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结合临沂市沂河具体工程实例,全面解析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的运用,让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建立在科学性、艺术性、生态性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滨水区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广大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越来越多的滨水城市开始积极治理和规划滨水区的景观设计,希望通过滨水区景观设计改善城市景观面貌,打造地方人文景观特色。文章简要介绍了影响当下城市滨水区景观改造和设计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探讨一些滨河区景观设计的原则,为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积累一些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开发利用的背景下,研究慢行系统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对城市的塑造,通过对安阳地区滨水区慢行空间的调查,发现该地区滨水区慢行系统串联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得出慢行交通系统与滨水周边的空间环境关系。从城市设计层面出发,以慢行空间构筑为出发点,重塑城市滨水区及周边历史文化区、商业区、景观区、居民区的空间形态,由慢行空间网格促进城市各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点、线、面四通八达的慢行空间网格,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合理的制定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目标的分析和研究,为打造城市绿心,恢复城市滨水区的生态平衡,给市民提供良好的滨水绿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滨水景观设计的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设计发展的区域、定位、目标及形式等。接着研究了现代城市滨水区功能意义及定位混乱等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滨水带与城市的关系及滨水带与水域的关系两方面着手,运用城市性格分析、水域状况研究等方法对滨水区域进行分析改造。从而总结具体的设计方法,从功能性、公共性、艺术性三者来进行细节串联和重点设计,注重基础功能体现,增加公共设计,强调艺术表达。同时对优秀的、并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滨水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综合。  相似文献   

6.
传统公园近几十年来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要求其在功能、景观、生态、管理等方面做出更新。文章主要探讨传统公园更新改造下的理水问题,分析理水的价值,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以玄武湖公园更新改造下的理水手法为探讨对象,提出理水更新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其他传统公园的水体更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里人群活动的密集区,在给人们带来生活休闲娱乐活动的同时,滨水环境也给人类活动增添了丰富的意境和趣味性,因此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与开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愈加重要。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富有活力的场所之一,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探讨了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问题,以巢湖市为例,对其滨水生态观光区项目进行分析,从项目概况和所存在的规划问题出发,提出针对巢湖市滨水区规划的发展策略,为今后巢湖滨水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最终促进巢湖市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城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武汉又名"江城",长江汉江穿越而过,形成武汉独具的"两江四岸"的城市景观。汉口滨水景观带可谓是这座滨江城市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但汉口滨水景观在武汉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景观规划的问题。文章首先对武汉滨水景观的概念与对城市的意义进行阐述。选取了武汉市汉口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功能、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评析,剖析了其景观连通、空间容纳、地域文化、旅游环境的问题,并结合文献法、访谈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收集,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滨水景观实例、结合汉口历史背景、实地考察汉口滨水景观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发现,滨水区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底蕴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只有解决了汉口滨水景观规划的问题,才能使武汉市能正确高效地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10.
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空间,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伴随着城市的成长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等都可以转化为滨水景观中的设计元素,用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创新来保持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间的地域差异逐渐缩小,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征的趋同和地域环境特色的流失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地域环境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的更新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在这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在当地人群中能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历史延续感、场所归属感,而延续这种集体记忆的地域性环境艺术能够塑造城市的文化符号,使人们增加对城市情感的认同。文章以滨水区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设计为观察视角和切入点,分析城市滨水景观的自身地域性内涵、文化意义以及空间设计手法,并将富顺沱江中段作为具体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2.
环境设计在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规划可以使生态圈拥有更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功能,优美的环境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环境整体化设计更有利于创新创业文化的打造。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是一个以大学城为基础,整合各类高科技、创造性产业的复合型双创区域,现已成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发与学术交流中心。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环境是一个综合体,是以"创新创业者"为核心的一套"生态系统",对于如何设计,从整体出发创新创造的思维,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将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成为真正适合"创新创业者"生存、发展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3.
在功能相对落后的设施中结合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改变原有的功能并赋予时代的精神,以求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与现代人心理相符合的新设计,使人们能在工作之余享受设计带来的愉悦和舒心,营造功能与需求相互适应、彼此"和谐"的环境。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改造"与"新建"已成为热门话题。而今,选择性保护公园内已具有的文化"气息"与格局已成为当务之急,文中以紫阳公园为范例对城市综合性公园的旧功能改造与更新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小城市增量建设放缓,存量更新成为城市规划领域关注的热点。多数中小城市尚未建立更新体系,缺乏更新政策,旧城更新主要依托棚户区改造、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城市环境整治等开展,以增长为导向,忽视城市内在功能,缺乏稳定的更新机制。面对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更新需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服务,实现更新目标、路径、方式的转变。新时期,中小城市旧城更新应抓住城市战略区域,着眼城市整体功能提升,推动微改造实现渐进式的更新,并构建多元合作机制,拓宽更新渠道。  相似文献   

15.
通常来讲,滨水地区是最早出现人类集中居住和形成城市的地区。在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滨水地区既是人们的活动和居住空间,又是展示城市形象、维持局部生态平衡的重要区域。在各地区实际的滨水区开发中,往往以大量修建居住区为目的,居住和环境成为了最贴近民生的城市要素,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环境特色和城市风貌、空间形态等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兼具自然和人工因素。滨水区具有丰富的景观要素,同时伴随着浓厚的生活人文气息和历史积淀,对城市生态景观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城市水体受损严重,滨水空间以及其辐射范围内的生活空间亟待改善与修复。以武昌巡司河概念规划为例,从景观、生态、历史地理等方面探讨滨水空间在城市中的价值体现,并论述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规划和浙江省亚运行动纲领,提升杭州市的城市景观风貌,设计从智慧、康体的角度出发,依据北塘河过去承载着东萧山农业水利灌溉以及内河道运输功能的背景,对杭州城市历史变迁的元素加以提炼,将设计主题定为"流眄杭迁,怡情北塘"。规划设计以"泛舟北塘悠悠走,杭迁文情漫漫寻"为愿景,规划布局为"一河两岸六区",致力于打造一个智慧、康体、文化的滨水公园。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中敏感地带的工业厂房不断面临拆迁或改造,工业遗址成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即如何运用这些工业遗址进行改造与再利用。然而对于现代美学的视觉上,人们对废旧的东西开始慢慢地重视和重新理解,并且认为工业遗址蕴含着旧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广州,很多废旧工业厂房的改造和使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因为破产或搬迁所闲置的厂房未能获得有效地利用。本文通过现阶段对旧工业遗址改造实际项目的现状探析,以广州番禺区紫泥糖厂改造为例,在现代美学的视角下浅析广州旧工业遗址的更新与再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广州市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东""美丽广州"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美丽寺观教堂"建设,推动打造"生态环境美、文化内涵美、教风教貌美、思想建设美"的"四美"宗教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场所引领岭南、沟通中外的文化交流功能和作用,着力加强宗教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广州宗教领域文化品位和文明形象,焕发岭南宗教文化新魅力,推动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20.
在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进程存量社会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具有社区居民老化和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的双重特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加快旧城旧区更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在不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下保障社区养老功能。嵌入作为一种更新手段,可以实现社区更新和缓解养老难题。基于嵌入理念,从嵌入要素、功能、布局和氛围四方面提出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以期为双老社区的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理论指导,使其建筑空间获得重生,促进居民生活活化,同时推动城市更新,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