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君 《佛教文化》2007,(5):75-87
正定距石家庄15公里。春秋为鲜虞国国都,战国为中山国属地,后归赵国。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197年),于东垣平定叛乱,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改东垣县为真定。10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名讳,改真定为正定。历史上,正定佛教兴盛,曾有“八寺四塔”之称,流传至今,仍保存有大量佛教遗存。  相似文献   

2.
汉、鹤鸣山,属益州蜀郡江原县地(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始建鹤鸣化治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3《郡国志》:“蜀郡,秦置。有江原县。” 后晋刘煦监修《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改诸郡为州。贞观元年,以益州置剑南道。剑南道领成都府及彭、蜀、眉、邛等三十八州。邛州、临邛郡,武德元年析雅州置,显庆二年徙治临邛郡,领县七临邛、依政、安仁、大邑(注云,唐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蒲江、临溪、火井”。  相似文献   

3.
(129)1145页:“郧乡令,本锡县,二汉旧县,属汉中,后属魏兴,魏、晋世为郡,后省。武帝太康五年,改为郧乡。何志晋惠帝立,非也。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改长利为锡。”按:西汉置锡县,治今陕西白河县东南汉江南岸、白石河西,西魏废;郧乡县,西晋太康五年置,治今湖北郧县,元初废;又长利县,西汉置,治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复置,次年又废。本志以上郧乡令、锡县令两条述沿革疑有误。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二年(228年)二月,“锡县为锡郡”,景初元年(237年)六月,“省锡郡,以锡县属…  相似文献   

4.
胡阿祥 《学海》2005,(3):191
(78)1100页:“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旧属青州,今来属。”按:《晋志》序云魏武置郡十二,其中有乐陵;又《晋志》冀州乐陵国:“汉置”。如此,则乐陵郡当置于东汉建安年间。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推测乐陵郡或置于建安十八年五月魏国初建时。又《宋志》有关乐陵郡的叙述,本身就存在着矛盾,此既云“乐陵太守,晋武帝分平原立”,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又云:“魏分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当以南徐州刺史南平昌太守新乐令条为是,且魏、西晋乐陵当属冀州。(79)1100页:“沃令,前汉属千乘,后汉无。何云魏立,当是魏复立也。《晋太康…  相似文献   

5.
王孺童 《法音》2006,(3):47-50
巴中石窟,分布于四川省东北部巴中市米仓山南麓。此为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仓道”的必经之地。秦至三国时属巴郡宕渠县,南朝时属归化郡,北魏延昌三年(514)始置巴州,属巴州大谷郡。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清化郡,唐代归山南西道,属巴中化城县,五代归蜀,宋时仍称巴州清化郡,属利州东路。明初降州为县,至明正德年间复为巴州,归保宁府。民国二年(1913)改为巴中县,1993年改县为市。“米仓道”在唐宋时期非常繁荣,通过此道不仅可以从巴中北上到达唐代二京地区,还可由汉中经河西至西域,又可南下至四川东部和江南广大地区,因此南来北往的客商、官员及文…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云南道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中国道教》1994,(2):24-28
道教传入云南,早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立之时。张陵创教时所立“二十四治”中,有“蒙秦治”、“稠粳治”分别辖有越嶲郡、犍为郡地盘,而汉时越嶲郡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昌等地区,键为郡则大体包括今川南及滇东北地区。五斗米道创立后不久,由于受到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挟制而陷入了暂时的沉寂。据《三国志·和洽传》言,曹操征服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政权后,“竟徙民弃汉中”;大批的五斗米道徒被迫迁出他们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7.
胡阿祥 《学海》2005,(4):42
(81)1103页:“荥阳、晋武帝泰始元年,分河南立。”按:《晋志》司州荥阳郡“泰始二年置”。考《三国志·魏书·傅嘏传》,魏正始年间,傅嘏“起家拜荥阳太守”,则荥阳郡魏时已置。又《水经·济水注》:“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杨守敬《水经注疏》云:“《晋志》、《宋志》皆言晋泰始初置荥阳郡,《寰宇记》同。盖魏建郡旋废而晋复置也。《魏志·傅嘏传》,为荥阳太守,在正始末年。又《晋书·魏舒传》,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在晋文王时。”然则荥阳郡初置于魏正始三年,魏末暂废,而晋泰始…  相似文献   

8.
正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刘宠在会稽郡任太守时"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因政绩卓著被调到朝廷升任将作大匠(主管全国工程建设和手工生产部门的最高长官)。在他即将赴京履新之际,会稽郡治下的山阴县(邪若山)深山老林里来了五六位老人,专程赶来为这位已卸任的刘太守送行。老人们每人怀揣一百钱当面赠给刘宠,为  相似文献   

9.
本竹治小考     
本竹治小考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中,有本竹治。但这个治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个谜。梁武陵王萧纪的参军张辩所著《天师治仪》称:“本竹治在犍为郡南安县”。北周宇文邕所纂《无上秘要·正一治品》亦同上说。唐僖宗天复元年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灵化二十...  相似文献   

10.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11.
宫观     
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古祀神之宫观,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甘泉建观,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观。道教宫观盖源于张陵之二十四治。“治”乃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区,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设在山中,“置以土坛,戴以草屋”,“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东晋始称馆,北朝始称观。  相似文献   

