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本文从这个观点出发,对迪庆松赞林寺的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作了大量调查,找出并分析了开发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中甸的旅游发展和经济建设,并希望对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从甘肃兰州的青城古镇民居建筑装饰入手,结合当地实情,从文化艺术的视角,以高家祠堂为个案进行分析,总结了青城民居的装饰艺术特点。通过对民居建筑的深入了解,可以对青城古镇的历史、建筑艺术、文化传统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对于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处,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秀美的鹅湖孕育了荡口这个历史名镇,而建筑是历史无声的记录,因此对荡口古镇古建筑的保护势在必行。在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影响下,古镇民居建筑道路水系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可以融入虚拟现实技术。文章通过介绍荡口古镇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保护与导向系统开发的新设想和成果,对古镇保护和信息化技术促进旅游开发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古镇芙蓉镇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理论和古镇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整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结合古镇的建造背景、发展历史总结归纳芙蓉镇的特征,分析了古镇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现状,根据古镇现存的问题,以古镇的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芙蓉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景观的规划设计提出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地方民俗无疑是民俗文化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俗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并在特定的地域、历史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所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古镇是地方性民俗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的区域之一,对于想要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旅游者而言,古镇成为了优选之处,保护和传承古镇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空间对于古镇的旅游长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将以三河古镇为例,就其旅游开发的诸多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6.
阆中古城,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在古镇发展同质化问题愈演愈烈之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同质化的倾向。通过对阆中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结合实地调研的基础,一一找出阆中古城同质化问题的表现,联系相关理论,研究了阆中古城要如何在之后的旅游开拓中,打破同质化倾向,保护好古城的地域文化特色,做到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分析梳理了阆中古城旅游开发中的同质化问题,并对阆中古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同质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指导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保护历史文化村寨必须用好旅游这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一位资深国际旅游学家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开发旅游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假若有,那简直是个奇迹。”大概基于这种认识,由众多权威人土共同提出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论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写道:“以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正遭遇不可挽回的破坏和面临消亡的危险,除非采取保护它门的行动。”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应当引以为戒,力避在旅游开发中损坏民族文化。不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两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成功实例,在贵州是真实存在的,那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生态发展视角出发,分析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以青果巷街区为例,通过ASEB栅格分析方法探究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优势劣势,阐述了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亮点,提出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9.
钟坝村是百年流传的茶马古镇,它曾是明清时期商贸来往的重要驿道,入选了我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录,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山地自然资源。但随时代技术的变迁,古驿道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现今几乎沦为一座空城。在乡建热潮下,思考如何保护钟坝村、传承其文化,以振兴其发展是关键。文章旨在基于重庆新生镇钟坝村的现状问题,试图从文化、生态、产业方面探讨对钟坝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期为当前乡建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的持续开发以及旅游行业在不断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民宿改建项目为出发点,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的民宿改建现状为研究对象,对"三河古镇"景区民宿改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三河古镇"民宿建设的可行性设想。以此为缩影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民宿改建热进行一次冷思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将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色与诗性的山水田园景色进行结合的一种现代都市人群的文化休闲方式。文章以乡村旅游的视点介入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中,贵州海龙囤文化遗产中独具优势的是土司文化,然而在对土司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呈现出知名度小,基础设施落后,开发程度不够,缺乏全局意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多角度发展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的相关建议,试图为遵义地区的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沟南村的保护与发展融合了多方主体参与的自上而下的规划开发和村民自组织建设两种保护发展模式,并各自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效应。伴随着村落到社区的现代转型,"村落保护+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模式整合并重构了沟南村原有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文章建构了由展示定位、展示模式、展示内容、展示结构和展示形式组成的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最大程度地展现沟南村的村落文化和当代风貌。  相似文献   

13.
四川城厢古镇作为成都青白江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古镇的景观空间则是重要节点。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古镇考察与分析,运用空间完形的方法对古镇景观空间进行研究,从古镇的景观空间要素,即点、线、面和体的视角解剖古镇发展模式为以点成线、以线贯面、以面组体的功能形式演替。探究得出城厢古镇景观生态设计策略,即一个制度、两个完善和五项原则,促进古镇进一步发展和演替。  相似文献   

14.
武胜沿口古镇传统聚落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风貌,对当代都市人群有重要的生态景观价值、旅游度假与休闲娱乐价值,帮助人们了解地域特色文化。近年来,沿口古镇传统聚落在面对城市现代化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冲击的同时,还存在市政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划、自然环境有待改善、建筑规划及维护力度有待加强、公共管理有待强化等问题。基于科学的保护观念和保护原则,从非物质文化、山体与水体、建筑以及街巷空间等四个方面探讨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陕西省正以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两大动能为农村注入新力量。文章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汤峪镇闫家堡村为例,针对其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来对症下药。针对在地古镇民俗特色不明显、其经营权不属于股份制全村产业、各产业联动关系较无交集不紧密、古城建设完成工期不明确、民俗村建筑场景不融入现代闫家村社区五大症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成立产业结盟利益共享、做好园区规划设计并优化总体布局、审视自身资源进行旅游定位、打造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并建立市场贩售体系建立、成立社区技艺研习工作坊到建立互信共识及全方位合作机制,为保护地方文化耕深社区的永续经营做出最有利的发展策略与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生态保护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云南腾冲荷花湾乡村旅游景区的设计分析,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景区设计应遵循生态伦理原则,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强化乡村旅游景区的绿色营建。生态保护和旅游经济获益两者协调共生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开发现状分析,明确了景观文化传承在其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并以茂名市信宜镇隆古镇为例,总结了镇隆古镇建筑景观文化特色,并提出了镇隆建筑景观文化传承对策,以期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多地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黄河文化是河南省焦作市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黄河文化特色小镇,既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根本要求,又是创建河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市的实际举措,有利于加快焦作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及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基于此,从特色小镇的内涵及特点入手,对焦作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焦作市建设黄河文化特色小镇的可行性,制定出焦作市黄河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旨在为焦作市建设黄河文化特色小镇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推动焦作市特色小镇建设科学、规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众旅游时代,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旅游开发成为许多传统村落的选择。文章通过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石洞沟村发展之路进行探究,挖掘石洞沟村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旅游开发资源,分析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探索保护传统建筑、传承民俗文化的方式,为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实地调查,首先从临涣古镇的建筑形态特征出发,详细地分析了临涣传统建筑的种种特色,然后从城镇的发展角度出发,对临涣古镇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