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92,(6)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此地水绿山青,松苍柏翠;寺院的建筑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金碧辉煌。拉卜楞寺创建于公元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占地面积一千余亩,从建寺到解放前的270余年间,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式建筑风格,又吸收了汉式建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5,(4)
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大经堂,于今年4月7日下午2时不幸失火烧毁!全国佛教徒对此深感痛惜。拉卜楞寺创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我国藏语系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甘,青,川藏族地区的佛教中心和最高学府之一。原有六大扎仓(学院)、十八个囊欠(活佛住地)、十八个拉康(佛寺)等建筑。现存殿宇等二十九处。  相似文献   

3.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具体指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充分协商,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佛协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为首的拉卜楞寺大经堂修复委员会七月二十日在兰州正式成立。拉卜楞寺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公元一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3)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大夏河上游的拉卜楞寺,是中国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已有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拉卜楞寺,全名为“(乃小)旦夏知卜达尔吉扎西伊苏旗贝琅”,简称“拉琅札西旗寺”,一般称“拉卜楞寺院。。拉卜楞系藏语“拉章”之变音,意为“佛宫”,有“卫藏尼哇”(第二西藏)之称。  相似文献   

5.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普正 《法音》2001,(8):45-49
韩国是一个佛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在韩国的文物和宝物中,据说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佛教文物,而大部分宝物都保存在寺院里,寺院的建筑更是韩国建筑艺术的精髓。虽然因宗派的不同,各寺院的建筑各具特色,但它们主体上都保持了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  如上文所述,韩国天台宗重兴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此前500多年,韩国没有一所天台宗的寺院。但在重兴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天台宗在韩国建起了两百多所寺院。在韩国佛教圣地中,天台宗寺院以宏大庄严著称。赵朴老1993年访问韩国参观釜山三光寺时,惊叹地说:“看了三光寺,才让人领略…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色彩艺术在建筑领域外观设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原因主要是色彩艺术可以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建筑设计人员通过对色彩学的运用,使建筑的观赏性大大提高,色彩的设计使建筑具有特色,优秀的建筑色彩设计艺术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赋予人们更积极向上的一面。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对于建筑外观的色彩运用技术也逐渐提高,更具创新意识,使当代建筑外观更具独特性。本文将主要阐述色彩艺术在实际建筑业外观设计方面的应用,给相关建筑设计从业者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佛教影响大、传统深厚的国家。在长期佛教文化活动中,历代先人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寺院,而且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到各地寺院参观,常看到形式极不同的寺院建筑,如唐代以前的寺院多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建筑群,有时或以佛塔相伴。而在宋代以后出现伽蓝七殿式(如北京法源寺)。另外佛教各宗派不同,其建筑形式差异也很大,如密宗佛教和禅宗佛教差异很大。密宗佛教多带有西藏建筑特点,而寺院禅宗则是汉族化特点突出。有的寺院因山势而异,也有的因建筑结构不同而出现变化。总之,我国的寺院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观光…  相似文献   

9.
传统建筑是研究民族文化艺术的珍贵标本,彩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性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载体。文章对甘南地区的传统寺院建筑彩画从建筑构件和图案特征两方面进行了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超 《佛教文化》2013,(1):102-109
灵岩寺:建筑比时间更久坐落于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尽管行政归属于济南市,但在地理特征和文化形态上,这座始建于东晋的古老寺院,几乎见证了泰山佛教文化发展完整的脉络。灵岩寺在唐代之时,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同为天下寺院“四绝”,而它在唐武宗时也难免于灭法的命运。寺院走过了1600多年的岁月,几度沉浮之后,灵岩寺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底蕴以古建筑遗存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灵岩寺早期的建筑多已不存,从现在寺院内所发掘出的遗迹可见当时宏大的建筑基础。有些尚未发掘,所见多为宋代以后所建。这里仍然保留着完好的佛像雕塑、石刻和墓塔等,可以说灵岩寺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史。  相似文献   

