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年12月7日在法国缪丘阿利特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会,参加讨论的共产党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有R.伽罗第、J.维以叶、J.奥谢尔等,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J.-P.萨特尔、J.伊波利特等。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辩证法是否是存在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是否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抑或辩证法的使用范围只限于人的历史和思维(存在主义的观点)。会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2.
萨特尔是存在主义思潮最负盛名的表达者之一。萨特尔的世界观实质上始终是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但他的世界观又带有他那不同凡响的个性的印迹;他的世界观浸透了反抗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与这种反抗精神有关。但是,萨特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这位法国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根本不是始终如一的。他的体系的个别原理很接近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他对资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三年秋,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邀请许多外国作家到布拉格访问,举行了座谈会和讲演会。奥地利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学家、史学家费歇尔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尔及其夫人,也在被邀请之列。我们在这里所译载的是费歇尔和萨特尔在布拉格的一次关于“和平共处和思想斗争”问题的谈话,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现代修正主义者和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是怎样互相吹捧为“马克思主义者”而在观点上合而为一的。费歇尔和萨特尔的主张,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在文化上的“合二而一”论。这篇谈话,发表于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火焰》,我们是根据《新日本文学》一九六四年第六期上刊载的日文译文转译的,译时略有删节。  相似文献   

4.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是让-保罗·萨特尔最著名的短论。但是,他的人道主义不同于美国的人道主义运。他摈弃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主义这一类型,认为它是“人  相似文献   

6.
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代表着对他早期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扬弃。虽然萨特尔并没有说,他后期理论是他前期理论的继续发展,但他认为他前期和后期的理论,至少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哲学,是要把前期的存在主义概念从一种纯本体论的概念改造为一种历史范围的概念,从而在扬弃它们的片面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曾蔓延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它是萨特尔存在主义的接替者。据有的学者估计,结构主义已经作为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一种而进入了史册;但是目前在美国和日本,对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却仍不乏人。西德学者黑尔曼德在《从一个德国人的观点看法国的结构主义》一文中认为,“结构主义是一种形式主义体系,它对历史完全抱着一种漠视的态度。它反对一切进化和发展,而追求所谓‘封闭体系’和  相似文献   

8.
萨特尔人生观的内在矛盾探析宁馨萨特尔的存在主义人生观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包含着许多内在矛盾的人生观。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人生观,曾经几乎影响了西方社会一代人的生活及人生观、价值观,一度也在我国知识界和青年中产生过很大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有...  相似文献   

9.
在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人们批评马克思主义缺乏一种明确的人的哲学。但当时有三种事态发展,即非斯大林化、青年马克思著作的知识广泛传播及东欧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特别是与萨特尔存在主义的接触,开始扭转这种情况。非斯大林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以前解释的狭隘框框中解放出来,提出了种种涉及个人崇拜的个人问题。在非斯大林化  相似文献   

10.
1985年3月7日至10日,为纪念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萨特尔逝世五周年,在法国里昂市召开了以“今日萨特尔”为题的国际讨论会,举办单位是里昂第二大学。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法国各地的二十多位学者和教授在会上宣读了研究论文,有三百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是一次有些特别的学术会议,参加者并不全是研究人员。开幕式的那天,大厅里挤得满满的,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辩证理性批判》提出问题,真是文不对题!这同在交易所投机中交了好运的小店主竟敢到抽象思辨中碰碰运气,岂不是同样荒唐吗? 萨特尔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当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学,而马克思最初是从批判政治经济学入手的。萨特尔把存在建立在劳动之上(继克尔凯郭尔之后),他明确地研究那些通常留给经济学家们去研究的问题,也就用不着奇怪了。萨特尔提出要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之间进行分工,这个假想提得这样明确,因而我  相似文献   

