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多次获奖的爱好摄影的朋友曾对我说起过他拍摄照片的成功经验。说来也有趣,他把它总结概括为这么几句话:“你从正面拍,我从侧面拍;你从大处拍,我从小处拍;你从上拍,我从下拍;你从东拍,我从西拍;你从外拍,我从里拍;你从近拍,我从远拍;你站着拍,我躺着拍。”这一席话虽然没有什么高超深奥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她是个小有名气的影视明星,正在接受电视专访。面对主持入的各种提问,她对答如流。从儿时的梦想到如今的成功,从个人情感到生活状况,从演艺技巧到个人感悟,从影迷粉丝到感恩之意,她谈得有条不紊、颇为生动。当主持入提及“也许每个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人们难以看到的艰辛”时,她先是沉默,然后泪水无法抑制地流下来。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痴迷上网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并发展成网络成瘾症,这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既往研究从操作角度出发,或注重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症的成因,或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成瘾症的心理机制以寻求对策,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解释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的发生,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晓宇 《思维与智慧》2007,(13):23-23
我的朋友,是一个狂热的减法生活的推崇者。她多年的漂泊,养成了一切就简的生活习惯。所有的生活都随手挤压在一只皮箱里,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单位跳到另一个单位,她拎着皮箱从容地在江湖上闯荡,从没有为丢掉的东西而后悔,从没有为简便的生活而不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笑敢 《哲学研究》2022,(1):52-65+126
本文引介三个方法论概念,即概念考古、诠释取向,以及体系义,这些视角可以揭示《老子》之自然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所凸现的独特性,忽略这种独特性是《老子》研究中的盲点。全文从六个层次说明《老子》之自然的独特性:(1)独特的人文自然,(2)从词典释义看其独特性,(3)从自然与nature之不同看其独特性,(4)从学界分歧看其独特性,(5)从原文看其独特性,(6)从自然之义的演化看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宗教人类学的现代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宗教人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转变。在研究对象上,从研究未开化民族的宗教转变为研究文明国家和发达社会的宗教。在研究学派上,从进化学派、社会学派、功能学派过渡到现代的结构学派、象征学派等。在研究方法上,从静态过渡到动态,从局部过渡到综合,从实证上升到哲理。笔者对以上的转变持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唐代有多条交通线路通往五台山,学者称之为“五台山进香道”。其中,代州往东沿滹沱河谷上行,可以从繁峙县西南的峨口进入东峨谷,抵达五台山之西台、中台;或从繁峙县东南的木瓜谷登上北台。自幽州方向经蔚州、灵狐县,从山北入台也需从繁峙县东西两处谷口进入。这条自代州出发从五台山北麓进山的道路,也是唐代代州经五台山路直通镇州交通线的西北段。  相似文献   

8.
韩国天主教十年间增长百分之五十八据韩国政府的人口调查,从1985年到1995年间韩国天主教信徒从1,865,379人增加到2,950,730人,增长率为百分之五十八,这是各宗教中增长率最高的。基督教新教徒从6,849,294人增加到8,760,336...  相似文献   

