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伴随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交际不断转向网络空间。基于Simon的身份自我方位模式,考察网络交际空间中的医生身份,认为身份构建是个人基于自我方位的自我阐释。研究发现,医生在群体层面构建了"高投入、高科技、高危险"和"普通人"的身份;在个体层面构建了"医者仁心"和职业厌倦的身份。然而,网友在网络空间构建的医生身份却是"高收入、职业道德差、缺乏技术"。尽管医生和网友在网络空间构建的医生身份都不符合对方的期待,但双方可以尝试从对方的视角解读彼此构建的身份,从而共同致力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东方,日本在建筑领域一直散发着独到的魅力。二战后,日本建筑经过历代建筑师的不断努力,其建筑形式从传统现代主义发展为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地域主义。"建筑叙事学"虽然只经历了短短四十余年的发展,但其却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思维,存在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之中。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中所体现出的叙事性观察,为指导今后建筑创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纵观近五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评委会对建筑师解决社会迫切问题及社会责任感的注重趋势甚为明显。结合该时间段内获奖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的理念、设计手法,对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品质进行逐一解读,归纳出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点,并针对国内当前的创作环境中如何提升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丰盛 《天风》2016,(1):38-39
正无证"上岗"的爸爸爸爸,是一个职业吗?当然不是!它是一个身份,但又与我们生活中的其他身份截然不同。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会拥有许多证书。就我自己而论,就有身份证、毕业证、结婚证、驾驶证、护照,还有各种通行证、职业资格证、荣誉证书等,实在发现已过的岁月,还真是不简单。不过,人生最重要且伴随一生的身份——爸爸,却是没有一个证书可以与之匹配的。因此,我们不得不面  相似文献   

5.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进驻使陷于萧条的毕尔巴鄂市有了起死回生的转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尝试复制这一成功经验的热潮,这被称为"毕尔巴鄂效应"。"毕尔巴鄂效应"因此成为世纪之交城市设计中名声响亮的热词。其作为观念的影响力一直在增长,并在21世纪初期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席卷世界各地,尤以海湾国家为甚。  相似文献   

6.
医生的身份要求医生对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医学科学具有忠诚及奉献的职业精神,医生的身份要求医生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医德,医生的身份要求医生能够做到妙手回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现代化进程中医生的身份认同由"朝圣者"向"异乡人"转变,医生职业精神有退化的可能。后现代的社会境遇与个体犬儒化的生活选择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身份重建与天职观念的复归以及制度激励与制度保障是重构医师职业精神以及重建医患关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今天,“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医生”、“心理热线”等词已成为社会公众、大众媒体使用的高频词。然而心理咨询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心理咨询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心理咨询学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公众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并未能  相似文献   

8.
欣然 《天风》2008,(1):42-43
这位因设计杭州"崇一堂"而荣获2005年杭州市"西湖杯"优秀勘测设计一等奖,2006年浙江省"钱江杯"优秀勘测设计二等奖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她十分清楚信仰与建筑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新大众哲学》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因为这部著作可以说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遥相呼应。我们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阐释、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甚至直到今天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持续着。时隔大约80年,时代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正处在实现中  相似文献   

10.
王瑜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78-27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被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媒体报道的可读性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引导者大众的舆论走向和价值选择,因此,对于现代媒体发展而言,讲求新闻报道的现实性、准确性和社会的价值性,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现代媒体的速度之快,各种媒体现象和伦理道德相互交织,很容易多社会造成错误的引导,本文就现代媒体发展的伦理现象和实践困境进行研究,提出了提升媒体伦理发展的具体对策,旨在营造和谐的媒体伦理环境,为人们带来更有品质的媒体感受。  相似文献   

