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园林以其特有的文化积淀体现传统的文人精神和审美理想,园林中各个艺术门类的通融辉映,传承并发扬了当地的本土文化。以园林艺术为载体的展陈形式可以精准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的文化内涵,二者在空间的真实性、综合性和艺术性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园林传统的框景、借景和留白手法表达了空间的界定、层次和意境。非遗展示空间设计从园林艺术中汲取营养,建构与非遗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的空间环境,令观者从园到境,达到物境、情境、意境相统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2.
何毓 《美与时代》2023,(2):61-63
障景是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在园林中合理加入障景,可以起到欲扬先抑、增加层次等作用。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应用障景手法,能够增加步行空间的层次性,让人们在步行空间里享受它所带来的趣味。但是,当下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行走路线过于单调,容易让人对园林景观的节点一览无余,缺乏趣味性;步行空间的景观节点设计缺乏连贯性,空间内外关联性不强;地域性文化渗透不足,步行空间缺乏典型的地域文化元素;等等。因此,对障景手法和园林步行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探索障景手法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应用的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分析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以苏州园林为例,分析障景手法在园林步行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园林的设计中,借植物达到园林造景以及引导观赏者浏览的手法是十分常见的。在对中国传统园林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针对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种类、"师法自然,巧为人工"的造景原则及其所蕴含的艺术文化价值与内涵等方面,并结合传统园林的特点,开展对园林植物配置的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4.
弹性设计思想作为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发展理念,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的时代背景之下,倍受关注。文章研究、挖掘和阐释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文化中的弹性设计思维,发现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的多种弹性设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古典园林对当代园林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浩 《美与时代》2015,(4):68-7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都可以应用于现代住宅空间中,现代住宅空间设计,在以功能为上的原则下,可以融入中国传统家具、屏风、门罩、窗棂、书画、纹样等传统中式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空间中式风格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在唐代,种植中药花木已经成为道教宫观园林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道教园林的特色所在,如何继承这一优秀传统,是我们弘扬道教文化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自古以来,道教建筑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观建筑园林中的中药园林更是具有鲜明道教特色,  相似文献   

7.
苏州四大名园可谓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典范,其造园技艺巧夺天工,造园手法十分精湛,虽都是古典园林中的翘楚,却又各具特色,留园的空间关系处理得变幻莫测,沧浪亭借景巧妙,拙政园不同于传统私人宅院,更加深远旷达,而狮子林在置山处理上则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涵盖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园林,而在四大名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对四大名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的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元素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中国古典元素的应用,虽然能够表达别样的中国餐饮文化,但是使用不当,则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设计师在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元素以及现代餐饮设计的基本需求。不仅表现在文字、色彩与图案三个方面,餐饮空间设计中所用的材料,亦是中国古典元素设计风格的重要体现之一。设计师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过程中,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面面俱到,才能创造完美的现代餐饮空间,体现完美的中国餐饮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在英国出现的"如画"风格成为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当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园林景观概念,许多欧洲国家也受此影响。"如画"风格的造园手法体现出人们更加向往如同风景画一般的景色。而有别于西方的"如画",中国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更倾向于"入画",这也是因为不同地区在文化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以西方的"如画"去评判中国的园林是十分片面的;相比"如画","入画"更适合评价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尚和"审美观贯穿于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和"的思维方式、认知理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是渗透到民族基因里的烙印,蕴涵着阴阳辩证思维、整体观、差异性事物的共存智慧,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审美观念中。城市公共艺术是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形式,承担着美化生活环境以及展示和传达当代城市人文生活精神面貌的责任。文章提出将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中,探讨"尚和"审美观在其之中的意义,这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2.
研究海洋文化所蕴含的设计美学特征,并应用于主题餐饮空间设计中,对推广闽菜餐饮文化、打造地域餐饮文化形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海洋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对海洋主题文化符号及设计元素的梳理,从设计手法、设计要点及基本设计策略的角度出发,提出将海洋文化作为设计主题应用在闽菜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将地域文化与现代餐饮相结合的设计及创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个性鲜明的扬州传统建筑有着深厚的根基,根植于悠久的地域文化,又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通过阐述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内容、意义、价值,以及当下餐饮空间设计的趋势,总结出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如何在餐饮空间设计中更好地得到运用,使建筑装饰元素更好地与当代餐饮空间设计相结合,营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功能需求与审美特色的室内环境,创新设计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本土文化是一个区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最精华的积淀,优秀的户外商业设计就应该注重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特点,对其本土文化的精髓加以应用,这样才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创意的设计。本文从相关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当代商业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并为如何更好的将本土文化应用在当代中国城市户外商业设计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体现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观和自然情怀。中国文人不仅寄情于山水画,更将其融汇并凝练于古典园林的造景之中,从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充满山水画意境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使得二者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审美意趣上都存在着相互关联。从此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景观的审美创造之源及造园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发掘"中国园林传统中的画境营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当下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设计中"中国审美意境"的营造提供思想依据,同时这对构建具有自身文化本位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着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在丰富艺术的审美内涵、开拓艺术的表现空间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备受艺术创作者青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虚实相生在当代社会的审美形式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馆身的空间设计、展馆的空间设计以及展品的展示方式中都体现了虚实相生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历来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意境闻名于世,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常有"无水不成园"一说,对于水体的处理在造园过程中处于灵魂地位。中国古典园林思想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叠石理水的设计手法独一无二,我们应从"心"出发,认真研习其思想,进行多学科交融学习,并结合时代需求传承并创新理水思想,以应用到现代景观中去。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是先辈们多年积累并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与精神财富,其涉及的艺术领域极其广泛,影响深远。而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着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并将其精华部分合理运用到设计中去。文章以日本园林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对其设计手法及文化内涵的影响,并以"枯山水""茶庭"为例进一步分析论证中国美学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艺文化的精髓,是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独特的构造形式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在世界园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世界园林文化的冲击,当代园林建设如何继承并发展古典园林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情并符合人们日益提高的鉴赏需求的园林,值得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设计的普遍化,蕴含在设计中的美学力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设计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总体来言并不成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入探究更是缺乏。文章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对虚实相生的园林构建手法进行研究,分析其蕴含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趣,从而学习中国传统的设计智慧,逐步厘清自身的文化模式和美学形态,为现代设计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