9.
刘森林 《哲学研究》2022,(3):16-25+125
现代犬儒主义对启蒙秩序与价值理想的伤害,还有其定义自19世纪以来无甚根本变化的事实,使得马克思对犬儒主义的批判性分析更显重要。马克思对“犬儒主义”一词的使用,既有古典的意味,更具现代的意涵。自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犬儒主义经历了从率真到伪善,从声称看透真相到声称看透一切真相并拒斥一切真与善,从德性自足到理性的工具化,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从蔑视快乐并追求灵魂之善到以物化敉平一切价值,从自然欲望的简单满足到以文饰形式遮掩世俗欲望,从知行合一到知行分裂等转变。这些转变充分展现了现代犬儒主义已被虚无主义吞噬的特征。现代犬儒主义者为了避免虚无而执著于物化,又在物化追求中进一步虚无化。现代犬儒主义是启蒙的怪胎、病变和异化。现代启蒙必须克服这种病变,才能确保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高清海西方的现代哲学是在全面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无论哲学的主题、哲学的思考方式或是哲学的观点和倾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从追问原初的、先天的、绝对的本体,试图从那里找出人们的生存本性、行为根据、存在价值、生活意义乃至前途命运,转向于研究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活动及其设定的现实世界,力求从这里去了解人的根据、价值和意义;它从注目遥远的、身外的非人存在,试图从那里寻求一种可以依靠的权威力量,转向关注人自身的存在和同人直接关联的存在,注重于发挥人的自我创造作用,它从追求永恒的终极真理的理性认知哲学,转向突出价值功能的真善美一体性的哲学;它从主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注重贯彻以因果必然联系为核心的科学思维逻辑,转向以整个文化为基础、注重贯注以理解为标志的人文精神,它从追求绝对一元化的整体统一本性,转向注重个体为本位的多极化、多样化特征,如此等等。在这一转变中,毫无疑问,它丢弃了许多应当保留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一些方面陷入了更加极端的片面性。但无可否认的是,从总体本质来说,这个转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根据的。它反映的是人从自身的影子去间接把握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山川秀美、草木葱郁的远古;这里同样有过一部黄砂漫卷、山洪肆虐的历史。思格贝,(蒙语,吉祥平安的意思。)头枕库布齐抄漠,脚蹬滚滚黄河波涛,你的“吉祥”,你的“平安”在哪里?牧人丢弃了草场,农人舍弃了家园,黄沙的魔掌抹掉了这里的每一丝绿色,生命从这里消失。呼啸的山洪带泥砂,混浊着黄河水的浓度。新的一负历史,是从九年前新一代恩格贝的创业者面前对黄河,思索远古,展望未来开始的。从他们在沙漠上踏出的第一行脚印,从推土机堆起的第~座拦洪坝,从在封锁流妙的草格里栽下第一棵小树,从在淤沙造出的良…  相似文献   

12.
孔庙从祀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教制度之一。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四学之释奠礼。孔庙从祀自东汉明帝发端,以七十二弟子从祀孔子,可谓传经与传道的合一阶段。魏晋南北朝,尊孔揖颜,以颜回配享,开始重视传道之儒。唐代孔庙从祀正式制度化,并确立“传经之儒”的主导地位。自北宋开始,“传经之儒”地位逐步动摇,传道之儒兴起,而至南宋理宗起,孔庙从祀逐渐以传道之儒为主。元代确立朱子之极高历史地位,科举考试亦以朱子理学思想为准绳,重视传道之儒。董仲舒于元代从祀孔庙,固然与时儒的鼎力推荐相关,而与朱子理学宰制有元学术支配权关系尤为密切。董仲舒于明洪武年间复祀孔庙,包括后来嘉靖改制,贬抑汉代传经之儒,而董仲舒未受影响,以及其位次于清代有进一步提升,皆与明清二代重视传道之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佛祖言语     
《法音》1999,(8)
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饲神,是为最吉祥。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修已无所争,是为最吉祥。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天主教历史,从7世纪初景教士来华算起,有一千多年,从16世纪利玛窦等来华,也有四百多年。可是直到解放前三年的1946年,我国教会才获得建立圣统制之名,其实却仍在外国传教士统治之下。从1958年自选自圣主教之日起,我们有了自己的主教,才真正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5.
唐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66-16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从劳动力到产业结构;从储蓄到消费;从财政支出到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缓慢而深入的影响将逐渐显现,中国现在为此未雨绸缪,放开二胎政策,改革养老保险体系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造成不公还需不断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齐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目前情况看,大体上可作如下概括:其一,利益要求的多元性。从利益要求的范围来看,人们不仅有经济利益要求,而且还有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要求。从利益要求的层次看,人们不仅有个人、群体的要...  相似文献   

17.
电车,行走在城市里,它似乎哪里都可以去。杭州的电车中最长的线路,除了151路,还有156路,一路从城北通向城南,一路从城西通向城南。  相似文献   

18.
木杉 《佛教文化》2016,(4):92-97
“修行修的是自己,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是在修行,我希望自己可以以身作则,从眼前做起,从当下做起,传递正能量,让每个人都心存善念。”  相似文献   

19.
古人提倡‘学贵有疑’,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从有疑到不疑,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  相似文献   

20.
王坐谋 《天风》2023,(3):58-59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社会结构逐步变迁,城镇化迅猛发展,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商业社会转型;人口管理从静态管控到动态管理,现代化社会逐步形成。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7.92%,及至202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4.72%。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迁,改变了城乡人口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