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念性景观高度凝聚着人们的纪念之情。文章以宁乡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营造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序列感的手法,对各个节点空间和其序列进行探讨,揭示纪念性景观空间营造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纪念性景观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为人们提供缅怀、沉思、纪念的空间场所。它合理的结合各种景观元素,运用不同的设计原则与手法营造特定的纪念性气氛,表达一种情感与精神。使参观者产生情感上与心灵上的感应与共鸣,其精神内涵永远是第—位的。纪念性景观具有教育意义,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纪念性景观是为了表达对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之情而营造的综合的复合式立体空间环境场所,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具有更独特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因素。纪念性景观本身是有限而具体的,是城市中有限的节点、轴线、面域,其功能形式和城市的宏观结构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纪念性景观不再追求简单的雄伟和宏大,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呈现了多样和复杂的结构,从尺度和内涵上都更为亲切,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体现,使其在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更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性、延续性的景观类型,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对过往事件的回忆和缅怀,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纪念性景观对人类自身以及城市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纪念性景观的形式、空间结构分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纪念意义所需要的景观纪念过程,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建立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意识加重,在民族意识淡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纪念性景观作为社会、文化、历史的反光镜和载体,其文化内涵远远大于物质内容。由此,纪念性景观对文化的研究具备重大的意义。纪念性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纪念性的表达。文章将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研究背景作为出发点,以越战纪念碑等为具体案例,深入剖析纪念性景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炼出纪念性景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并分析当代纪念性景观的分类与特点,以此达到对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纪念性雕塑作为城市雕塑的主要形式,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圣彼得堡纪念性雕塑的题材、形式以及创作背景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与探讨,体现纪念性雕塑在圣彼得堡的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景观标志以及精神引导这两方面的作用。阐明纪念性雕塑不仅仅具有独立的形式美感,也具备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装置艺术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装置艺术的相关问题。先介绍了当代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表现形式,包括塑造个性景观小品、创造纪念性景观等,再介绍了当代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原则,最后分析了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用装置艺术,希望能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景观雕塑是现代综合公园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它能点缀空间、突出景观设计主题中的文化氛围。在运用实地考察法和调查问卷法对深圳人才公园的景观雕塑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互动性和标志性强的景观雕塑能够显著吸引游客,但是景观雕塑运用不当也会对环境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要根据场地的特性和周边环境处理好场地与景观雕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艺术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成为现代艺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景观空间设计随着时代发展和人类精神需求的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景观空间美感及文化品质不断创新与发展。坭兴陶与景观空间设计相结合,运用坭兴陶所富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提升景观空间的品质,既充分传承与发挥坭兴陶艺术文化价值,同时也满足现代人们对景观空间品质的需求。文章研究如何将钦州坭兴陶融入景观空间设计中,以达到景观设计的创新,研究重在将坭兴陶的色彩、肌理、造型、窑变、文化等一系列坭兴陶艺术形式及内涵融入到环境设计中的景观小品、文化墙、绿化带以及室内装饰陈设等。  相似文献   

10.
从空间叙事、时间叙事和情感叙事三个方面,论述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的叙事性表达,但应当明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并列,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在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中三者是一体的。空间叙事是纪念性空间室内设计的叙事性物质化、实体化的表现。时间叙事将参观者这一环境主要参与者加入到空间叙事中,使不同的空间叙事结构在时序上有了具体价值。情感叙事调动了参观者的情绪和思考,而这正是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目的,审美主体的情绪和思维实现了室内设计纪念性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卓  郑馨 《美与时代》2023,(12):62-64
如今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后工业景观的再利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居住环境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结合二者实际情况时,景观环境的优化就成为一条可行的研究途径。以北京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空间结构受人文要素、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共同影响。基于此,提出行动引导空间、空间功能复合、弹性空间利用和文化审美延续的原则,并以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对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对后工业景观优化设计展开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快速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强化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于校园优美环境以及高质量的公共景观空间的设计和营造,旨在为高校广大师生打造舒适、温馨且更便于交流、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的校园空间和环境。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是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的高校发展中也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于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主要类型以及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原则的简单分析,提出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空间设计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城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中尤以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最为突出。合理布局城市地下空间景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空间环境品质,让人们对城市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产生亲切感,促使地下空间得到充分的使用和开发。从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特征、问题、构成要素、坚持原则及由此提出的解决对策来看,未来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必将朝向艺术化、生态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课题研究以期为同行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同时也希望研究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中的景观以历史性的人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的营造一方面重在打造城市新形象,另一方面在于将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脉络渗透进空间营造中。区域范围、空间界面、标志性构筑物、景观节点等是形成景观的主要框架结构。文章选取空间、界面、节点三个构成单元,分析了北院门景观空间现状,并在景观空间优化原则基础的上,提出了北院门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无锡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探寻乡村景观文化生态方面的原型,基于地理生态及人文背景对其进行阐述分析,剖析当地农村居民与自然、文化和人的互动关系,阐述其景观要素组织、空间形态和序列性以及影响表层形态构成的社会背景、传统文化、美学意向等深层结构,从而把握其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乡土的景观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乡村生活、生产功能的需求,乡土景观现代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探讨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物质空间变化的城郊乡村所面临的乡村产业失活、传统文化没落和景观风貌混杂的困境,提出产业、文化、景观三者在城郊乡村的发展与规划中的联系,构建“产、文、景”融合的上海城郊乡村景观更新策略,并以上海城郊月狮村景观改造实践为例,对“产、文、景”融合的景观设计策略进行应用,以期为城郊乡村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革命纪念性空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许多革命纪念性空间需要通过改造升级,来适应当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要求。文章通过举例分析淮海战役该主题纪念空间现存的问题,提出改造设计思路与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场馆宣传教育阵地资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城市景观更新对于城市的绿色、健康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城市景观更新设计中是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景观更新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通过保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完整性、更新利用废弃的城市景观空间、借助科技、使用绿色生态材料等方法去解决。只有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城市景观更新设计中去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构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景观美学是一个宽泛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连。同时景观美学需要面对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化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景观美学主要研究自然美的保护,探讨自然美的成因、特征、种类以及开发、利用和装饰自然美的方法、途径等。景观美学拥有其自身的形式美、构成美以及工程美学的综合要素。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设计的提出,使我们在设计中对使用感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设计高舒适度的产品、空间环境成为设计师关注的一个重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内的人流量日渐增多、景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影响人们对城市的感官评价。文章对城市景观空间中的公共设施进行研究,根据人机工程学、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对城市景观公共设施的设计提出改良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