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它包含这样几个层次:和平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生产力发展的前提);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动力);物质利益同作为首要生产力的劳动者的有机结合(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有序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科学技术、重用人才(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动力)。  相似文献   

2.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的目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颇有争论。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一、生产力是不是一个独立自在的事物?二、能否说生产力内部矛盾运动? 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才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质力量不断地发挥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段话涉及了三个概念:生产关系、现实基础(即经济基础)和社会经济结构。它们在内容上和意义上似乎是完全一样的。除此以外,还有社会经济形态范畴,近年来哲学界大多数同志也都把它当作经济基础的同义语来使用。然而这四个范畴是否就毫无区别呢?在我看来,区别还是有的。它们之间尽管在所反映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作为自变量的生产力是社会最活跃的积极因素,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研讨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和智能化演进规律,考察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而分析、揭示生产力发展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方面知识化、智能化趋势的当代表现,有望唤起学术界对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简论王思浚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概念,只有把.各个系统加以综合协调,形成有机整体系统,才能全面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几层意思。第一,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说它是唯物的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它是辩证的是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而且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其它一系列中介因素在起作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带动社会整体进步。第二,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体在创造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说,要把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在主体目的性符合客体规律性的基础上,主体的创造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观。在社会发展中,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都各占一定位置、各起自己的作用,而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各种因素都贯串着社会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应用系统论的结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系统的层次研究,特别是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效应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效应包括三个层次:1.促进社会生产力出现飞跃;2.推动生产关系实现演变;3.推动上层建筑实现变革。其中第一层次是第二、第三层次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是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形态的变化。在树式理论中,科技革命对生产力产生的是根本效  相似文献   

7.
关于劳动对象是不是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注意的一个方法问题,就是要把被定义的概念和它的属概念区别开来。我们把劳动对象确定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决不是把“自然物质”(或说“自然条件”,“自然界”,“自然肥力”、“自然”等等)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自然物质”是劳动对象的属概念,而不是劳动对象本  相似文献   

8.
所谓生产关系的两重性,是指它既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即一般的生产关系),又表现为经济形态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生产技术的需要而形成的生产过程中的分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为了说明不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三种社会层次理论:二层次说,即社会存在一社会意识;三层次说,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四层次说,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这几种社会层次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现象确实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并且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根据.但是,笔者认为他们都还有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从一国范围看,它们都把家庭、婚姻、民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的交往和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其实,这只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它无法准确地揭示生产力范畴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真实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的。”又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种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命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认为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和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最高、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但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附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顽强而艰难地发展着,它一方面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的生产关系——主要是封建生产关系起着一定的冲击破坏作用。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主张重农抑商,故周秦以来的思想家,大多以自然经济为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不能只讲物质生产,还应讲精神生产,不能只讲物质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关系的关系,还应讲精神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存在不能直接产生社会意识,只有通过精神生产这个中间环节才能产生社会意识形态,才能产生科学文化。不把精神生产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范畴来研究和考察,精神文明的产生将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14.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性范畴。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动因,揭示了利益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经济关系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追逐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人的利益诉求的不断满足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利益分配冲突是生产关系矛盾的物质根源,由此利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张力。利益关系的嬗变形塑着社会形态的样式,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15.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陈祖华:生产力标准的本体论意义与价值论意义生产力标准就其被提出时的本来涵义,大致有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一个是本体论意义;一个是价值论意义。前者是指它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因此,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中心地位,并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保证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后者是指衡量一个政党的政策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是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要求,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衡量一个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利弊得失的标准。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生产力标准作了再次确认和阐述,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等的论述,既是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也使我们的思想、尤其是价值观念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它使我们在确立战略目标时更加注意人民的实际利益,在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方面也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余地。(黎摘自《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原文标题为:《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概念,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 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这样,我们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澄清种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迷雾,使各种阶级斗争现象和社会思想的根源得到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一) 三形态理论的提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创立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发展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基础结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第二步,马克思从一般研究转向特殊对象的研究,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剖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揭示出它的矛盾和历史运动过程。从马克思的一些论述可以看出,他对资本  相似文献   

18.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1)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层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社会意识等,这些层次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诸种社会矛盾。它们已经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的稳定内容。(2)各种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包括氏族、部落、部族、民族、家庭、阶级、政党、国家以及各种社团组织。这类因素有些在构成人类社会的有关层次中做了论述,其他一些也在教科书的相关部分做了不同程度的论述。(3)运筹性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社会管理、社会预测和决策等。如果说前两类因素是社会的“硬件”,那末这类因素就是社会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是指人类社会利用外部自然来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有机组合的复杂系统。不但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也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因此,不仅要对生产力各要素作分析,更要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它。在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中,人类改造外部世界所必需的各种现实的物质手段和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超繁动态巨系统,是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统一体,其多方面的本质是有深浅不等的层次的。就我国的社会主义而言:有政体方面的本质,如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多党合作制等;有国体方面的本质,如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等;有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如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有社会目的方面的本质,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共同富裕等。笔者认为,社会主义还有一个更根本、更核心的本质,即“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上述本质规定只是它的辐射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