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乡村景观生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乡村景观改善了乡村居住环境,与此同时,乡村景观生态资源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冲击。文章从分析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和现存问题入手,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了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的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原型是乡村社会主体集体记忆的重要表征。把握乡村景观的原型特征,对构建以人地和谐、卫生美好、生态宜居的环境为目标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新农村景观建设在制度管理、主体诉求、设计实施等多层面具有一定特殊性,文章以无锡前寺舍村景观环境整治设计为例,探索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无锡地区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探寻乡村景观文化生态方面的原型,基于地理生态及人文背景对其进行阐述分析,剖析当地农村居民与自然、文化和人的互动关系,阐述其景观要素组织、空间形态和序列性以及影响表层形态构成的社会背景、传统文化、美学意向等深层结构,从而把握其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现今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庄景观迎来了建设的新时期。乡村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协调和建立统一的城乡体系,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沿袭现有的村庄肌理、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人性化景观布局的,结合村庄特色产业和现代生态打造环境节点,设计形式、色彩和空间符合乡村田园风光特征,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建设更美好的乡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被持续关注,新农村建设、田园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如何营建适合乡土人文及地域生态特点的乡村新景观成为行业内的聚焦点。乡村有别于城市,如何运用乡村与乡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来营建低成本的特色景观是文章所要阐述的方向。文章以徐州为例,从低成本原生材料的运用、传统乡土营造技术的恢复与创新、农业景观记忆的保留与恢复、乡土植物群落的景观营造等四个方面进行策略初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展开,使得乡村景观面貌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流水坑村作为温岭具有代表性的滨海乡村,对其进行景观设计需要对其建筑群落、生物多样性、滨海岸线这三大景观要点进行保护性设计。通过对村落建筑及文脉的营造保护,探寻开发滨海乡村的景观资源,维护沿海生物多样性,合理规划空间形式,提升乡村整体景观水平。  相似文献   

7.
乡村景观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得共生景观理论方面进行景观设计再思考。根据多篇文章的研究,从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研究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景观的共生性,国内外共生景观的研究比较中存在差异性和相似性。借鉴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共生理念、绿色理念、生态理念,使乡村景观设计可以体现自然和人工的共生。  相似文献   

8.
度假酒店英文名为"Resort Hotel",是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与一般城市酒店不同,度假酒店不像城市酒店多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大多建在滨海、山野、林地、峡谷、乡村、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而且分布很广,辐射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向旅游者们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庐山西海希尔顿度假酒店为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是庐山西海中海度假区规划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特色营造原则为:景观营造更新原则、景观设计多样性原则。这些原则能够为今后建设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度假酒店园区整体质量、度假酒店园区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晓曼 《美与时代》2023,(12):92-94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也带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需要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树立多重目标,整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全面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等理念。目前,结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期间需要重点做好乡村景观的设计建造。相关部门与人员在执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工作时,为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要求做好乡土元素的应用。在乡村景观设计建造中合理应用乡土元素,一方面能够丰富乡村景观设计建造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对乡村地区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对自然生态进行延续,提高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实践中,设计人员需要具体分析乡村地区的情况和需求,在乡土元素应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景观设计建造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对于提高高校整体形象、丰富校园文化及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以大学校园为代表的园区类景观环境的功能划分、空间交流方式、景观塑造形式等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度剖析研究。通过不同节点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释以校园为代表的园区类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划要点及相关内容,对以校园为代表的园区类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乡村建设要延续地方文脉,激活当下文化。乡村发展中形成的自身独特的视觉生态,受地域特点、生产生活方式、人文传承等多重影响,并通过景观的外在形态呈现。在乡村视觉文化识别性景观文化营造过程中,以梳理分析地域性文化为源,以提炼特色识别性元素为基,以创意重构识别性形象为本进行系统性打造。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施光南故里进行视觉文化景观的实践,项目将音乐和桃作为主线元素,打造东叶村视觉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2.
在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乡村风景规划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为使得乡村风景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得到保障,文章提出了展现乡村景观的历史特点、增加农业体验、完善乡村景观资源配置、丰富景观植物配置、加强原始风光的利用、运用景观化手法还原水系的自然形态等措施,尝试探索适合场地风貌保护视角下的合理乡村风景规划,为我国乡村地区风景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艺术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乡村景观拥有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悠久的历史,其在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被冲击与异化。当下,塑造地方认同、具有文化记忆的乡村景观是黄河三角洲乡村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基于此,通过调研黄河三角洲乡村文化景观现状,以民俗文化景观为切入点,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乡村民俗文化景观的传承现状及困境,并探究其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乡村地名景观伴随乡村发展衍变而来,是乡村区域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要素融合发展而呈现的文化景观类型之一。地名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空间地域性和社会性的特征,对于研究地域性的人文历史景观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改革开放使得乡村地名景观在完整性、系统性、辨识度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导致我国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层面产生了一些突出问题。在新时期,应该积极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系统的各类优秀基因,坚持以文化育产业、以文化兴特色的发展思路,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和农业产业景观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复兴。  相似文献   

15.
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有效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游客体验,拉动消费和区域综合发展。全域旅游理念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需要给予优化。基于此,文章以宁夏地区为例进行分析,首先论述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景观的要求、宁夏地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乡村旅游景观优化思路和方法,给出产业链建设、自然景观设计等建议,为后续宁夏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徽州文化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皖南古村落是徽州文化长期积淀的景观产物,其景观是徽州人千百年在劳动中凝练出的智慧与结晶。但现在的皖南古村落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村落资源环境的破坏、景观自然资源的浪费,其景观设计大多是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搬硬套,缺少对地域特征与人文生态的理解与尊重,没有了原村落的特色。皖南古村落景观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希望在新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生态与环境和谐的景观设计的原则,让皖南古村落的景观设计得以传承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生态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以水敏性理念为切入点,对乡村景观水体整治模式做研究思考。首先对水敏性理念的提出和理论做了探讨,认定它是水敏性城市概念的延伸和尝试,提出了水敏性理念的前提要求、核心、技术途径、规划展望;其次以石洞沟村为整治模式载体,将水敏性理念运用到石洞沟村河道景观整治当中,发掘现状问题并提出整治策略;最后以石洞沟村生态景观为核心,对村落整体建设与生态发展的规划框架做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城市景观从"雾都"逐渐转变为今天郁郁葱葱的景观。而这则得益于19至20世纪中的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其中,较为著名的则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CPRE)这一环保组织。19世纪城市景观的变化触发了英国民众对乡村景象的怀念,而这也是保护英国乡村运动的起源。CPRE的发展伴随着英国生态观念的转变,其立足点最终着眼于城市,乡村的发展是为了城市更好地复兴。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刻了解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冲突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CPRE对此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对乡村景观的改造,是进一步合理规划乡村区域景观的布局,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更为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以传统材料在乡村景观改造中的运用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传统乡村景观改造当中"传统""乡村景观""更新与改造"的理念进行阐述之后,对乡村传统景观发展现状以及改造需求进行表明;进而阐述传统材料在这一构建过程当中所独有的重要性,为最终总结传统材料在乡村景观建设当中运用的适宜性以及使用原则打下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身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呈现出了在同一个地域中特有的乡村景观。地域自身自然条件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审美需求等均影响当地乡村景观。当地居民是其当地文化的创造者与主体,对其地方乡村景观具有特殊情感,对其所生活生产之地的地方保护与改造最有发言权,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使建设地居民参与能够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使公众参与到自身居住环境营建中来,寻找其对乡村景观理解上的差异,把握更新方向,营造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新型乡村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