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与金钱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决策的两种不同的重要资源。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购买时, 常常会受到商家广告语和购物环境中所隐含的时间或金钱概念的影响, 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具体而言, 时间与金钱概念会对消费者的购前决策、购中决策及购后决策三个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双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 产生这种不同影响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于时间与金钱概念启动了个体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和思维定势, 进而影响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决策。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细化时间和金钱概念启动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不同影响; (2)考虑时间与金钱的权衡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3)进一步探究时间和金钱概念的激活对购前决策的不同影响; (4)探讨时间概念与金钱概念对购买决策不同影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蒋多  何贵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92-2001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发现了与之不同的结论。后续的研究者主要从损失和受益时的风险偏好和决策依据、沉没成本效应、心理账户和禀赋效应这四个方面对时间和金钱进行比较,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未来的研究应对时间是否存在损失规避和敏感性递减、时间的沉没成本效应和时间的禀赋效应的形成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死亡心理是人类面临死亡及相关事件时所产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复杂心理状态。目前, 研究死亡心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论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简称TMT)。但该理论存在以下争议: (1)在死亡的基本认知方面, 恐惧管理理论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如死亡是否与不确定性无关, 死亡是否导致恐惧情绪, 寻求个体生存是否为人类的核心议题; (2)在社会文化层面,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者的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普遍态度是呈否认的, 但是跨文化的研究显示其他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呈现出接纳或蔑视; (3)在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方面, 呈现出较多的矛盾性, 表明研究中有重要的调节因子未被涉及。基于此, 死亡心理可能的研究方向拟从认知、行为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梳理。未来死亡心理研究需秉承科学与文化并重的原则, 并结合死亡心理的内容与过程, 关注群体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规律, 开展死亡心理影响下的身心健康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5.
金钱启动研究是利用启动方法探索金钱心理的一种新取向。该领域现存在三种相关理论: 自足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及心理定势理论; 金钱启动研究的现有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 混词组句任务、呈现金钱(影像)或提示金钱问题、回忆/朗读与金钱有关的经验/故事。作者在评论部分指出了金钱启动研究的贡献及三种理论的各自不足; 在展望部分提出了对金钱启动研究内部机制的见解, 并指出未来研究应探索金钱启动的理论边界问题, 同时将个体自主与能动性一起考虑。  相似文献   

6.
邵建平  韩雪  柳武妹 《心理学报》2018,50(12):1428-1437
以往关于时间与金钱奖励选择问题的探讨主要从员工工龄视角着手。但这一视角不能直接解释外部环境资源短缺时, 员工对时间与金钱奖励选择偏好的差异问题。本文依据生命史理论, 探讨外部环境资源(如就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短缺与否对员工选择时间和金钱奖励偏好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本文以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和企业员工为样本, 发现不管是外在就业资源短缺还是外在自然资源短缺都会促使员工更加偏好金钱而非时间奖励, 内在机制是外部环境资源短缺时人们的心理表征更具体, 并且这一现象在高物质主义者身上更为明显(实验1和2)。本文结尾讨论了对资源短缺、时间和金钱等研究领域的理论突破与推进。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理论的脑机制研究看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心理理论发展与执行功能的关系以及心理理论脑机制的研究是近年来心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首先对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概括,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然后从介绍了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心理理论的比较认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是比较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揭示心理理论的起源和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心理理论比较认知的现场观察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分析了关于非人灵长类对视觉知觉经验的理解,对意图和目的的理解,以及对愿望和信念理解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许多研究关于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存在争议。如非人灵长类对意图和目的的理解,是运用心理表征,还是刺激-反应的联结,非人灵长类理解同种个体和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存在什么差异,实验设计是否可靠而有效地测量了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等。该文提出实验结果和理论解释的差异和争议,可能与研究者所持的理论假设,实验任务和设计等有关。关于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概念的界定,从社会生态学效度和文化差异等角度综合考虑,设计恰当的实验来考察非人灵长类的心理理论,是解决目前争议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心理理论比较认知研究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时间定价(Putting a price on time)是指从金钱的角度衡量和评估时间,给时间赋予经济价值。研究表明:"时间定价"与过度工作、低志愿活动和低幸福体验等三个方面相关。时间定价对个体影响的心理机制可以从认知和情绪视角进行分析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时间定价影响幸福体验的"双刃效应";(2)时间定价对组织管理的启示;(3)时间定价的神经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4,27(3):632-635
该文通过跨文化、跨时间比较的方式,讨论了中国古代人格心理思想与西方人格心理理论的异同。采取的研究纬度主要有: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归宿,理论类型,理想人格标准以及研究方法。中西人格心理思想都以人性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但中国是以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可塑性为出发点,而西方是以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易碎性为出发点;都以经世致用为最基本之归宿,都看到了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有着类型大体相同的各种人格理论;都十分关注理想人格,但标准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更多的收入会导致更高的幸福水平。心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则显得谨慎一些,他们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金钱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结论。研究表明,金钱能够通过人格、目标、动机、社会比较、适应与压力等中介变量对幸福感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加以改进,在心理机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此外,本土化研究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12.