12.
论存在主义     
P.富尔基埃(Paul Faulquie)所著《论存在主义》一书,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在十九世纪以前,古典哲学始终把本质放在首位,而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存在是与本质相对而言的,所以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介绍了本质论哲学,即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和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质论;胡塞尔的现象本质论。接着,作者以比较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里,陈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这样,存在主义各派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一般把“存在”理解为人的个人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存在,物并不具有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把存在变成现实,取决于人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作者大体把存在主义分为两大类:以萨特尔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克尔凯郭尔、G.马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也谈到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作者还认为,在整个存在主义运动中,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巧妙地把本质与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命题综合在一起,在第三部分里,提到了拉韦尔(Lavelle)和居斯多夫(Gusdorf),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但当他们与本质论取得一致时,又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作者把这一派哲学家称为本质论存在主义。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轰动一时的存在主义当今已不时髦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哲学气氛,存在主义已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存在主义者了。下面是本书的引言和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章——存在主义总述——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阿隆(Raymond Aron)生于1905年,法国资产阶级学者,现任巴黎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和萨特尔是师范学校时期的同级生。他对现象哲学和社会学有很大的兴趣。著有《聪明的保守派》、《历史哲学入门》、《知识分子的鸦片》、《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等书。《萨特尔和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于1964年10月末的《费加罗文学报》。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萨特尔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所标榜的“革新”马克思主义的意图作了批判。作者指出,萨特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1.坚决否认唯物主义的、客观的辩证法;2.承认马克思的经济的一历史的社会学;3.在行动方面,是一个“准马克思主义者”;4,《辩证理性批判。一书并没有超出历史唯物主义或阶级斗争概念的界限。但是,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古代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暴力是阶级斗争的根源,萨特尔却主张生活资料的稀有性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威胁,不能共存,因而引起“异化”和阶级斗争,所以萨特尔的思想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毫不相干,只能把人们引导到霍布斯的“人对人是狼”的观点去。作者分析了萨特尔的关于“群集”和“集团”的辩证法、关于“实践的一惰性的”存在和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萨特尔所描绘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个人的自由实践,这种实践异化为“实践的一惰性的”状态,分散的个人为了反抗这种异化状态而形成有统一意图的集团的实践,集团一被制度化又成为使个人异化的东西,引起个人的反抗…。作者认为,萨特尔的这种辩证法表示着异化和革命的轮流发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认为萨特尔并没有达到“革新”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他只是用了一些暧昧、艰涩的词句分析了仅仅与马克思思想中的那些与黑格尔有关的要素,没有对我们的时代作出独创性的解释。作者最后说,萨特尔要“革新”的如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那是枉费时间,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家真理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服从它们自己的规律的”,这不是萨特尔的那种“自由研究”的规律。萨特尔想“革新”的如果是西方的那种马克思主义思想,那么他只从《资本论》追溯到《经济学—哲学手稿》或者企图在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之间进行调和,那是不行的,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写出一部“二十世纪的《资本论》”才行。本文在翻译时参考了日本《自由》杂志今年第四期所发表的若规则雄的译文,并采用了它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14.
М.大卫的《巡回宣讲哲学家加布里尔·马赛尔》一书是一部论述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家、著名的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加布里尔·马赛尔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的篇幅浩繁的著作。本世纪二十年代存在主义开始在法国传播。法国的存在主义是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利用了逃亡国外的白俄哲学家Н.别尔佳耶夫和Л.谢斯托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主义在美国没有真正生根。它赢得了一些热情的门徒,但是它没有产生一个像海德格尔、萨特尔或马赛尔那样有权威的哲学家。有人认为存在主义已经说完它要说的一切了。无论如何,美国的贡献的重要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人们也曾多次尝试对这个运动作一次总的考察,并试图估计它的力量、它的弱点和它的价值。此  相似文献   

