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所谓都市美学,其研究的不是都市中的美学问题,而是立足都市,以都市的眼光和出发点来研究美学问题。当下,中国正在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个背景下,处于西部现代化建设前沿的大都市成都,与之相适应的美学形态和研究这种美学形态的学科,必然应该是崭新的,并且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的都市美学。因为在中国,现代化小康社会的美学形态与都市文化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经济由农业占主要地位逐渐向工业占主要地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导致民众的居住生活状态快速从村落化转向都市化,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与都市化有着不解之缘。都市社会的美学形态和审美文化属于都市文化之一种。都市美学的应运而生即与建设都市文化、打造都市精神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现一种跨文化的审美语言。第三,通过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增强不同文化群体的创造潜质,从而促生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该著从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诉求与境域缘在构成、中国美学思想之境域缘在构成论与原点范畴、“致虚”“守静”思想与审美缘在构成论、“有无相生”说与缘在构成域之开放性、“阴阳”观与缘在构成思想、“万物化生”构成思想与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说、“与‘道’合一”说与缘在构成论、“诚”范畴与审美缘在构成论、审美缘在构成论的文化思想渊源、缘在构成域之审美精神等方面,对“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缘在构成论”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于审美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审美文化的对话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100732)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经过两年的努力,《中西审美文化》课题终于完成了。应《哲学动态》编辑部之约,咱们一起谈谈自己在完成这个课题时感受最深、最满...  相似文献   

5.
潘知常的《生命美学》《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三部著作赫然写着三个中心词:"生命""审美""爱",共同构成了生命"是什么""何谓是""为什么"的生命美学理论逻辑三问,使生命美学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理论体系,呈现出一种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扩张,美学研究在纯美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关于大众审美的新领域,即狭义的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往往没有传统美学中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神性追求,它满足于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其理解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则是在当代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心性论的审美文化,它所追求的审美的人生境界缺乏物质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奠定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美学的复兴需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推动,这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伟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  相似文献   

9.
从古至今,鹿都是汉族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它在文学文本中显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质,成为了汉族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丰富的美学特质背后,隐藏的是汉族作家独特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鹿意象自身特有的美学特质与汉族作家传递出的精神风貌相互交织,构成了鹿意象在汉族文学书写中独特的审美内蕴。  相似文献   

10.
反美学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潘知常(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风格的变化上都是同传统美学完全对立的全新美学,人类美学的本质也一举改变了。它带给我们一段最富于挑战性的美学历史,对之进行阐释,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囎囆囋囍...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儒、道、佛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大致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儒、道、佛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博大、刚健有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刚健崇高、雄浑博大之美。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自然朴素、冲淡虚静之美。佛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宁静清净,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空灵幽静、清净淡远之美。  相似文献   

12.
人的审美意识尺度决定其审美心境高度。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美学中已经蕴含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它的正价值领域是由生命意识、日常生活意识、社会关系意识、科学文化意识、自由实现意识、创造意识、价值实现意识等七个逐层上升的意识层面所构成。这一开放的人性文化意识体系敞开着审美心境的无穷时空,孕育着审美创造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3.
建筑空间中审美元素的表达也是建筑美的深化,是展示文化底蕴,完善空间造型的一种艺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用美学的设计理念,把人文精神和空间功能性相结合,为人们打造更加舒适的空间环境。论文主要侧重将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在分析审美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上的应用,从造型、美学的构成角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用美学理论营造建筑空间的规律和方法,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主要论证了美学概述、平面构成元素在建筑空间表达中的应用、审美元素提升建筑空间意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的表达做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4.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也即祭祖送灵仪式或超度送灵仪式,意为恭送祖先回归祖灵地,并祈求祖灵护佑子孙后代生活富足、人畜兴旺。这是凉山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宗教仪式。本文运用美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田野调查,分析了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及其神圣观念,阐释了尼木措毕仪式中黑、花、白三色神枝的审美追求、神树崇拜的审美意象、毕摩剪纸的审美情趣、魂归"兹兹普乌"祖界的审美理想等。笔者认为彝族宗教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扎根于深厚的彝族文化土壤之中,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美学是现代性与现代文化悖论的表征:一方面,以工具、目的及技术理性为主导的现代精神极大地侵占着人文价值的存在空间;另一方面,以启蒙与自由为典型的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总是试图重新寻求并阐释人之意义与价值。后者可视为现代美学的化身,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性及文化悖论的钟摆平衡运动。赫勒从审美自律等方面,论证了现代美学存在的合法性和矛盾性;继而认为,作为现代美学的表意方式和内在运行结构,“历史哲学”与“艺术批评”相互对立制衡,有着不可改革的内部矛盾且构成了现代美学的悖论。针对当代审美趣味价值与艺术品个体化、多元化及动态化的存在事实,赫勒主张用“艺术品的尊严”取代“艺术自律”,认为只有与人发生本质关联时,艺术才具备存在的合法性,艺术价值才可能彰显,艺术是人对意义的追寻。以上论调充分体现了赫勒美学思想的强烈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8.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六朝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即超越有限而把握无限的审美境界、变化之无限与法则之有限共存的审美观念以及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和谐的审美理想。这三种思想实际上构成了反映在六朝时期音乐审美中的"有"与"无"关系问题具体而辩证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吴笑韬 《美与时代》2007,(12):32-34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相似文献   

20.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西建(陕西师大中文系)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是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这一问题的出现向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及美学、文艺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分析90年代以来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整体状态,其基本内容大致有如下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