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风雨故人     
悯心 《天风》1995,(2):28-29
四川的成都特别雨多,尤其是在秋天,和秋天连接在一起的常常是潮湿的天气。又一次在这样一个潮湿的秋天里见到周联华牧师的外甥女唐可女士,真有种风雨故人的感觉。 第一次见到唐可女士是在1993年的秋天,周联华牧师在四川神学院讲学一个月的那段时间,她被邀请到四川音乐学院来演奏钢琴。当然,她也就到了四川神学院。于是,在细雨缠绵的秋天,唐可女士出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2.
使者     
司布真  李肇琳 《天风》1994,(2):19-19
我的主啊,求你使我成为你的使者。在憎恨之处,撒下仁爱;在伤痕之处,撒下宽恕;在怀疑之处,撇下信心;在幽暗之处,撒下光明;在绝望之处,撒下希望。使我少求别人的关怀,而成为别人的慰藉;使我少求别人的爱,而付出真爱。在舍去之时,我们就真正得着;在赦免之时,我们就必蒙赦免。  相似文献   

3.
城市草     
在城市里,看见草,人的眼睛都绿了。草在城市是珍贵的,点缀在风景区,犹如在硕大的王冠上镶几颗绿宝石。草在乡下是低贱的,七月的乡村,目光所及,草覆盖了无垠的原野。草是锄头的敌人,农民扛起锄头,干吗去?去锄草。农民一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一年一年地逝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地提高、消费水平及享受意识也在增长,各个年龄段的人也在不断地替换。一代代的青少年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力,所以对青少年的培育及塑造是相当重要的,未来的社会交在他们手中,可相对地,他们又生活在当今的社会状态中。我们怎样栽种、培植他们,将来也会在他们身上收获相应的果实。在这个“变”的社会浪潮下,生活在变,环境在改善,人心也在变,什么都是讲“提速”,可最应提速的是人的素质。在受造界,环境可变,可改善,但唯一不变且应该提高的是…  相似文献   

5.
在竞技场上,冠军跑到终点之后;在演艺剧场,艺人结束了精彩表演;在科研战线,科学家公布了科研成果;在工程领域,大楼盖好,桥梁修成,掌声才骤然响起,鲜花才会献上。而在这之前的刻苦训练,潜心努力,卧薪尝胆,宵衣旰食,一般是不会引人注意的,更不会换来掌声和喝彩。掌声总在成功后,冠军跑在掌声前,是古今中外一条普遍规律。因为世人大都是功利的,在没看到你拿出的"真金白银"时,是不会给你掌声  相似文献   

6.
《存在与时间》主要是对此在伦理生活的描述。关于此在,海德格尔持的观点是完善论,确切地说,此在所要完善的是本真的自己。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首先和通常是受物和常人遮蔽的。畏则具有揭示(还原)功能,在畏中,死亡的逆意向性构成了本真的此在,使此在得以认识到本真的自己。对于此在来说,这是被动发生的还原。但这只是认知上的还原。第二重还原是采取行动向本真自我的引回(还原)。但基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此在对存在的归属关系,此在的最终完善是无法达成的,但它可以朝向最终的完善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透过阳光,很多尘埃,纷纷扰扰,像是密集的鱼儿,游弋在光束里。上下错落,有的飞升得很高,有的悄悄地落下。飞在树上,飞在云里,飞在光阴里;落在草尖,落在我的鼻翼,落在低开的花瓣和泥土上。这么微小,这么轻,这么不经我意的微尘。  相似文献   

8.
植物性     
以个人的角度说,在远离城市的地方生活,其实是一种幸事。那就意味着,你有太多的机会和时间与植物生活在一起。生动的植物,它们土生土长,完全去人工化,甚至时间雕琢的痕迹也没有。从第一眼看到,你就坚定地相信,它们是一直生活在那里的,与生俱来,从未迁移。它们是原居民。那些植物,要么奇怪,要么平淡,要么灿烂,要么素净。在水边,山边,路边,田边。在林子深  相似文献   

9.
陈小鲁 《天风》2002,(5):46-47
马丁·路德热爱音乐,是个出色的歌手,在作曲方面也十分在行。无论在故乡、在修道院、还是在德国的其他地方,回荡在他耳边的除了弥撒曲或经文歌以外,就是民歌。因而在如何营造理想的新教圣乐方面,路德无疑是从民歌那里受到莫大的启发。在当时的众多作曲家里,路德给予最高评价的是路德维希·森夫尔(Ludwig Senfl,约1489—  相似文献   

10.
定慧的修习     
《佛教文化》2023,(1):51-53
在禅宗的传统里面,定和慧不分,两个是等持,就是齐修。在佛陀教授的修学次第里,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先有定才有慧。那么在禅的修行里,六祖大师讲:“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好课?在课堂上,老师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课堂活动环环相扣。老师时而启发,时而点拨,时而组织开展活动,“起承转合”恰入其分,完美至极。课堂上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在读、在说、在练,教室里时动时静,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出彩”的表现为课堂贴金、生辉,也能看得出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在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在转变教学行为,当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变化。勿容质疑老师备课是精心的,设计是巧妙的,上课是投入的。  相似文献   

12.
    