16.
这本小册子综合了著名的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不同著作的观点。然而,从它所论述的问题的范围来看,它们却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哲学理论观点是中心问题。这本小册子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为出发点,来参与现时代的哲学论争、提出新的理论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作者同存在主义、新实证主义以及同修正主义的颠倒是非的论战,对书中提出的问题的不同寻常的处理方式,对某些问题的阐述必然会引起异义和争论的事实,都使得这本小册子格外有趣,使它具有巨大的价值。沙夫十分注意他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学说的论争。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几年前波兰的思想生活。他在许多地方都谈到了以“所谓独创的、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在日本被认为是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路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古在由重语),现为日本“存在主义协会”顾问。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考察实存的人(即具体的个人)怎样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作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实存的人。作者认为实存的人就是自然历史的人。作者说;“人本来是由社会关系创造成为人的,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而生成的。从根源上说,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母胎。因此,人首先应该被规定为自然历史的人。实存的人也应以这为前提”。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批评了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尔。作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排除了客观的、实在的规定,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排除了一切必然性和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两者都是过于主观主义的。萨特尔不承认自然历史,即不承认人是自然历史的人。他之排除实在的历史的必然是由于他误解了历史的必然。作者最后指出他所追求的从自然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真正的实存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实存的人的意识中,不耍因为自己与群众有距离反而把自己看作优越者;(2)要成为政治的人;(3)要成为真正的实存的决断者;(4)像人道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人道主义那样,存在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存在主义;(5)要有对滥用威胁人的生存权的权力进行抵抗的勇气,要有同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的一切利己主义进行斗争的决意。作者认为这几点都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信条相符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逐渐找到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18.
论萨特尔     
如果说,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追随者;那么可以说,萨特尔是海德格尔的追随者;如果说,海德格尔按照胡塞尔否定了的方向发展了现象学,那么萨特尔则是遵循着被海德格尔所摒弃的方法发展了至关重要的本体论学说。尽管海德格尔和萨特尔二人具有同样的现象学倾向,尽管他们都认为人处于一种衰落境况之中,但是,他们的理论动机却有着深刻的差别,并且他们的经历也很不相同。首先,萨特尔似乎对所谓浪漫主义的“存在的情感”不大感兴趣,而海德格尔却深受那种情感的影响。在萨特尔看来,存在既不向我们自动显露  相似文献   

19.
1964年3月22日至26日,罗马葛兰西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道德基础”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应邀参加的有苏联、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的哲学家。参加这个讨论会的法国哲学家有加罗迪、谟里和萨特尔。陶里亚蒂参加了这个讨论会的开幕式。加罗迪在会议的第一天作了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发表在1964年11月的《新评论》上,就是我们在这里摘要译载的这一篇。加罗迪的这个报告,主要是想解决道德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要澈底与教条主义决裂,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性理论,一个是要创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理论。加罗迪在这个报告中,十分强调费希特的哲学遗产的重要性。他一则说,费希特最先抓住了道德和社会这属于一条链的两端的统一,提出了从自由过渡到规律的问题,创立了一种既非主观主义又非个人主义的理论;再则说,存在主义的最初根源可以在费希特那里找到;三则说,马克思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在费希特身上找到了共同的祖先;最后说,马克思主义者把费希特的主观性理论批判地采纳过来,就可以解决道德的基础问题。加罗迪认为,存在主义提出了主观性这个现实的问题。他批判了萨特尔的无时间性、非历史性的观点,但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主观性问题。加罗达又根据人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大谈其超越性的理论。他说因为人从事劳动,能估计可能性和作出计划,有选择的自由,有需要,所以总是从现状向未来超越,这就是属于人的而不是属于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使人脱离动物性和异化。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高度表现。他说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就是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也就是道德的第一范畴,即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道德既是社会的道德又是个人的道德,两者不可分割。这种道德的最高目的是创造种种条件,使一切人都可能实际成为完全的人,即成为创造者。抬出费希特,于主观性之外提出“超越性”,用“主观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来代替主观能动性这个概念,这是加罗迪用以宣扬其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新花样。  相似文献   

20.
莫里斯·梅洛—庞蒂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无神论存在主义者、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凡是读过梅洛—庞蒂哲学著作的人,都会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那就是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十分突出的模棱两可的性质。有人认为梅洛—庞蒂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好的解释者和继承人,有人则认为他与海德格尔、萨特等人一样,是个存在主义者。其实他与胡塞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