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紧密结合,相互吸收借鉴,共同发展,演绎出了中国化发展特色的汉传佛教。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始终坚持天台宗佛教的中国化方向,是国清寺1400多年发展历程史上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天台宗国清寺立足于祖庭文化,在爱国爱教、僧才培养、文化交流、服务大众方面,紧紧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政治制度、社区服务、文化习俗等发生密切关系,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样板、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释庆道 《法音》2021,(4):21-24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既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使佛教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丰沃的土壤中,渐渐地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蓬勃发展,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过程。因此,佛教不仅是第一个实现中国化的外来宗教,并且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又成功地融入了本土的社会价值观中;而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的佛教,已经融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无论是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3.
李楠 《中国宗教》2023,(6):76-77
<正>佛教音乐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丝路僧人将佛教音乐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另一方面,中国佛教音乐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平台。传承发展好佛教音乐,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是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在远古的印度早就流传开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音乐也随  相似文献   

5.
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这不仅为日本的传统文化输入了新的内容与营养,使其变得丰富多采起来,同时也推动着日本社会进入一个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摄中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必然会有一个分辨。选择、淘汰、消化的过程,而作为接受主体的日本文化所固有的传统以及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所发挥的制约作用,则决定了对中国佛教进行选择与消化的取向。正是这一点,规定了日本佛教既与中国佛教同宗同源,但又不是中国佛教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过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表现在僧官…  相似文献   

6.
正广州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东汉末年,道教自中原传入,广州成为道教南传重地;西晋时期,广州是佛教自海路传入中国的最早之地;唐朝初年,广州是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明清之际,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东航来华,也是以广州为前站。中外宗教在广州汇合、碰撞、交融,使广州成为海内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  相似文献   

7.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8.
佛教创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佛教传入中国,全面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可以说改变了中国社会,中国佛教徒在弘扬佛教中充分吸收与改造外来佛教,又结合中国传统思想做了创造性地发挥,撰写大量经书,建造大量寺院,创立中国宗派,为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并  相似文献   

9.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  相似文献   

10.
能超 《中国宗教》2018,(3):48-50
在当今拥抱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大数据的新时代,江苏省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的成功建设,不仅是江苏佛教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史上的大事,对于全国佛教界的管理、佛教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均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当代佛教界和专家学者推广研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佛教寺院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具有悠久的睦邻邦交关系史。6世纪中国佛教传入日本以后,以佛教为核心的文化交流更是日益深入。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佛教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圣德太子(574-622年)自幼受中国文化的熏陶,精通中国文化,在其推行的  相似文献   

12.
理净 《法音》2012,(10):61-65
一、佛教"慈爱"与"孝道"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思想和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佛教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很多方面更有甚之。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文化,发展出许多带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名词、语汇及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佛教词汇及中外文化融合衍生出的文化常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流变的过程,揭示出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而构成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袁帅 《法音》2022,(10):51-53
<正>佛教可以说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自传入中国以来,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便逐渐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深度广泛融合,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佛教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被主流社会群体、正统文化体系所接纳并且实现融合发展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系统深入地认识我国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点。我们知道,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习主席对中华文明做了许多精彩的论述,在具体阐释时,习主席指出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和重要意义:"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  相似文献   

16.
佛教禅宗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最充分地体现和发扬了佛教的人文精神,同时也突显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注重自我超越和不离日用的修养实践特点。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12)
正绪言中国佛教自西汉末年(约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迄今已经历了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在中国从一种输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和融合,变为输出文化。这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被学者称为是"中国文化与印欧文明完美结合的展现"。回顾中国佛教史,一定意义上即是佛教中国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进一步而言,也是汉传佛教祖庭兴起确立史。在众多宗派相继出现、祖庭成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4,(12)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佛教已传遍世界各地。佛教不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同时也因其中道、慈悲、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赢得世界广泛的尊重。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佛教教团对内要求"六和敬",对外主张非暴力。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世界传播史上,从未因自身原因和传教而发动战争,相反,佛陀和历代祖师在延缓、消弭战争或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和谐社会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佛教是一个重视文化交流、以  相似文献   

19.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道家文化及民间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