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的年轻父母对子女不再有长辈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靠体罚孩子而达到家教目的的做法,已被大多数父母放弃。但是,一些年轻父母因望子成龙心切,或有意或无意,采取讽刺、挖苦、揭短等手段,使孩子在精神上造成了程度不同的伤害,我们姑且称之为“精神虐待”。 虐待的具体表现 一是对孩子实施精神控制。一些家长为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校考到高分,除了学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父母的早期受虐经历与子女的对立违抗症状的关系,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了亲子虐待的中介效应和儿童愤怒管理对该效应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359名来自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的14所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工具包括儿童对立违抗症状评估表、童年期创伤问卷、儿童愤怒管理量表。结果发现:(1)男孩的ODD症状得分显著高于女孩;男孩受到的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显著多于女孩(2)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后,父母在童年期的受虐经历仍可显著正向预测其成年期的家庭中子女的ODD症状;(3)亲子虐待在父母受虐和子女ODD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父母受虐通过亲子虐待间接影响子女ODD症状;(4)父母受虐通过亲子虐待影响子女ODD症状的中介效应后半路径受到子女个体水平愤怒失调(AD)的调节,具体来说,当AD水平较高时,亲子虐待对ODD症状的影响更大;但愤怒应对(AC)和愤怒抑制(AI)对中介效应无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种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转变的因素相当复杂,但归纳起来,他们大约受到下列几种外在压力的影响:一、成就的追求:做父母的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就超过别人,或可以此炫耀人前。所以有些父母便送孩子去学琴棋书画、电脑或运动。却不了解他们本身的性向和志趣到底是什么?为不使父母脸上无光,孩子不断勉强自己去追求虚名  相似文献   

4.
思恩 《天风》2007,(12):23
我们常讲父爱恩重如山。是的,大多数父亲都愿意给子女们带来幸福,并给予子女们无私的爱,但许多父亲并没有注意到,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就会潜移默化地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作为父亲要身体力行地在生活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并指引自己的孩子走正确的道路,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体内受精,父亲面临着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的风险,亲子间面孔相似性是辨别父亲身份的一个常用的有效线索,因此,父亲往往依据亲子间面孔相似性程度调整着亲子投资。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男轻女,因此,父子间面孔相似性比父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的亲子投资的预测效应更强。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测量了212名中学生感知到亲子间面孔相似性、亲子虐待以及人口学变量。结果表明:(1)感知到的亲子间面孔相似性与亲子虐待中的精神虐待存在显著的相关,与身体虐待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父母的性别显著地调节着感知到亲子间面孔相似性对精神虐待的预测,具体而言, 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显著地预测父亲的精神虐待,而母子(女)间面孔相似性对母亲精神虐待的预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子女的性别显著地调节着感知到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精神虐待的影响,具体而言,父子间面孔相似性显著地预测父亲对儿子的精神虐待,但父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对女儿的精神虐待的预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支持并拓展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假设。  相似文献   

6.
由于体内受精,父亲面临着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的风险,亲子间面孔相似性是辨别父亲身份的一个常用的有效线索,因此,父亲往往依据亲子间面孔相似性程度调整着亲子投资。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男轻女,因此,父子间面孔相似性比父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的亲子投资的预测效应更强。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测量了212名中学生感知到亲子间面孔相似性、亲子虐待以及人口学变量。结果表明:(1)感知到的亲子间面孔相似性与亲子虐待中的精神虐待存在显著的相关,与身体虐待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2)父母的性别显著地调节着感知到亲子间面孔相似性对精神虐待的预测,具体而言, 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显著地预测父亲的精神虐待,而母子(女)间面孔相似性对母亲精神虐待的预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3)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子女的性别显著地调节着感知到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精神虐待的影响,具体而言,父子间面孔相似性显著地预测父亲对儿子的精神虐待,但父女间面孔相似性对父亲对女儿的精神虐待的预测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支持并拓展了父亲身份不确定性假设。  相似文献   

7.
任何人生来都不是罪犯。一个罪犯的形成是在他多方面向社会接触、推进的时候。儿童与父母之间,需要有心理上的信息沟通,更要求父母方面对子女要有慈爱的表示。仅仅物质上的安慰并不一定就能满足儿童的要求。据发现,有些儿童精神之所以能够很健康,是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形成阶段,一贯得到他们父母或保护人的细心抚爱。这样的儿童极少有感情脱离常轨的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最可怕之处是:它为成年人犯罪敞开了大门。  相似文献   

