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凝练的语言美、强烈的抒情美和独特的意境美。语言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韵律美、诗人用词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含蓄美。诗人采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意境美。只有充分从理论上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才能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美,进而为学习、欣赏古典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自成一格,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成为后世文人借鉴称颂的宝贵素材。融合了诗、画、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读来极具层次美、色彩美、音律美,又因诗人晚年笃信佛学,潜移默化地在诗歌创作情趣中渗透禅理,使其意境迭出,回味无穷。通过概述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人生经历,探析其山水田园诗中的画意美、音律美、空灵美以及"画、音、空"的辨理等方面,有利于探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创作手法,领略其诗歌创作的自然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丰富的革命实践造就了其诗词特有的史诗美和崇高美。毛泽东的诗词几乎涵盖了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有着史诗般的深刻内涵。毛泽东诗词描绘了大自然的雄浑,塑造了崇高的人物形象,更表现出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散文独特的语体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晨 《美与时代》2006,(7):31-32
余光中散文具有独特的语体美,堪称中国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中的一大瑰宝。散文语体美是一种独具情性的审美特质。余光中的散文在句法字汇上富有弹性、密度、质料的美感,风格上标新立异、活跃灵动,因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语体美。  相似文献   

5.
作为由道家美学至道教美学的关键节点,《淮南子》一书为山水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它继承先秦尚水崇山的传统,对山水与道、山水与修身养生、山水与社会等多个命题予以论述,提出了水成至德、因水为师、山为水源等观点.该书更借阴阳观念,将山与水统摄成一对固定的范畴,对山水范畴的自然关联、神话意蕴和精神内涵等内容予以探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山水概念的发展.《淮南子》亦揭示了山水范畴的美学意义,即崇高之美、无为之美和超越之美.该书对山水概念所作的扩展与延伸,直接为山水文化在魏晋时代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山水观念在道教思想体系中的勃兴做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6.
刘亮程散文的出现,给散文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从美学的角度看,刘亮程散文独特深刻的哲理美、真挚充沛的情感美、沉静质朴的语言美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7.
张丽明 《美与时代》2007,(2):108-110
琦君"以自然之笔,写真实之情".她以知识女性的睿智与涵养,讴歌淳朴的乡风乡情,给家乡山水田园增加了文化灵气,创造出和谐优美的境界,因而具有独特的韵味,给人以永恒的美的感受.这种涵蕴着"东方精神"的对故国家园深深的思念眷恋之情,可以说是琦君怀乡思亲散文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潘天寿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画家.他精于写意花鸟、山水,擅长指头画,对书法、金石、画史、诗词都有精深的研究并有丰富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色彩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始终与中国诗画相伴相连,为中国古代诗歌营造了一个美妙的色彩世界.本文拟通过以对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表达特点进行解读,以期寻找到古代诗词色彩意象的表达由画面美、意境美到情感美的缤纷的色彩世界,从多个层面认识我国古代诗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审美的色彩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时期开始发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伴随着时代和思想的变迁,中国山水画逐渐成熟并形成自身的独特魅力。观中国山水画,感叹水墨色彩展现的宁静淡雅之美,同样感叹山水画作的构图所展现的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体现的是画者对于山水画的艺术加工,体现的是对于山水之美的整体把握。观中国山水画作,开境一般用分疆三叠两段的方式,追求自然之美。简要分析中国山水画作的构图技巧与方法,寻求山水画作的形式之美的背后是否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构图艺术。  相似文献   

11.
"伤高怀远"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意境之一.这类诗词因道出了人生的惆怅而具有永久的魅力.这类诗歌所蕴含的美学意象,是一种超越的距离美,这种美的最高形态为崇高.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不慕虚名黄庭坚的书法在宋代颇负盛名,在他年轻时,书法已有小成,再加之诗词方面的成就,便颇为自负。于是常常漫游山水,在心动之处必题诗留念。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山水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在包括绘画、诗词、书法等在内的多重艺术中,在我国历朝历代的造园活动中更有深层次渗透。中式园林在造园中的核心思想即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于国人而言,园林景观设计的初始愿景就是体现山水文化。基于此,探究园林景观中的山水文化内涵,具体以白塘生态植物园为例,对蕴含山水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进行积极探讨,分析其在现代传承、现行的文化趋同压力之下怎样做到地域本土化,以生态学、可持续发展方向对山水文化的表达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5.
黄勇 《宗教学研究》2003,(4):110-113
道家和玄学的山林悟道思想,是晋宋之际山水艺术兴起的理论根源。但是,在道家和玄学的美学体系中,山水只是体悟“道一美”本体的媒介,因而它们无法成为激发山水审美意识自觉的直接动力。道教入山修道的宗教实践,使审美主体直接走进了真实的山水之中,成功地把自然山水由悟道媒介转化为审美客体,从而激发了山水审美意识在审美实践中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16.
葛玮华 《美与时代》2007,(4):104-105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区分了艺术的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并以第一形式之美为艺术的第一义,这为他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之有无、深浅为评判诗词之高下优劣的依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就诗词而言,境界属第一形式,文辞属第二形式。标举境界,即是标举第一形式之美。"隔"是第二形式之美与第一形式之美的矛盾,"不隔"是第一形式之美与第二形式之美完满契合的状态。这一区分,是理解《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和诗歌是根源于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相异相通又相融相生。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诗书的结合,让我们在品读诗词之美时,又能欣赏书法艺术之美。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24年开始,我们将开设“诗书合璧”专栏,相信会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思维的延伸和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反映在商业上也形成风格独特的“商业文化”,尤其以诗词、楹联为美。  相似文献   

20.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是对前人青绿山水画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具有青绿山水画的主要特征:对晋唐色彩的追忆——金碧辉煌、艳丽超群;对五代以来笔墨的继承——墨彩结合、丰富完善;江山情怀——一目千里、波澜壮阔的构图;诗意之美——生机盎然、宁静清新的意境。这些特征对于理解、学习、临摹青绿山水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