11.
罗晶 《中国宗教》2018,(11):70-71
佛教寺院建筑,是佛教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这种思想的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佛教寺院建筑风格的变化之中。通过不同时期表现佛教寺院建筑形态的壁画,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早期关键性的演变,同时为了解佛寺建筑中国化的过程提供图像见证。  相似文献   

12.
音乐、插画与建筑分属不同的物质形态,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和艺术效果,基于交叉的关系可相互影响。文章通过对西班牙插画师兼建筑师费德里科·巴比那(Federico Babina)建筑插画作品的研究,从插画艺术角度出发,分析了插画、音乐与建筑之间的互通性,从音乐与建筑的旋律、空间表现和艺术符号的象征、音乐与色彩等方面阐述建筑插画与音乐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造型元素主要有形体、量感、空间、材质、色彩等,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雕塑家对这些造型元素的关注程度不同。通过对色彩运用在雕塑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雕塑形态是新时代的审美追求。随着表现主义的兴起,色彩在雕塑中的主观应用,必将成为新时期雕塑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美化城市公共空间形象上越来越受到关注。色彩是建筑外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表征城市建筑风格、特点的主要载体。文章探析了城市建筑外墙装饰中的色彩艺术,并就其功能、色彩类型、装饰原则展开探析,提出色彩在城市建筑外墙装饰中应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正季羡林先生晚年提出"大国学"概念,即国学除汉文化外,还应包括历史上出现及延续至今的各民族创造的文化。甘南的神奇之处,在于汉、回同胞带着浓烈的乡土情怀扎根于草原深处,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与回族-伊斯兰文化交融共生。拉卜楞镇话和谐出兰州,经临夏回族自治州,一路向南,当路边一座座藏式建筑浮入眼帘,就知道已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坐落在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镇西侧的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整座寺院是一片规模宏大、开阔壮丽的建筑群。具有浓郁藏文化的拉卜楞镇,也是多民族、多宗  相似文献   

16.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大街化觉巷之内。清真寺面向东方,寺院内布局为长方形,总占地面积为18亩,寺院的建筑雕刻纹样种类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砖雕、石雕、木雕以及装饰图案等艺术纹样。文章以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建筑符号纹样为研究对象,对伊斯兰教建筑的符号纹样进行研究分析,更进一步探究少数民族建筑符号的艺术特点和对传统建筑的艺术装饰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建设,大多色彩比较艳丽,且色彩的应用源远流长。在建筑建设中使用色彩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增加建筑自身的艺术气息,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主要表现。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主要以淡雅为主,重视与自然的色彩对比,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古民居建筑色彩的作用,同时阐述了三亚崖城古民居建筑色彩语言艺术特色,最后总结了全文。  相似文献   

18.
<正> 2004至2008年,笔者曾多次对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宗教舞蹈羌姆、以及民间和藏戏舞蹈等作了不同程度的田野考察。本文即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舞蹈艺术等理论与文献材料,并就拉卜楞寺羌姆舞蹈的起源、种类、表演形式、传承方式、艺术风格特点以及与藏族文化的关系做一系统、全面的分析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作为佛教寺院主体建筑的大门或者外门,不同时期的文献或作"山门",或作"三门",晚期文献还记载有专门的山门殿或者三门殿建筑。汉译佛教经典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山门和三门作为寺院主体建筑的载录,各种专业工具书对于二者的解释多笼统含混。通过从山门和三门的命名渊源进行比对,考察出三门代指寺院大门,在初唐时期,其命名与"三解脱门"有关联;而山门代指寺院大门,在中唐时期,其意义生成源于南北朝时期以山门代指寺院,二者词义生成的路径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2,(8):43
本刊讯7月6日,甘肃省佛教协会在夏河县拉卜楞寺召开全省开展藏传佛教和谐寺庙创建活动座谈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出席会议并讲话。甘肃省佛学院副院长德哇仓主持会议。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指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任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藏传佛教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在创建藏传佛教和谐寺庙过程中,广大僧尼要自觉接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积极开展寺院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佛协组织和寺院管理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