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敏 《美与时代》2013,(5):9-13
农业景观是动态的,对农业景观的欣赏需要我们全部感官的参与,而了解农业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审美体验更敏锐。农业景观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而对农业景观的诠释可以用人的意图和目的来进行。农业景观是一种满足人们需要的功能性景观,其中包含较多自然要素。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人情味、家庭味,对现代人依然有吸引力。不同审美主体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方式有差别。在新型农业景观建设中,我们要吸收中国传统农业景观和西方现代工业化农业景观的长处,克服其缺陷,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结晶,某一时期倾力而建的建筑必然映射当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因而,若是要了解一座建筑,就需要探析构成建筑的内在本质——文化取向。文章试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在"人本"与"神本"不同的背景下,比较中西传统建筑,解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内在精髓。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齐鲁文化,其实体是由儒、道、法、墨等文脉构成的,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脉络,并以多元理论诠释了实现普遍和谐与稳定的思想。基督教是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图谱”的根源,它以宗教的方式阐释了上帝是造就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始动者,信奉上帝所言而行是创造和谐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生态模式的比较,析离出中西方和谐观各自产生的本源及对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西方前卫艺术观念对中国当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中国现当代绘画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诠释和发展。在可供参考的文本中找到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特性,是对于符号的诠释还是关于反叛精神的体现?西方结构主义给现代艺术提供了"语言"和"精神层面"的解读方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艺术选择加上绘画的普遍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十力生当20世纪前半叶,在面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化交锋的时代背景之下,把现实的根本问题判断为挺立民族文化主体的生命问题,企图通过对《周易》的改铸与辨伪的新的诠释来复兴儒家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精神,进而会通中西文化及哲学。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有纹身习俗,其中独龙族的纹面习俗是以典型代表。他们之所以纹身或是出于崇美,或是部落图腾的标志,或是其他战争原因,而纹身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带有落后甚至是不好的色彩。氏族的部落圈腾,将一个个的部落区分开来,传承者不同的文化。对于纹面习俗的研究,通过人类学方法和方式的研究,更能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诠释出来,也能让人们对于纹面这一古老的习俗和对人类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建筑比较研究,是当代中国建筑研究的热点。不管是从物质角度出发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出发,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都形成了各自的历史传统和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并且发展成为拥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建筑样式。中西方由于采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理念,因此所产生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文章主要是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的不同,从而探讨整个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四合院是北方民居建筑中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开封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相较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四合院的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结合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建筑语言,是大众生活方式、社会思想、艺术追求的一个忠实记录者,它承载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典中式院窗的设计中,第一要了解所处建筑氛围,配合环境来进行设计;第二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地域特色的符号,让这些象征意义的符号能顺利地表达出来;第三要有现代意义的使用价值,根植传统文化,又具时代气息。总之,在建筑中,要总结学习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并且同时寻找新的表现形式,用这种方法来再现当代传统四合院窗文化装饰的奇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方东美认为西方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二元论"倾向,是现代人对于现实人生和理想人生之间烦扰的源头;而从学理上看,来自中国的思想资源是对治此弊病的良药。中国哲学所表现出的统一整体性,以"天人合德"言之或能曲尽其义,对其价值的认肯,便表现在方东美对《周易》哲学的创造性诠释当中。基于此,他在自己的生命哲学中,在形而上学与对人性的理解两方面,均体现出通过对天人合一观念的再诠释而发展出新的理论创构的可能性。在中国现代有关天人合一的言说架构中,方东美在不乏从业者的学术取向的同时,也没有放弃现实关怀,并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精神资源的方式,通过认肯天人合一观念的价值,进行生命哲学创构,堪称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花之安是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汉学家,在华居住30余载,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著书立说。《经学不厌精》是他融合中西方经典研究方法,将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将儒家文化置于中西双重文化的背景之下、置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比较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全面审视和评述。花之安《十三经考证》对诸经源流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较为全面、系统、严谨地研究中国经学史的最早版本。《十三经考理》则是将儒学和基督教两种经学义理进行的比较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儒家经典学术研究范式、文献解释空间。这部著作可以称为中西方传统经学学术研究史和中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由于在思维方式、视觉感受、艺术观念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传统建筑艺术审美特性的不同。