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关注公共艺术中的雕塑,并讨论公共空间、公共领域、艺术家在公共艺术中的角色、观众在公共艺术中的角色等与公共艺术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公共空间和公共领域构成了我们理解公共艺术的基本框架,但是随着电子空间的出现和民主社会的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公共雕塑的实践和观念。相应地,艺术家和观众在公共雕塑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当代公共雕塑的诸多发展,要求我们重新思考雕塑的定义并调整我们的公共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软实力的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公共空间艺术文化的营造成为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雕塑小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极具代表的艺术形式,是整座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城市文化内涵的符号象征和标志。文章分析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小品发展现状,总结雕塑艺术品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并对雕塑小品在未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内容题材、形式风格、雕塑技法和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历代雕塑的艺术技巧的发展,也是和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更是和中国绘画元素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精神、气韵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表达,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智慧、灵魂、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公共艺术(从1949年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集合,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以各类形式广泛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公共艺术会间接改变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文化观念与审美趣味,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简要梳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研究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结合实例分析,促进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9,(1)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激发了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运行的知识需求,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本文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构建为主线,回顾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总结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强调用科学理性思维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在构建中,要注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路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始终立足于中国公共管理实际,在汲取整个人类历史上公共管理优秀理论和文化基础上,不断探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之道,从研究指向、核心理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随着大众对艺术的追求提升,公共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众参与艺术的愿望越发强烈。传统雕塑的影响逐渐弱化,更多公众可以参与并与之互动的雕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以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特点,讨论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油画艺术在中国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阶段的中国油画艺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文章简单分析了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油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以期中国油画艺术在新时期能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处于不断加快的阶段之中。在城市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建设与布局设计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城市中常见的艺术作品有雕塑等公共艺术。探讨城市艺术环境中的公共艺术的影响力,并结合当前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公共艺术的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雕塑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艺术精神,因而承载着不同艺术精神的中、西雕塑体系自然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面貌。当今中国的强大离不开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因此已经承载着数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面貌的雕塑艺术在当代社会应该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国古代雕塑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摆在雕塑艺术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雕塑是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艺术在景观中的直接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创新发展,雕塑不再是环境的装饰,而与公共空间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通过论述景观雕塑的外部宏观语言和内在微观语言两个方面来认识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外观视觉核心。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成为了展示中国的公共艺术现状的途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的宣传窗口。而在公共艺术当中,城市公共雕塑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点缀城市生活环境,美化公共空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视野,对他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城市公共雕塑的艺术形式近几年也变得愈发多样,其不再是简单的以写实为主要目的,而是从作品本身出发,  相似文献   

12.
当代城市发展迅猛,随着城市文化建设以及广场建设的推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相对于传统雕塑而言,动态雕塑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雕塑静止的状态,引入了"运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趣味性。同时动态雕塑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创作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与实践相结合并逐渐完善。文章从动态雕塑的概念出发,明确了动态雕塑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创新的必要性,指明了它对视觉艺术的作用,并对它在现代公共空间的应用发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总 《法音》2013,(1):40-42,73,76
2012年11月2日,由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所和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云南省博物馆协办的"中国首届当代佛教造像艺术暨佛教雕塑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展览,展期虽然只有7天,但却是盛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城市环境雕塑逐渐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展示的载体,在城市景观文化营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沈建国多年来从事现代公共环境艺术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二十多个城市创作了五十余件城市雕塑作品,特别是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创作的几件作品具有代表性。因此,文章以他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为评论对象,阐述城市环境雕塑具有的艺术魅力,一方面让学界再一次领略沈建国君在环境雕塑创作方面具有的非凡才华,另一方面期待今后他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特色又有文化内涵的雕塑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雕塑与其传统文化一样以一种别具特色的方式延续流淌着。中国的早期雕塑艺术史中不像西方那样涌现出一批闻名于世的雕塑家。但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映照之下,中国的早期雕塑发展却有着极其明显的艺术风格,其中包括“古拙”的艺术精神、别具“趣味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与绘画相融合的“线”条的灵动性以及“虚化”的艺术处理效果,等等。正是这些别具特色的传统意象雕塑表现元素使中国古代艺术才能与西方艺术相媲美,以至于使得当今国际的许多学者及艺术工作者不得不感叹于古代中国意象雕塑的古朴、灵性、庸智与大气之美。  相似文献   

16.
近日,新华网上公布了一组名为河南伊川“裤腰带”大门的组图,作为一座地标性大型公共景观雕塑,其怪异的造型激起了强烈的舆论风波.一度引来众多网民的调侃与抨击。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标志性雕塑做为公共艺术对城市品牌战略意义的重要性。而在褒贬不一的声音下,伊川这座被戏称为“裤腰带”的景观雕塑是否完成了做为城市标志的使命?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剖析,并且透过这件个案对中国城市公共雕塑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城市的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如何更好地发挥出我国陶瓷艺术的价值,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末,梁思成将国外注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建筑教育模式与相应课程体系引入并运用于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中国雕塑史》一书是他为"东洋雕塑史"课程撰写的课程纲要,却开国人研究中国雕塑历史发展之先河。他从建筑学的外围着手对中国建筑史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对于父亲梁启超所强调和倡导的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的治学方法与按照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划分时代的治史观念的认同与继承;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使命感。虽是为建筑学研究服务,但他的成果起到了填补空白和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了艺术史学界对于中国雕塑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700年的历史。石窟寺集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于一体,是珍贵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遗址中,壁画和雕塑形象地记录了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从石窟留存的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佛像背后普遍具有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出现在佛教造像的头部和  相似文献   

2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有民族特性的范畴之一,它对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气”不但是许多艺术风格概念的源头,而且还影响着不同时代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并催化了众多与气关系密切的文艺理论形态的诞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