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希 《美与时代》2024,(1):17-19
依托数字技术的革新,美术馆艺术作品在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上也日新月异。数字美术馆、线上美术馆、虚拟博物馆等新型美术馆跃然于互联网,供大众欣赏与浏览。艺术展示不再局限于在实体公共空间进行架上呈现。在科技的推动下,为了更好地展示艺术作品,美术馆应当承载更多样的呈现媒介,在网络与虚拟世界构建新的艺术空间。南通美术馆作为南通地标性建筑,依托南通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建设和发展,可以作为宣传南通城市文化、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媒介。  相似文献   

2.
美术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教育,而美术馆的建筑及空间结构也是美术教育的内容。在1964年,科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提出透明性理论,其中空间透明性更具有的特征是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即物理穿透和多种空间位置能够相互融合且空间具有变化性。文章将空间透明性与美术馆教育相结合,在近现代建筑里体现空间融合与多变的特性以达到对我国美术馆教育的启示。文章主要探究了美术馆中空间透明现象的运用,对比国内外美术馆运用空间透明性对展览布局和对学习者个性化教育的影响,以及多种空间融合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有哪些重要的意义。美术馆应该融合多种空间功能,创造出具有整体视觉艺术展览形式,增加学习者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学习者在观展的同时应该充分探究美术馆的各种资源并加以运用,从而使美术馆教育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美术馆建设热潮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建造起来的小型美术馆,正逐渐被高成本、大制作的"超大体量"美术馆所淹没,鲜有为人称道的建树。小型美术馆受制于场地、资金、人力等资源上的不足,一方面疲于追赶大型美术馆的脚步;另一方面其公共教育项目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难以建立自身形象。因此,小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建设亟需找准定位、发挥所长、与大型美术馆进行差异化竞争,填补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通过对徐汇艺术馆公共教育项目的分析,为国内小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当代美术馆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馆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越来越引起艺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美院美术馆、南艺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广州美院美术馆等都已成为各自城市的文化艺术地标。大学美术馆不再只属于学院,而是全民参与,愈发开放。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为例,从展览、教育、学术、收藏、社会效应的角度,分析大学美术馆职能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的苏联,发生了一场商业性美术馆、画廊兴起的大变革。那个长期阻碍艺术创新、限制新艺术形式传播的社会体制,在这一时期开始松动,开始给予艺术家们自由创作的空间,导致了第一批商业化的当代美术馆及画廊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美术馆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是留驻历史和美学经验的空间,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之余寻找自身文化根源的地方。随着文化结构日渐多元繁复,知识性、传播性以及可体验性已经成为当代美术馆展示设计的新准则。在对成都廊桥当代艺术空间的场地和周边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外艺术文化机构的学习借鉴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探究美术馆、人和展品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展览陈列是美术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是美术馆进行公共文化教育、服务的实际载体。一个好的展览陈列有助于美术馆的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用美学思想,比如空白、色彩布局来指导并且加强展览陈列是适应美术馆事业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及其理念,探析展览建筑空间、观众角色、展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结合矶崎新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构建、空间形态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剖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空间表达,借此学习其建筑理念和对空间的理解。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打破固有思想,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之路的开端。在今天,人、建筑、展览作品之间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应从整体意识出发去审视如今的展览建筑设计在空间感知、体验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自马克思提出相对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理论以来,美术馆作为"知识生产"空间的功能定位正逐渐得到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指导美术馆管理实践与创新的重要理论来源。在"知识生产"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场域理论及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探讨美术馆知识生产与大众审美消费的潜在动机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知识管理是审美活动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大众审美消费是美术馆知识生产的有效引擎,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的知识积累与转化。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上海民营美术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并在艺术品收藏、展示、公共教育、文化交流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但笔者调查发现,民营美术馆在布局、性质定位、业务状况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要实现国家文物局关于博物馆建设的宏伟目标,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在政策配套和法律制定上,能够给予民营美术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民营美术馆只有苦练内功,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创新,发掘出属于自己的优势资源,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将人、财、物各项资源优化组合,才能最终实现增值。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对公立美术馆的发展措施入手,分析公立美术馆面临的发展契机和隐患,提出当下公立美术馆应在软硬件标准、展览、收藏、公共教育上抓住契机,以促进公立美术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如今,大学美术馆、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与大学博物馆不同,大学美术馆与教学联系更紧密,大学美术馆是以美术院系为依托,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主要承接毕业展、教学成果展、教师作品展、学术交流展以及社会展览等,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具备文化交流、收藏展览、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服务社会等重要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面向教学的重要功能,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是大学美术馆进步和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美术馆的全称是艺术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种,从概念上看,它是一种典型的非盈利性学术机构;但是在市场化改革后的社会主义中国,由于介入到了不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与成为商业社会的辅佐品,特别是民营美术馆在公众意识尚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美术馆这一公众非盈利性机构的形态就复杂而模糊了,对于现存南京美术馆做一个区分并分析其面对的问题,是本此调查的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讨论了美术馆儿童早期教育活动的内涵、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美术馆在儿童早期教育活动中的意义,着重讨论了家庭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参与美术馆活动的影响,并针对我国美术馆的家庭教育活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术馆是积累文化财富、展示优秀文化的重要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地区美术馆越来越多,这几年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便是江西地区对一般民众公开展示艺术作品的公开美术馆。  相似文献   

16.
昆明地区的民间美术馆主要分布在繁华市区和著名商业文化中心,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上、私人收藏相结合上、经营收入构成上,民间美术馆都存在精品少、缺少政府的有效扶持、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雅婷 《美与时代》2016,(9):136-137
场域和身份是我们在分析艺术主题和艺术问题时会涉及和考虑到的要素。通过引入场域和身份的概念,对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定位、发展方向及特色展开分析,并将其与别的美术馆做对比。由此得出,银川当代美术馆在伊斯兰文化传播中具有的独特意义和地位,体现出它在众多当代美术馆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国内的美术馆自"二战"结束后,伴随着《博物馆法》《社会教育法》以及《基本教育法》的颁布,逐渐成为了普通市民接受社会再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吸收国际上通用的美术馆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对日本国内美术馆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并采用多种教育手法,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媒介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教育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艺术教育的社会普及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美术馆传播文化功能的实现,美术馆与观众互动关系成为了美术馆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介绍了观众互动的内涵及发展现状,总结了两者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缺乏人性化服务、资源利用率低、缺少特色活动。然后提出可以通过强化展陈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拓展观众群体等方式来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低多边形已经成为了数字时代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设计语言,它与空间设计的碰撞并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其所蕴藏的空间表现力和数字时代基因不断拓展了当代建筑空间建构的外延,其中低多边形空间的拟物化建构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方向。拟物化作为一种灵活多变、取材丰富的建构策略,通过与其他各种建筑处理手法大胆的创新性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建筑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性发展,对建筑的前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从场所营造、拓扑生形、空间寄生、生态引导四个角度出发,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探讨了低多边形空间的拟物化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