具体来说,中西方由于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在建筑审美趣味方面注重群体组合与单体塑造方面的差异,从而给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感受方面造成优美感与崇高感的不同,也进一步形成了审美主体在建筑审美理想方面追求建筑形态与建筑意境的相异。归根到底,这些不同都是根源于中西方文化理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思潮大体上是顺应晚期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回应西方学者对生产主义的质疑和西方批判理论逻辑演进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解码资本主义矛盾危机的新视窗,孵化出了反抗资本主义的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促进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但据此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缺场值得商榷。事实上,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始终保持通过空间视域的管道,在现实的生产逻辑和社会关系中来诠释"空间",空间维度内嵌于现实逻辑中。因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诠释必须契合资本主义历史和当代现实,而不是以纯粹的逻辑来断言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缺场,更非简单地从时间走向空间,用空间本体论来取代生产逻辑。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宗教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各种宗教之所以不同于西方宗教,究其原因就在于各种宗教形态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洗礼。本文试图从思维方式、思想内容、社会功能和历史传统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对于宗教的巨大影响,为深入揭示中国宗教的基本倾向和独特品格提供一种宏观的文化背景,并认为中国宗教的一些特点都可从中国文化传统上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来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备受追捧。笔者担忧,大学校园浓郁的"洋节"风是否会冲淡大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扬。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郑州工商学院为例来研究大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分析了解到大学生对"洋节"的态度,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目的是既要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又要借鉴西方节日文化中的元素,以此来思考如何让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得到发展和传播,形成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5.
病人自主性与家庭本位主义之间的张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小农经济和传统文化背景下,个人利益、个人权利一直被置于家庭之下,个人自主性被包含在家庭自主性之内,表现为一种家庭本位主义。源自西方历史、文化的知情同意移植到中国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知情同意的认知、理解以及实践方式均不同于西方人。这种不同集中表现在人们对家属同意权的认可。以个人本位主义为背景的病人自主性与中国文化中的家庭本位主义之间存在张力。对知情同意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践行方式,应以文化宽容主义的态度对待之。  相似文献   

16.
华严宗哲学在中国古代宗教哲学中是注重入世的,富含逻辑性的。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情有独钟,并对华严宗哲学进行现代诠释。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现代哲学家怀特海来诠释华严宗哲学中的人物善财童子;第二,以人体为喻解释华严宗哲学的"六相圆融"思想;第三,用西方哲学概念来诠释华严宗哲学概念。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的当代价值表现在:第一,使用西方哲学概念阐述中国的佛教哲学,将佛教哲学用普遍现实性的语言呈现出来与西方与世界交流,发展了华严宗哲学。第二,华严宗哲学为构建"人与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蓝图"提供理论来源,发展了中国哲学。第三,方东美对华严宗哲学的现代诠释为中西方文化的会通和交流建构了桥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中、西方组织忠诚的理论框架、组织忠诚的内涵以及组织忠诚的对象。比较了中、西方对组织忠诚在定义、特征以及文化渊源上的不同,并在文化上进行了探讨。中国在集体主义文化之下,强调以国家、家族为中心,忠于君主和家长,中华民族对权威的很敏感、崇拜和依赖,忽略自身的需求,强调集体主义高于个人。而西方的组织忠诚首先是强调忠诚于组织本身,再拓展到忠诚与组织中的具体对象。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的追求,自我价值和目标的满足,个人目标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互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性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诠释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王弼和郭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时期,自此以后,以较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阐发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就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朱熹、王夫之是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高峰,牟宗三则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代表.本文认为,西方诠释学从原则上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系重构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和论证,但西方诠释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哲学的诠释传统,中国的哲学诠释传统的典型形式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哲学体系的建构或重构,打破了西方诠释学理论所说的"诠释的循环",从而构成了对西方诠释学的一种挑战,回答这种挑战就可以丰富和发展诠释学理论,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20.
中原民间玩具是中原人民的智慧结晶,与中原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研究中原文化的重要依据。以中原民间玩具的保护和传承为出发点,研究其文化背景、造型特点、表现形式,运用现代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结合现代设计思路与方法,进一步探讨中原民间玩具扁平化图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加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环境,实现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文化符号,完成文化之间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