8.
黄春春 《天风》2022,(6):44-44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4) 上个月我们过了母亲节,这个月又迎来了父亲节.我们感恩自己的父母,更感恩天父,因为他是创造生命的主,也是赐给我们新生命的主!父母养育了我们,而孩子又出于我们,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尊老爱幼都是基本的伦理要求.然而,这段经文(参弗6:1-4)提醒我们,这些都必须有一个规范,就是"要在主里",子女要在主里听从父母,父母要按照主的教训养育子女.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30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女初中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影响;③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孝养义务是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所具有的照料、陪伴及满足合理需求的道德义务。就其伦理基础而言,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感恩理论,即认为,子女应该孝敬赡养父母是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然而,这一观点面临诸多挑战。感恩理论总的说来是基于"生养有利论":把一个人生下来并(或)把这个人抚养长大是有利(benefit)于这个人的。正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得了利,而且是很大的利,所以才应该感恩回报父母。针对这一观点的批评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父母生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算是得利。另一方面,感恩义务的来源是超义务的行为,而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父母仅仅是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子女不需要因此感恩父母。如果,"生"不算是利,"养"又是父母的道德责任而无需被感恩,那么,子女似乎不必对父母具有孝养义务。面对上述挑战,本文尝试对感恩理论进行修正:子女的孝养义务源于父母的抚养之恩,但并不是所有抚养行为都应该被感恩。只有超出抚养义务要求的行为才值得子女感恩,也才是子女孝养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被呼召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份。每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话,讨论,研究,以及为这些事祷告时,就能与他们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并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塑造他们的性格。 每个做父母的都曾有过金色的童年,孩提时的不同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定型是很重要的,孩子天生好动,有新鲜好奇感,做父母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要鼓励他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当他们做得好时,要适当赞赏及肯定他们,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赞赏,才会感觉家庭和社会爱他和接纳他。事实上  相似文献   

12.
农村温饱型地区父母的教育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左右,从现有的资料看,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却是一片空白。因此探讨农村父母的教育观念及其特点显得不仅必要而且急迫。本研究的目的是查明农村父母的教育观念及其特点,为提高农村父母教育水平、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提供资料。为了克服问卷和量表测查的研究效度较低的缺点,力求反映自然状态下农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关心的问题,查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的观念和行为,我们采用了半结构访谈法,对属于温饱地区的河南省商水县某村的66名父母进行了访谈,他们的子女年龄分别为7岁、9岁和11岁。  相似文献   

13.
对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尤其是子女的心理特点,近年来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以重视并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但是,对家庭教育中另一个领域——父母心理问题,迄今我们还很少研究。象学校教育心理学中必须研究教师心理一样,在家庭教育心理学中,对父母心理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实施者,如果他们只了解子女的心理特点,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不了解自己的弱点和缺点,那就象一个医术不高明的  相似文献   

14.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产生的一群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学习成绩差,尤其是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一些父母自己不懂得约束孩子,送子女上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校管理和教育孩子,让他们的孩子通过在学校的教育,能够成为适应社会的人。也就是说,与其他类型的学校和大学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比较复杂,责任更为重大。因为这些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有着许多的心理问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一、丹尼尔斯 /英格莉希的论题父慈子孝 ,天下之公德 ,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的古代伦理传统中都是一样的。但是 ,近世西方以意志自由和个体选择为基础的某些伦理理论却对这一古训的哲学论证基础提出疑问 ,从而不愿承认我们成年子女有孝养年长父母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在这些理论看来 ,成年子女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对自己的年长父母都不应比同一社会中的其他成年人具有更多的孝养义务和责任。之所以如此 ,因为我们作为子女并没有要求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或者没有要求养父母收养我们。这也就是说 ,因为父母和子女关系最初并非建…  相似文献   

17.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笑话!当今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中的太阳,哪个父母不认识自己的孩子。当然,你清楚知道你的孩子今年几岁、爱穿什么、爱吃什么,但是你知道你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乐意干什么吗?教育子女,首当其冲是要知子、识子。对孩子认识越全面越能使你的教育起到预期的作用;对孩子认识的越细致越  相似文献   

19.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200名1—10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般特点。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均把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以及学校对孩子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遗传和环境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在对儿童的培养方向上存在性别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父母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及早回头     
远尘 《佛教文化》2007,(1):66-67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费尽心思去贪求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每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开始就被家庭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更有很多的人,将他们今生未曾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扛起自己理想的大旗,完成他们今生未竟的心愿。于是,很多的子女在父母的重压之下,不顾自身的实际能力,拼命地赶超别人,以给父辈争一口气。但是,世事有时候并不是如自己设想的一样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