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与建筑的人文发展关系越来越重视,相应的"文脉主义""地域主义"等理论在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领域应用亦更加广泛。通过解读城市文脉内涵、要素、特性等基础问题,了解城市文脉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济南商埠区修建性更新改造城市设计,对城市布局、空间形态、周边业态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文脉保持和传承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建筑和景观三个层面的空间关系,强调文脉传承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为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关系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江苏南通,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将其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是随民国实业家张謇先生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而带动起来的自主型近代化城市。张謇先生在创办实业的同时,也对南通城展开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营建了一批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南通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不同于青岛、大连等近代外国殖民城市的建筑,也不同于上海、天津等近代租界的建筑。南通的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建筑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而且带有很强的民俗文化。通过研究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装饰中民俗文化的体现,希望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最基本的城市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人们对城市建筑的风格和意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园林景观不仅美化了城市建筑设计,更有效缓解了人们的审美疲劳。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城市整体建筑而言具有特殊性与重要性,是城市综合素养的体现。绿色理念的创新引入,要求园林景观在设计方面更加多面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真正价值。园林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并不仅是为了美化城市,只是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意识不强,设计存在一定弊端和问题,因此关于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应该从风格、作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尤其是园林景观设计对城市规划的作用,通过优化园林设计理念,促进城市建筑规划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来说,体现城市人文风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对于城市来说,建筑又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城市都对当地遗留历史建筑以及建筑群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基于此,人们也发现历史街区中遗留历史建筑仍然需要有效的保护,从而能够有效延长这些建筑的使用寿命,为人们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并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文章对历史街区中遗留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发展进行了相关探讨,旨在为后续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道家设计思想对各个类型的设计作品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在景观、建筑设计中深有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道家设计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深有体现,"实"是指建筑空间中实体的墙壁、天花和地面;"虚"是指镂空的门窗,建筑空间中的有趣性、层次感和多样性,离不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道家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设计思想深受道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道家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古今中外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已将人类推进信息时代,在此期间建筑空间的改变有目共睹。"新媒介""数字技术""网络建筑""虚拟空间"所构建的"软城市"已经成为建筑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新的建筑空间类型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着人们的空间理念,建筑空间的限定、功能、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空间理念正在逐步渗入大众生活,促使人们重新诠释新媒介时代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7.
"记纪神话"是借用了一些道教词语及论述方式,并参照道教对老子的神化而发展出带有神喻启示特点的宇宙神创说,以此来讲述奠定了日本民族、国家与宗教之源的神道故事。作为体现着日本文化古层中"宗教意识的原型"的"记纪神话",既为后来日本社会长期奉行的"神国同体""祭政一致"提供了神圣依据,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尤其是道教元素的深层影响。了解古代日本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中对中国道教的解读,最终进行"选择""排斥"或"认同"的文化创造时的复杂心态,可为营造适宜中国和平稳定发展的东亚文化空间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景观设施的人性化程度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与文明程度的象征。它应能满足人们休憩的各种需求,构建出一个有序的人际交流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的景观设施人性化设计,应遵循功能先导、人本关怀、绿色环保、体现城市艺术气息等原则,才能设计出"绿色""和谐""便利""安全"的人性化景观设施环境。  相似文献   

9.
建筑行业的兴起,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现代建筑理念中,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有所提升,建筑企业更注重外形的美观度,同时,建筑的设计对城市整体规划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占据重要地位,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想要做好城市规划,必须全面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从而实现良好的城市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这对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今,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城市信息化发展日趋推进。在这个背景下,"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也相继建设起来。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字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运用三维仿真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必要性研究,以青岛市新建园区高新区为例探讨运用三维仿真系统的必要性、方法及优势,力求为新建园区设计提供先进的理念和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制度性宗教"和"弥散性宗教"这对经典概念,本文提出,作为"制度性宗教",基督教信仰在中国城市的人际交往当中呈现出"弥散性"的特征。这种"弥散性"具有四种表现形式,分别体现在"神亲""宗教标签""道德资本"及"圣俗之间"等四种人际交往模式中。  相似文献   

12.
色彩是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城市风格特色在很大程度上由城市的色彩体现。只有合理地规范和设计城市色彩,对新的城市规划色彩进行有序的设计,才能满足城市优质城市规划的需要,体现城市色彩的文化特征。文章基于地域特色的挖掘分析城市特色规划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对旧建筑进行改建,是全世界政府决策层面上的共识,这样做明显的好处就是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也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在进行城市改造时,应该对旧工业建筑有更加公正客观的认识,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时,应充分结合城市规划方案和土地开发前景来规划设计,应该充分发挥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功能,塑造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形态,打造新型再造城市。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了"生产性"这一方面,它是结合自然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产物。生产性景观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注重体现出人类智慧,将人文精神体现于城市环境设计和规划当中。在对生产性景观中植物要素的应用过程中,要注重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发挥生产性景观中植物要素的功能和作用,与城市环境设计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生产性景观应用的目标,更好地促进城市化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刘乐恒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6月出版,共263页,是作者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增补修改而成,系"珞珈国学丛书研究系列"之一。本书关注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四位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疏解他们藉由易学概念所申说之哲学思想,而探讨现代新儒家之易学论题与思想特色。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寂感·观象·六艺——马一浮易学思想新诠"、第二章"《周易》语境下的‘本体—工夫’论——马一浮知能观疏解",通过梳理马一浮对"寂感""三易""观象""知能"等易学概念之阐发,揭示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主的先进高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城市建筑领域,其应用范围仍在持续扩大。设计者通过VR技术可有效提升建筑环境设计的效果,让建筑设计可通过高度模拟仿真的数字化环境生成,给人们以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良好体验。VR技术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更为直观立体地展现出建筑的内外部情况、建筑周围的环境、整体效果,体现出城市规划与使用者对建筑物的要求,特别是在建筑物施工所需材料、工程资金预估、工程施工环节等方面具备精确化计算作用,对于有效节省工程材料、资金、时间和劳动力等方面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少文化、重西化、没特点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必要性,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策略,包括将"中国材料""中国色彩""中国历史""中国图案""中国园林""中国故事"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与如今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河道堤坝等建筑的建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形式,而是更多地趋向于多目标、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从原来简单的河道治理逐渐转化成关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滨水区的景观化、功能化设计,趋向于关注动植物栖息地的合理保护、城市建设设计、大众审美及社会美学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分,国内的城市建设与河道规划管理并没有着重体现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盲目跟风套用其他成功案例、不进行实地考察探究、不结合当地自然风貌与自然气候就进行模式化的套用等现象普遍。不仅如此,对河道的大肆改造,不合理利用,以及为迎合政策性的工业化社会面貌要求,对河道的改造更多的是趋向于"改造"性的"破坏"。我们要以尊重自然、改善环境为原则,从生态生存的角度出发,改善设计的景观形象,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开资,改造出更实用更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河道规划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筑环境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完善城市规划,稳定城市经济发展,保证居民生活质量。装饰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装饰艺术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摆脱以往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更多地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对当代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艺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白奚 《哲学研究》2015,(2):28-34,127
本文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汉简本《老子》首章的"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应是《老子》旧貌的观点,并通过对王弼注文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其经文本应亦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传抄致误为"有以为"。汉简本首章的思想脉络十分清晰,阐明了道家关于德的基本思想,揭示了道家式的德同儒家式的德的差异:"上德"是道家式的德,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下德"(包括仁、义、礼等具体内容)是儒家式的德,它们与"自然无为"的标准相违且渐行渐远。因而以"自然""自发"为特征的道家式的德在价值上要高于以"自觉"为特征的儒家式的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