12.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录道教神学地理集《洞天福地狱渎名山记》,其中有一部分为《灵化二十四》。灵化二十四。或称二十四化,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讬言“太上(以)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应天二十四炁,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各治“置以土坛,戴以草屋”为祭祀之所。“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以后为张  相似文献   

13.
(64 ) 1 0 85页 :“汝阳令 ,汉旧县 ,属汝南。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按晋武分汝南为汝阴 ,何所言非也。”按 :何所言不非 ,魏时本有汝阴郡。详下第 (65)条。(65) 1 0 85页 :“汝阴太守 ,晋武帝分汝南立。”按 :《晋志》豫州汝阴郡 :“魏置郡 ,后废 ,泰始二年复置” ;又本志豫州刺史汝阳太守汝阳令 :“何故属汝阴 ,晋武改属汝南” ;又《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三颍州 :“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 ,魏、晋于此置汝阴郡 ,司马宣王使邓艾于此置屯田。……汝阴县 ,本汉旧县 ,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然则魏时有汝阴郡明矣 ,后废 ,…  相似文献   

14.
平盖治新考     
平盖治约形成于西晋到刘宋之间,形成之初,其治地位于犍为郡武阳县。后因县域变革,该地新辖彭山和新津二地,以致后世文献出现"新津说"和"彭山说"两种观点。以南宋为界,之前文献多称"平盖治",以后则称"平盖观"。彭山平盖观于明永乐年间被重建,其具体位置在今彭山区观音街道龙门桥村附近,现已难觅旧迹。刘浩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宗教》2022,(12):95-95
中国伊斯兰教汉文碑铭,是汉文伊斯兰教著述的重要内容。这些碑铭将伊斯兰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成果。以下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碑铭。定州重建礼拜寺记。中山府安喜(今河北定县)县尹兼管诸军奥鲁杨受益撰文并书丹。作于元至正八年(1348)。  相似文献   

16.
(68 ) 1 0 89页 :“庐陵太守 ,庐陵本县名 ,属豫章 ,汉献帝兴平元年 ,孙策分豫章立。”按 :《续汉志》扬州豫章郡庐陵刘昭注亦云“兴平元年 ,孙策分立庐陵郡” ;又《水经·赣水注》 :“汉献帝初平二年 ,吴长沙桓王立庐陵郡” ,“初平”一作“兴平” ;又《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四吉州 :“献帝兴平二年 ,分豫章于此置庐陵郡。”考《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周瑜传》及裴注 ,孙策以兴平二年 (1 95年 )渡江。按庐陵置郡当在孙策渡江以后 ,如此 ,庐陵置郡不应在初平二年 (1 91年 )或兴平元年 ,因那时孙策尚未得豫章。郭黎安《读史札记三则》(…  相似文献   

17.
(135)1150页:“北阴平太守,《晋太康地志》故广汉属国都尉。何志蜀分立。”按:《晋书·地理志》“总叙”云:“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者十二”,其一即为阴平,是东汉建安中,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治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北岸)。又据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及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第九章第三节,则至迟在建安二十四年,阴平郡内徙,可能侨置于关中;而三国鼎立后,魏又置阴平郡,遥领之也。又《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七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华阳国志·汉中志》所载略同,是阴平郡至此始…  相似文献   

18.
定州中山七帝寺的命运沉浮,生动地见证了北朝后期至隋初重佛与抑佛的政策摇摆。中山是北魏控御太行山以东地区的重镇,太和年间僧晕发起为七位先帝造立大像,是孝文帝庙制改革的直接后果。魏齐禅代之际,高欢的晋阳霸府也设置了七帝寺,并不限于中山一地。东魏孝静帝逊位后封中山王,元氏七庙神主存放于寺中,中山七帝寺与元魏宗庙建立了最密切的关联。随着孝敬帝被杀,神主被毁,此地蜕变为地方寺院。经历了周武法难,寺院经像毁圮,僧人只能通过两位俗家的下级官员赎买旧寺的土地,并推立二人为俗寺主。最终经过申请,成为隋代许可的县级寺院。  相似文献   

19.
(2 4 ) 10 4 9页 :“东莞太守 ,晋武帝泰始元年 ,分琅邪立。”按 :考《三国志·魏书·臧霸传》 ,尹礼为东莞太守 ,事在东汉建安初。则东莞置郡由来已久。魏仍置东莞郡 ,《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黄初中 ,“为常山太守 ,迁任东莞。……在郡九年 ,吏民便安 ,将士用命。”此云“  相似文献   

20.
王佳  李英渠  金舒声 《法音》2015,(4):49-59
<正>金乡县属山东省济宁市,位于鲁西南黄泛冲积平原,"西北据群山之险,东南带黄河之固,是汴、兖之咽喉,水陆之要冲也"[1],夏为有缗国,汉为山阳郡(国)治,晋为高平国都,唐宋时期为望县,元明清三代均为周边州县之翘楚,历来是富庶之地。金乡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历史悠久,也是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一、金乡佛教历史佛教传入金乡的确切时间,虽已难考证,但最迟当不会晚于东汉末年。在金乡西北的宋山(今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