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蔡伦古法造纸的考察与造纸环境空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探索古法造纸所具有的景观特性和保护的方法。以城市景观为载体,提炼蔡伦古法造纸的文化符号并运用于景观设计,总结出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从抽象到具象的营造方式。为传承与保护蔡伦古法造纸寻找不同的途径,以期对蔡伦古法造纸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澳门历史城区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城区内的城市景观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着一个城市独特的魅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故而,基于澳门的发展历史与景观特征,分析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景观保护规划策略,以保持历史城区功能的多样性,更好地进行澳门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失传的危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文化及艺术多样性的重要性。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美术工艺,阳新布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几年,对于阳新布贴的研究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阳新布贴的当代传承与未来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传承的保护、促进文化多样性、延续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水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保护与传承,是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以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探索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的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好原生态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和抢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面临无人继承乃至消亡的窘境。而民俗摄影作为一种影像传播与记录手段,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其实记录和还原了传承者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对泰山皮影的纪实影像,有利于探究民俗摄影在"非遗"传承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是社会、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改变使得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变异,有的甚至处于濒危的边缘状态。对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旨在分析当下社会环境中非遗保护的紧迫性,研究新媒体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存在问题,进而思考当下新媒体传播的路径与方式,从而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能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通过深入了解生态美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可以创建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城市空间。探讨生态美学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以及如何基于生态美学语境研究和设计城市景观,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运用生态美学原则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相似文献   

10.
正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尊重其宗教特性。二是要积极拓展传承的方法。三是要提升宗教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宗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有颇重的比例: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宗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对能够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审美的事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滨水景观不仅能够给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也能够通过景观的营造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精神进行很好的诠释。但是,当前大部分城市滨水景观均存在同质化严重、景观特色不明确的普遍性问题,无法唤起人们对滨水空间环境的记忆。而地域文化对彰显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提升民众对场所的归属感、传承与延续地方历史文化能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景观元素呈现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是景观设计师们要解决的难题。论述城市滨水景观中地域文化缺失的普遍现象,对比分析地域文化融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秀案例,探索地域文化在兰州水车博览园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为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延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推进,为加快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在城市化建设过程将当地文化、本土特色有机融入其中,增强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突出城市化发展的地域性、艺术性。为此,将以长白文化为例,对文化符号在城市景观雕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印证与记录,在我国现有的1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宗教文化相关的项目,占有颇重的比例。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承于宗教团体内部的非遗项目,其传承主体和传承内容以宗教文化为主,主要在宗教活动场所内部传承,这是最为典型的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古老生活方式的保留愈来愈为人所重视,很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都被积极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越来越引人注目,但是却依然没有找到有效的传承方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大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状况举步维艰。笔者在赴岷江上游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羌族"释比"传承为例,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分析、讨论宗教性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固态传承"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湖湘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优秀的湖湘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关键在于人。现有的传承人制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传承人的年龄与性别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略微不均衡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传承人群体结构,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千年历史中产生的非物质文化数不胜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非物质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地方戏曲川剧为例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去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些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种类丰富,但整体现状令人担忧,普遍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后继人才匮乏的困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局限在家族内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作坊式生产,人员文化底蕴薄弱等因素以外,人口的大量流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外出打工,其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的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乏人、人才紧缺、创新不足、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方式脱节等困难。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亟需做好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刘健鹏 《美与时代》2023,(8):128-130
景观叙事是历史文化遗产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之一,其传播与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功能日益突出。文化景观的展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个主要诉求。以叙事为纽带,将整个保护传承过程进行串联,实现了各要素之间的多维联系,从而使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得以有序呈现,并将其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以景观叙事理论的阐释为基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景观叙事性保护和传承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实现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引入高校教学体系,不仅能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脱节。要构建完善的"非遗"课程体系,就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观念、教学实施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就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一个注重传承与保护,一个重在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经济价值,既是对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能从文化创意角度去发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失本色的新的希望。文化创意产业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的更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