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建筑彩绘将伊斯兰装饰艺术元素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融会在一起,形成一种中国化的装饰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绘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雕梁画栋"这句通常用来形容古建筑华丽装饰的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彩绘的发达。中国古建筑的彩绘以防腐、防晒、防潮的油彩  相似文献   

2.
正自天主教传入中国以来,各地建造了很多中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彩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与天主教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天主教堂建筑装饰艺术。一中国传统建筑彩绘(俗称"丹青")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油漆、矿物颜料等色彩,对梁枋、斗拱、柱等构件进行髹饰。建筑彩绘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使色彩更加丰富、建筑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具有实用目的,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彩画的产生历史以及艺术特征,并整理出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从功能到装饰之间的过渡。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提升古建筑彩画发展范围的艺术途径,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环境重点探讨古建筑彩画得到新生的有效方法,帮助全面提升艺术发展价值,实现古建筑彩画与当代建筑涂鸦艺术上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建筑彩绘的实际作用是保护我国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在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和手工技艺。临夏地方建筑彩绘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独具特色。首先对临夏建筑彩绘的历史渊源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临夏建筑彩画的艺术元素进行分析。同时,笔者对于建筑彩画及彩画技艺的发展问题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5.
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行业获得了良好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现代化特征且十分优秀的建筑作品。如今,无论是艺术创作领域还是现代设计领域,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同时现代建筑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以创造出既具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时代特点的现代建筑作品。因此,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为切入点,简单分析古建筑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省六安市寿县福音堂建于1924年。寿县福音堂为重檐歇山顶,筒瓦屋面。室内彩绘天花,十分考究;斗拱木雕,工艺精湛,雕有人物故事,栩栩如生,为现代木雕构件的精品之作。教堂以中式古建筑风格为主,又蕴藏着西方建筑的元素,堪称中西合璧建筑的佳作。寿县福音堂是中共寿县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7.
林洨沣作品     
正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作为记录人类发展,进行文化传承的古建筑却在建设中遭到破坏。千篇一律,毫无中国特色的所谓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独树一帜,象征文化的古建筑越来越少,这是我们破不容缓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重新重视和理解中国古建筑的现状和价值,历史的见证者应该得到保护、修复和传承,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8.
“村古建筑群”主要是民居。民居植根于特定的地域、适合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适应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因此民居建筑形态多样、风格各异,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不少古村、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民居就像那古老的琴瑟弹奏的一曲曲古月,悠远、美丽而又神秘。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重要体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特定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同时还是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作为文化遗产,古建筑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还能够从艺术、科技、建筑、美学等方面突出重要的价值。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古建筑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而引起了社会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道教绘画始于汉末,盛于唐宋之际。道教绘画除了斋醮法事画外,还包括壁画、宫观建筑中门、窗、柱、梁上的彩绘。法事绘画一般以三清、帝君、神仙、星图等为主,而壁画、建筑彩绘等则以宣扬道教教义、弘扬教化功绩为主,内容多涉及道教神仙传说、经文故事等。建筑装饰上的彩绘,多以花鸟、走兽、山水等为多。几乎中国绘画艺术所表现的领域都能在道教绘画中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道教的绘画艺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民众的道教信仰、意识观念和审美观念。道教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是在20世纪末出现的综合信息技术。近年来,它已逐渐应用于建筑领域。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古建筑数字档案和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在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基础上,以福州古建筑为例,深入研究了古建筑的结果要素,描述了建模过程中使用的关键技术。文章探讨的建模方法和优化技术对其他大型场景的复杂建筑建模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重要类型之一,历经千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是古建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圣寿寺塔以自身悠久的历史、美轮美奂的造型及神秘的来源,增添了河南境内宋塔的价值作用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是每个人的居所,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对古建筑的考察和回顾,不仅是在见证祖先流传给现代人的历史瑰宝,而且还赋予了现代人审美创造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如今已经超过3万座清真寺遍布中国大地,我国现存百年清真寺建筑既受阿拉伯传统建筑装饰风采的影响,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风格,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风格;二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加以中国地方性民族特色的清真寺。清真寺黑龙江地区在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繁衍生息,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黑龙江地区特定的建筑风格,也成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清真寺不仅是古建筑中富有灵魂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对黑龙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古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风格、结构样式、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特色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客家土楼,又称福建园楼,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一般是一个姓氏的一家人居住在一个土楼中。老北京四合院,纵横交错的胡同富有深刻的历史含义,见证了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是北京人生活的象征。它们都向世界彰显着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它们都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虽然地理位置上是一南一北,但建筑上的风格与格局却是有着相似的构造。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诸多道派的兴亡,正是因其所依存的道教建筑损毁而淹没于历史。道教古建筑是承载道教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其自身也是道教徒进行宗教活动的神圣场域,就其本身而言,其建筑材料、建筑位置等都决定了它容易毁于火灾。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创研发探讨千山佛道教古建调查与保护,从千山的文化背景入手,研究千山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对文创产品进入深入的探究。文章阐述了千山佛道教古建的研究背景,国内外古建筑研究中所存在的显著问题,千山景区有名的寺庙、道观等地,以及千山的特色旋子彩绘,分析了千山佛道教古建文创品的思路和具体想法,如文创衍生品的特色所在、文创衍生品开发的前景趋势,提出了千山古建筑群体的理论性保护措施。由于千山的文创衍生品开发并没有其他历史景区的历史资料详细,所以要进行千山景区文化历史背景的收集和整理并做好补充工作,加强对文化方面的信息积累,使千山景区的文化流传下去,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南京和苏州作为历史名城都有其独特的古城建筑艺术风格,南京古城建筑主要分为民国建筑和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而苏州古城建筑分为园林和临水而建的民居。同时,南京与苏州也必须面对古建筑传承和保护问题。这两座城市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古城建筑保护规划,苏州是尽量保留古城建筑群,另外建立和发展现代化新城,南京则采用不整体保护建筑群,而是把古迹和现代化建筑融合,造成新旧融合的风貌。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只有对古建筑进行完美的保护,才能突显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结构建筑体系。故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切入,揭示了木构建筑变化的基本单元、别具一格的悬挑结构、巧妙的节点做法、标准又灵活的模数制、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优美的屋顶曲线、生动的屋顶瓦饰,以及丰富的建筑群组、对比强烈的宫殿建筑色彩、建筑艺术处理和建筑结构的统一等方面的特色,阐明了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