夜,静悄悄的,连空气也似乎凝固。我的心在这沉淀的氛围里慢慢冷却。QQ上不经意地一问:“在不在?”没想到她的头像瞬间清晰起来,跳跃着,“在”。一个字,一句话,一声肯定的存在,如一股暖流融化了寒夜里的冰霜,悄悄浸润心底的荒芜。“在”,无需多言,已然是温暖,是拥有。半夜醒来,那声“在”,在脑海久久盘旋……放假了,我在家悠闲地看着电视。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前期的代表性著作《存在与时间》,明确讨论了“真理问题”。但其中也包含着“技术问题”,只是还没有成为明确的主题,还隐蔽在他通过“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的背景中。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存在论立场来看,技术是此在“在世”中的现象,技术与真理相关联。技术作为“揭示”而属于真理,此在“在真理中”,此在也“在技术中”。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建筑工地,一个搬运砖头的工人,带着他八九岁的女儿一起生活。平常,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女儿就在工地附近的小学里读书,父女俩相依为命。每逢周末,女儿就带着作业本到父亲工间休息的工棚里写作业。女儿很懂事,在班里总是考第一名。  相似文献   

15.
弯钩流月悄无声息,泊在墨蓝的天际。杏花疏影间,凄美的笛声,穿越在月影和花际叠换的梦幻中。掬一树荫凉洒在心底,淡去燥热的奢念,拂尽纷杂的琐碎。一书一茗,淡泊了心情;一琴一曲,优雅了情趣。于是所有的心思在竹林间长成一片苍翠,清纯稚嫩,光洁可鉴,不沾世俗半分虚荣。于是所有的情致在山谷间流成一汪清泉,碧透灵动,澄净可人,不染尘世半粒尘埃。无纷杂乱眼,无喧嚣乱耳,无繁杂劳形。悠悠我心,尽在田园,共与五柳先生归去来兮,寻得世外果有桃源安在。  相似文献   

16.
张业成 《天风》2014,(5):6-7
<正>我觉得在信徒中间,我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让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侍奉者,也是我一直不断的追求。至今我还记得儿时第一次跟妈妈去教会的情形。进入教堂,我看见有那么多人在教会(当时聚会人数可能有三千多人),上下几层的教堂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道,下面有那么多人听,牧者实在是"威风  相似文献   

17.
徐悲鸿、韦江凡、宫春虎在马画艺术中都有很高的成就。他们不但在马画的形式美上有所继承,而且在创作技法上也有所发展。在透视、姿态、造型、笔法、墨色等等方面,他们的马画各有不同,但都代表了一个时代马画很高的成就。尤为重要的是,他们都继承了中国绘画中的精华,并在自己的事业中尽情挥洒。中国画的真意在他们的马画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谭静芝 《天风》2012,(11):52-54
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摩西不能进会幕,因为云彩停在其上,并且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帐幕。日间,耶和华的云彩是在帐幕以上;夜间,云中有火,在以色列全家的眼前,在他们所行的路上都是这样。——出40:34-35、38崇拜本来就是神以自己的荣耀启示人,他主动选召与聚集人来亲近他。当耶和华在云中召摩西时,耶和华的荣耀在山顶上,显在以色列人眼前,形状如火(参出24:16-17),是具体可见的。  相似文献   

19.
佛教在十一世纪以后,在印度逐步消失,但它在消失以前已经在我国的西藏取得了新的根据地。于是印度的传统瑜伽修行法也随佛教传入西藏。当然,此前印度的传统瑜伽修定方式也在更早的时候,大约公元前后,随天竺或中亚来的传法僧人流入了我国汉地。从瑜伽修行的传统看,  相似文献   

20.
等你,在桥头     
烛光,似红艳的心,坐落在洁白的荷花里,鲜活地跳荡。荷花红了,脸红了,红的还有寂寞的桥。寂寞如桥,也在虔诚地等。我们不是说好了吗?一支红烛,就是我们喜庆的见证,就是我们温暖的家。你会回来,循着红艳艳的烛光,回来。我在等,烛光也在等。桥下,荷已几重枯;桥上,烛已几回艳;天上,月已几番寒;人间,草已几多青。可你在哪儿呢?我在等你呀,等你的魂,跟我一起——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