑、荀、王及唐宋诸家之说”(《伏羲图赞自序》)。朱义,即朱熹《周易本义》;程传,即程颐《伊川易传》;马、郑、荀、王,为东汉之马融、郑玄、荀爽及魏之王弼。由此可见,陈第治《易》,涉猎颇广。他壮岁曾投笔从戎,年四十三时罢蓟门归,自慨“仍为书生老耳”,又闭门苦读凡十余年。试观陈第的诗作,有“醉则诵《离骚》,倦则披  相似文献   

18.
宋代老学在整个老学发展史中凸显出儒、道交摄互通的理论特色,各注家在注解《老子》时,多援引儒家经典,特别是《周易》中的文句与《老子》交相训示,研究以《易》解《老》的诠释向度对于我们对《周易》天道理论与《老子》形上思想的交互理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即以此为关注重点,以《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为研究对象,按援《易》阐道之义、援《易》论道之体、援《易》说道之用三部分论述徽宗援引《周易》来构建其道论的思路,对《御解》中引《易》的内容进行阐释与梳理,最终揭示《老子》道性合一的性命哲理。  相似文献   

19.
●出土易学文献研究●沪简《周易》选释(修订)………………………………………………………………………………………何琳仪,等(1·3)战国楚竹书《周易·争》卦“争”字考……………………………………………………………………………胡志勇(1·7)楚竹书《周易·颐》卦新释………………………………………………………………………………………曹建国(1·10)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释卦二则……………………………………………………………………萧汉明(2·3)谈《周易》爻题形成的时间及相关诸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当我们还在呼吁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其实早已被西方文明所浸染,我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难以逃避这种影响,现代文明中的我们失落了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有其重大的意义,“我心忧伤,念昔先人”(《诗经·小雅·小宛》)。不仅如此,我们还在这里找到我们失落的根,回归到自己的家园。《周易》对现代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