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文脉"断裂化"的现象日益严重。而当代艺术的建构与城市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城市文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章从当代艺术的视角出发,列举当代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存在形式,分析当代艺术如何深层次地影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脉传承。  相似文献   

2.
武汉的里分是武汉具有一定的规模,并能反映浓郁的"汉派"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武汉里分是见证了近代武汉人生活传统的历史区域,也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物,更是构成武汉城市空间及其地区风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武汉城市的文化底蕴。文章旨在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研究,以近代武汉里分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城市空间中"汉派"里分的表达方式进行更全面的诠释定位,诠释"汉派"里分在武汉城市空间中应该如何保留传承并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展现出来,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重构并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现代武汉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建筑领域城市自身文化内涵和本土特色日渐缺失的问题。总结河南地域建筑发展历程及演变手法,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成果,提出河南地域建筑传承的方式方法,剖析建筑地域化概念,旨在探索一种既能传承传统建筑风貌肌理与精神内涵,又能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建筑形式,从而有效地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及其文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的空间形态不单是文化元素的解构整合,更应该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城市文脉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城市文脉是内核,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外在表征。文章通过分析城市文脉在内容组织、形象定位、视觉语言等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解读外在视觉表征与内在文化表征的联系,探寻城市文化内在意蕴的构建需求与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文脉与空间形态共同打造沈阳市文化品牌形象,城市的空间形态展示,不只是解决美的问题,而是真正用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带动文化创新,具有更高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海美琪大戏院是上海那个时代的传承和经典,它代表着那个时期上海人的精神文化面貌,所以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是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美琪后街文化的研究,通过对街道空间、人的行为心理、城市文脉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怎样发展美琪后街、怎样把现代时尚与城市传统文化结合做一分析,重塑美琪后街文化的设计理念。利用美琪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多功能、多角度、创意的美琪音乐主题后街。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对于当前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筑空间当中,视觉传达设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建筑空间设计质量。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建筑空间中视觉传达设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协调性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艺术设计效果。基于此,文章首先概述了视觉传达设计,其次分析了城市建筑空间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和现状,再次探讨了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优化设计策略,最后分析了城市建筑空间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解读建筑与叙事的内在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红色旅游中的文化载体——红色建筑遗产的叙事性研究,分析其文化内涵、城市地域文脉的营造特性,基于对建筑叙事的认识,探寻当代红色旅游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策略。同时,文章结合"延安1938"主题街区设计案例,探讨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建构、外在形象设计和叙事信息的整合与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8.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交通堵塞、建筑影响交通便利,乃至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不匹配等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富有活力的城市交通系统,以便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园与地域环境进行一体化空间格局规划的设计思想。即便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时期,劳动人民在居所选址和家园建设上都会考虑与地形相结合依山就势的村落布局,与气候、日照、风雨相协调的建筑空间构造,与林木水源共命运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当代山地建筑主要是研究建筑如何适应不同的地面,从而出现不同的接地形式和独特形体、空间表现。如何运用山地、建设山地、研究山地城市和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湖南西南地区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瑶汉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地域环境关系极大,表达了人与自然"天地人和万物兴"的人居空间环境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0.
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休闲空间是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场所。探讨园林景观中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方法及应用,对优化城市园林景观环境、延续城市文脉、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等,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以武汉市城市绿道的休闲空间为例,研究休闲空间的设计思想及方法,以期为市民提供更加绿色生态、更具人文关怀的绿道。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区作为重要的生态空间,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伴随着城市的成长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等都可以转化为滨水景观中的设计元素,用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创新来保持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文脉是人类社会活动、民族生活方式及其信仰、伦理、价值观等在城市中不断变化、演替、创新的积累叠加的结果,具有根源性、传承性和多元性等特点。通过对青海省湟中区的实证研究,城市文脉的物化要素以量化分析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一样的城市历史和文化特色进而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4):134-140
尽管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都有重视关系的传统,但尚未发展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关系理论。本文在批评分析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关系传统的基础之上,立足中国的关系研究,阐释以关系主义为出发点的社会工作的关系视角。"关系主体"、"关系链"、"关系网络"、"关系世界"是构成这一关系视角的概念连续谱,是社会工作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唐西市博物馆面对古城西安的城市文脉以及该地段中极其复杂的环境条件,不是一个小趣味性设计而是整体性设计,其为遗址保护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空间营造方面,设计以严整的模数体系回应视觉上与体量上的均衡,营造出人可以接近和体验遗址的一种尺度空间。设计在建筑外部形态上回应了关中建筑特色,体现出关中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乡土民居建筑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深圳第五园的空间美学和诗意设计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参照价值。采用"前庭后院"围合式民宿空间布局,遵循"舍艳求素"的色彩搭配原则,只用黑、白、灰三色来进行极简化渲染,将断裂拼贴的素色山墙与包豪斯功能主义有机结合,注重公共景观的"开放性"艺术化营造等空间品质创新设计实践,让它在众多的现代中式民居建筑文化活态精神传承实践中显得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地域人文历史展现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宝贵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创新性设计往往基于城市经济发展利益的需求或者单纯地复现历史文化符号,而很少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考量。在"两山"理念的大力推行下,文章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以湖州小西街为例,对小西街内文脉传承、古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改善设计、业态规划进行研究,力求结合生态文明提出湖州小西街再生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鲍德里亚秉持原始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美学价值取向,因此,他对当代西方城市(与建筑)和空间作出了“过度”(excess)和“不及”的“病理”诊断.所谓“过度”,是指空间过满(人造空间过剩),技术过新(文明过剩,因此有仿真和代码过剩);所谓“不及”,是指空灵的诱惑空间或错觉空间的严重匮乏.故此,他设置了一系列关键词,包括空间与本源性、秘密与诱惑、错觉与诗意等,意欲在铲除一切他认为百无一用的空间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同时,使空间和建筑重返自身的本源性,走向总体的原始性(颇类席勒所描绘的素朴状态),挽救因“过度”而陷入堕落之境的空间的命运,重建城市的和谐与灵动,丰富与诗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安庆市赵朴初故居为例,以修复后的故居的建筑布局和绿化设计研究为切入点,关注传统民居所在区域空间肌理,乃至对城市历史的延续与文化传承,在阅读大量地方志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区位、人文、布局、空间、材质等角度出发,得到该场地的美学设计结论,总结解读徽州传统明清民居设计美学,并以调研实例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所在,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区域,不仅承载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也是展示地域文脉特色的场所,其空间设计品质与城市文化发展和居民归属感紧密联系。从城市家具对地域文化传达的意义入手,结合相关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滨水公共空间为例,结合空间现状,提取地域文化特性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并提炼出一套针对城市家具的设计流程,从而通过应用设计提升人们对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及滨水空间的认同感,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传统建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文章基于设计《围龙山廊———基于城市社区的空间可变性重塑与新生模式探索》而延展出来进行相关理论探索研究。设计是以广东地区的客家围龙屋这一传统民居为基础,对其中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提炼和重构,形成新的构筑形式,以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在使用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