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建筑设计作品都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当中,而自然环境、历史文脉长期以来影响着建筑作品的设计文化特色。空间使用功能决定着建筑设计作品的内在价值意义。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在建筑空间结构形式的处理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性思考,时时刻刻遵循着在建筑空间内恢复自然元素的建筑设计使命。室内外景色的对话处理、室内外装饰细节的关系把握、自然光源的运用以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诠释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遵循的法则。正是这种秉承着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呼应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思想才造就出了他层出不穷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2.
包豪斯可以说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开端,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教育理念直至今日还在设计中广泛延续并得以适用。从平面到立面直到建筑领域,都有所涉猎。生态建筑作为当代建筑的思想,建筑设计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更加协调、融合,在建筑设计中与绿色生态相结合,以达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上海保利大剧院开创了一个国内建筑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新方式,不仅成功体现了嘉定新城规划的基调和标准,也为国内其他新城区的开发提供了借鉴。从城市基调、自然环境、公众情感三个方面介绍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案例——上海保利大剧院,分析其内在要义与细节,探究其设计要素及"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4.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四大建筑设计大师之一,他摒弃了豪华繁琐的设计原则,提出了"少即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的设计思想,并主张人—自然环境—建筑应融为一体,表现人机环境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功利之美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密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上不仅表现了功利间的有用、实用的功能,而且在外观设计及内观装饰上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对密斯·凡德罗的作品解读,了解了当代设计的"少"非空洞而是精简,"多"非繁琐而是完美。"功利"不是唯利是图、私欲泛滥,而是艺术与哲学间最神圣、最尊贵的产物,其不能作为伦理道德与政治决策的高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5.
安藤忠雄是一个把建筑设计得美观又舒适的艺术家,在很多时候,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不断思考建筑与城市、自然、光影、生命之间的关系。文章对他在中国设计的台湾亚洲现代美术馆、上海保利大剧院、顺德和美术馆等三座建筑进行分析,三件作品分别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美。  相似文献   

6.
俄式"木刻楞"建筑因其与自然的关系亲和、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运用本土材料以及主体材料木材的可再生可降解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可为现代木结构建筑提供借鉴和启示。从环境方面讲,俄式"木刻愣"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宜;从以人为本的方面讲,人是空间中的主体,建筑物作为人类的庇护场所,注重人的使用价值和心理寄托;从场所精神的角度看,与现代建筑缺乏人情味儿的千篇一律的混凝土盒子相比,木材质的温度感和民族审美让长期生活于此的人们更具有归属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木刻楞"建筑中体现了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当代建筑急需具备的气质。  相似文献   

7.
以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所提出的"透明性"理论为基础,结合筱原一男建筑设计中的透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来阐述建筑中的透明性理论。通过对建筑实例的分析研究,找到一种解读现代建筑的视角,梳理出一种营造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研究,展现出一种新的建筑概念,从而进一步促进透明性理论在建筑设计的研究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8.
"拟物化"是当代建筑设计中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文章通过对建筑"拟物化"设计的溯源、审美、类型等主要方面的梳理,将"拟物化"这一抽象思想与具体问题相结合,展开对建筑"拟物化"设计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建筑·造型·自然”是建筑设计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关注点之一。现以“亘古”美术馆概念设计方案为研究对象,从“亘古”概念的来源、“亘古”美术馆概念设计、“亘古”美术馆对未来建筑的价值三个视角剖析设计师从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的方式,从而探讨建筑、造型、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智能化的发展,建筑也在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 BIM技术作为一种3D信息建模技术,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设计平台。文章从BIM技术和绿色建筑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当前绿色建筑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介绍了应用BIM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最后分析了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建筑场地设计、建筑体型设计、建筑总平面设计和建筑性能分析4个方面,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边设计,边模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循环建造"是指将废弃的材料重新运用到建筑之中,带上匠人特有的文化情感,形成一个循环再用。它是近代中国建筑设计中一直被遗忘的伟大传统,代表着人类"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观念,也体现出勤俭节约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当今的建筑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生态问题,不仅在观念上有所改变,还需要体现在具体的建造方式中。文章在探讨"循环建造"设计语言的基础上,以瓦爿墙与再生砖为例,用材料的循环、情感文化的循环、可持续发展观念三个方面,来研究"循环建造"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作品说明:《动融变生》,表现了道法自然,万物之本,太极之精华;通过字体变化融合太极拳突出表现道与太极之式的海报设计。《厚载——济南后宰门街传统建筑民宿设计》,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观点融入建筑设计中,情赋予物,使建筑增加温度。通过改造,解决大部分问题提供便利,使老建筑更加活泼有生命力,使年轻人可以对老建筑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3.
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重要创始人之一,其成长与设计活跃于现代主义运动时期。随着当今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与批评,阿尔托却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更体现出其对平民的关怀、鲜明的地域特色、贴近景观和自然的风格特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主要倡导人性与自然的理性主义,主张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与当地建筑特色、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结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起源,讲述阿尔托对人性化与地域性概念的诠释及其在建筑作品中的体现与表达,并结合他的建筑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进行思考,以更进一步了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4.
工业革命让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探究现代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通过分析现代建筑活动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原因,以及研究中国传统地域性建筑——福建土楼群当中的圆楼,对其选址布局、建筑材料、结构、内部空间进行分析,尝试归纳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方法,为现代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面向大众,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尊重人亲近自然环境的心理,接纳参与建筑空间营造和使用的所有人群,融合文化和信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包容性的设计赋予了建筑空间以内涵,使之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从而使建筑具有叙事的功能。文章从自然环境、多重人称、多元文化这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建筑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16.
道家设计思想对各个类型的设计作品都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在景观、建筑设计中深有体现。"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道家设计思想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深有体现,"实"是指建筑空间中实体的墙壁、天花和地面;"虚"是指镂空的门窗,建筑空间中的有趣性、层次感和多样性,离不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的道家设计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大力提倡生态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设计思想深受道家设计理念的影响,同时,道家深厚的文化理论为古今中外建筑、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控时代"的来临,人们愈发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而设计与生活、艺术与文化中也都将找寻到"参数化"的身影。参数化设计是一种借助计算机运算能力来解决客观设计问题的工作方法,参数化是一种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因此,主要探讨了"参数化"数字技术革新在建筑设计的深入与反映,并借助案例分析有助于河南省建筑设计师探讨数字建筑的成形方式,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建筑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日本"间"文化深深根植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人际交往、建筑、绘画当中都有体现。东山魁夷的绘画和散文都与自然密不可分,与日本间文化注重与自然的一体感相似。  相似文献   

19.
分析建筑符号学的应用,发现很多建筑设计对建筑符号学的应用停留在表层结构,致使很多建筑设计缺乏场所精神和情感意义。通过对地域性建筑特征进行提取、加工、运用与反馈来探索建筑符号学与场所精神之间的联系,既是对建筑符号学的进一步的拓展,也是对场所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20.
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精通绘画十分重要。绘画是对画家个人意识的映射和观念的书写,兼做画家的建筑师通常通过绘画寻求建筑设计灵感,并将其艺术意念和设计诉求同时传递到绘画创作和建筑设计中。柯布西耶就是如此,在他的整个建筑设计生涯中,其作品的建筑形态风格也随着其绘画风格从传统写生,到纯粹主义,再到自然之物的描绘,乃至后期的粗野主义绘画和雕塑,以及最终的回归而相应地改变,在这五个阶段中,其设计手法判若两人,带给人们无限的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