心理理论在社会交往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认知过程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及预测下一步行为.心理理论在不同个体间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部分归因于与心理理论相关的神经化学物质如多巴胺、五羟色胺、催产素、血管加压素等.来自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还发现,与这些神经化学物质有关的基因多态性,如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多巴胺D4受体基因、5-羟色胺受体基因、催产素受体基因等都与心理理论的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3.
钟毅平  黄柏兰 《心理科学》2013,36(5):1031-1036
采用错误再认范式,考察了心理距离是否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1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空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要求被试判断特质词是否在前面的行为句中出现过,以探讨自发特质推理形成情况。结果表明,与近空间距离相比,被试对远空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2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时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被试反应与实验1相同。结果发现,与近时间心理距离相比,被试对远时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结果提示远心理距离比近心理距离更利于自发特质推理,并在解释水平理论的框架内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Deci和Ryan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并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划分为胜任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来源于自我决定理论(SDT)。目前,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主要是采用Gagné编写的一般需要满足量表(GNSS)。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主要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且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则会导致个体的焦虑、压抑。对于基本心理需要的质疑主要集中在需要的内容、各需要之间是否矛盾、需要是否会改变以及需要的普适性四个方面。未来有必要加强对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及需要受挫的研究,同时加强纵向研究,以及对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桑标  李燕燕 《心理科学》2006,29(3):553-557
本研究通过观察亲子互动游戏来考查母亲———孩子间心理状态术语、非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控制了年龄因素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和母亲心理状态术语使用存在显著相关,提示母亲有效地谈论心理状态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也存在显著相关,提示儿童将心理理论任务中涉及的表征问题与信念词所隐含的表征属性相联系是形成心理理论、正确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前提。当控制了母亲和儿童的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总数后,母亲及孩子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都不再存在显著相关,提示非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是以心理状态术语使用为中介而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桑标  席居哲  左志宏  Wu Wei 《心理科学》2011,34(3):581-587
本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儿童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心理弹性发展意蕴。对523名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利用多信源汇聚操作甄别法,通过逆境/压力综合评定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综合评定,甄别出心理弹性儿童99人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人。对全部被试施测12类心理理论任务。在控制了阅读能力、性别和年龄所进行的多元协方差分析(MANCOVA)结果发现:心理弹性儿童在心理理论得分总体上显著高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对12类任务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两组儿童心理理论得分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诸如假装、讽刺、说服、双重欺骗、误解等5类任务上,白谎任务上组间差异临界显著,其余任务组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以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所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最后较详细讨论了心理理论对心理弹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看孤独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展障碍,它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行为表现。针对这些行为特点,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理论缺失说和执行功能障碍说。但是,有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并不是在所有的心理理论任务和执行功能任务上都存在障碍。所以,单纯地采用心理理论缺失说或执行功能障碍说都不能完整解释孤独症症状。一般来说,心理理论缺失的孤独症个体,同时也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确实存在紧密联系。然而,目前对它们关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抑制控制上。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都分别包含许多成分,它们彼此的关系可能会在不同年龄段发生变化。因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探查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理论任务与执行功能不同成分与范式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诊断和培训孤独症个体。  相似文献   

18.
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家庭研究和治疗领域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心理分离的研究。心理分离即个体与家庭在心理上的分离并形成个体化的程度。文章从心理分离的界定、心理分离的理论背景(Mahler发展阶段理论、Bowen家庭系统理论)、心理分离的测量方法、心理分离研究现状这几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做了简要评述,最后阐述了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对我国家庭研究与治疗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核心能力之一。现有的心理理论ERP研究以心理理论较为公认的4个成分信念、愿望、意图和情绪为框架,表现出了一些一致性的规律:心理理论相关的脑电成分根据不同的心理理论成分而有所区分;不同心理理论成分诱发的相关脑电出现的位置表现出跨任务的一致性;心理理论的ERP发展研究在儿童身上表现出与成人类似的结果,但也具有时间窗口更长,位置分布更宽广的特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设计出更符合ERP研究技术要求的任务范式,并注意心理理论概念结构的完整性,还应探寻心理理论各成分加工的共同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心理赋权作为社区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关注的是在特定社区背景下,以公民参与为目标的个体人格定向与自我调控过程。目前对心理赋权的理论研究已有一定积累,但实证研究还相当薄弱,无论是测量工具的开发、有关影响因素的探讨还是心理赋权的干预研究或行动研究,都亟需加强。本文着重介绍了心理赋权在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