11.
王奕 《美与时代》2013,(8):28-30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无所不在的大众媒介以深厚而强势的力量影响着大众的物质与精神选择,它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报刊、广播、书籍、电视、电影还是互联网所形成的一系列同质化形象深刻植入受众消费心理,从而建构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理想"男性形象。在消费时代,大众媒介使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气质逐渐成为符合消费社会内在逻辑的消费对象,使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20,(7)
正三、中国教会身份(identity)建设与合一异象1.逐渐清晰明确的中国教会身份一个信仰群体是在时代进程中不断成长、逐渐形成自身特点的。我们以以色列民族~1为例,这个民族是从一个来自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名叫亚伯拉罕的人开始的。耶和华将他呼召出来,成为"多民之父"。他的后裔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由"共同的信仰"维系的族群。这个族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同时其内部需要"彼此相顾"繁衍承继下去。这段著名的出埃及叙事展示了作为一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具有一定的特征,并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本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从1993年9月开始使用至今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在民族类别上,汉族人是少数民族人的25.2倍,显示了以汉族人为中心的特点。2.在形象倾向上,人物的形象倾向反映了教学大纲中的一些要求.但对现代人的形象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些精神品质反映不够。3.在身份/职业上,人物的身份/职业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军人、文学家等少数几种.对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不多。4.在国别上.中国人物的数量是外国人物数量的5.5倍,对外国人的形象描写未能较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异军突起已将人类推进信息时代,在此期间建筑空间的改变有目共睹。"新媒介""数字技术""网络建筑""虚拟空间"所构建的"软城市"已经成为建筑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新的建筑空间类型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着人们的空间理念,建筑空间的限定、功能、结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新的空间理念正在逐步渗入大众生活,促使人们重新诠释新媒介时代的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15.
建筑本质来说是自然界的物质,建筑师的意识指导物质的建造,随之在实践过程诞生了美学评价,这些美学评价及思想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因此文章通过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来探究建筑美学与建筑师美学思想背后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福岛核灾难爆发意味着日本社会并没有吸取1978年三里岛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经验教训。日本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来管理电力公司及其核电站。本文分析了能源政策制定的政治进程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强调了灾后出现的新争论。核能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后,以家庭主妇为首的草根运动在全国兴起。公民核信息中心和其他非政府环保组织已深深地卷入这场核能争论中。然而,由于民间社会的独立声音一直较为微弱,对核工业和核电厂的社会性管制措施长期难以发挥作用。而"核村"的结构,政客、官僚、核工业、科学家和大众媒体之间封闭式的强关系,却一直延续下来。福岛核事故之前,曾有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来压制对核电的各类批评。基于公开对话的方式,日本政府应改变国家的能源政策。2011年3月11日应该成为日本社会和全世界转向后核能时代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数字媒体依靠计算机将图像、声音和文字等信息元素进行动态整合,形成视听互动,并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成为当下视听传播的主要方式。数字媒体的传播优势,使社会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增长,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也在逐步完善。"动态图形设计"在当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是从设计基础到专业设计的一门衔接课程,在整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大纲中,起到创意连接、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同于传统平面的图形设计或庞大复杂的CG作品创作流程,而是以其独有的短平快节奏及较为抽象的图形化元素视觉特色占据了当下快节奏读屏时代的主流趋势,在表现形式上介于动画和平面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8.
"人文地铁"是南京地铁的一项服务品牌,它是基于南京城市文化特质和企业发展理念的一种价值认同与战略选择。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南京地铁官方自媒体建设正在成为其"人文地铁"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南京地铁官方自媒体运营现状分析,探讨了自媒体品牌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文地铁"品牌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机器美学开始渗透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在建筑中,勒·柯布西耶首先用"居住的机器"定义住宅建筑,这使得机器美学首先在建筑领域得到确立,随后建筑的机器美学形式不断成熟,"高技派"的出现将这种形式发挥得更为纯粹。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文章对不同时期机器美学的代表建筑师的建筑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其时代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6)
正公众号可以任意搭配使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展现更加有活力的中国教会之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然步入到媒体多元化时代,"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同时,面对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信息,如何让信徒接收和接受健康信息,成为中国教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冠疫情的发生更让我们意识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中国教会的公众号事工可能正是这一问题的对症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