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不同自我和谐水平青少年的认知加工特点,44名被试先后进行自我相关词语的点-探测任务和词语的再认任务,结果发现:(1)高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积极词表现出注意优先,低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消极词表现出注意优先,但两者注意偏向无显著差异;(2)高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积极词的再认反应时显著短于低自我和谐水平青少年的,对积极词表现出了记忆偏向;低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对自我相关的消极词、中性词的再认反应时显著短于对积极词的反应时,对消极词、中性词表现出了记忆偏向。因此,不同自我和谐水平的青少年在认知加工的记忆阶段存在特质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是考察拖延个体对拖延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及特点。实验1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要求被试忽略刺激的语义,仅判断刺激的颜色。实验2采用修改后的点探测范式,以拖延词和中性词为线索,并操作线索和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刺激的位置。结果发现:高拖延的被试难以抵制拖延词的注意,在情绪Stroop任务中对拖延词的反应时间更长; 当拖延词和目标刺激的位置一致时,在短的线索—目标时间间隔(SOA)内,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更长,但当时间间隔长时,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该研究表明,高拖延行为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抵制拖延信息的注意,对拖延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存在注意回避;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正性情绪图片,即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高中生亲子沟通质量对情绪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亲子沟通量表,筛选出亲子沟通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被试参加点探测任务,要求被试迅速判断情绪性图片出现后呈现的圆点的位置。实验为2(组别:高亲子沟通组、低亲子沟通组)×2(情绪类型:负性和正性)×2(探测点位置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负性和正性刺激的不一致条件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实验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记录了情绪性图片诱发的信号反应。结果发现,亲子沟通高分组对负性刺激所诱发的注意指向和集中(P2成分)及选择和巩固(P3成分)显著高于低分组。以上结果表明,亲子沟通较好,在注意早期定向和选择中会对负性情绪刺激产生注意偏向。亲子沟通较差,则对情绪性的刺激没有明显的偏向性,类似于“漠不关心”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高中生亲子沟通质量对情绪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一采用亲子沟通量表,筛选出亲子沟通高分组和低分组,两组被试参加点探测任务,要求被试迅速判断情绪性图片出现后呈现的圆点的位置。实验为2(组别:高亲子沟通组、低亲子沟通组)×2(情绪类型:负性和正性)×2(探测点位置一致性:一致、不一致)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负性和正性刺激的不一致条件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实验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记录了情绪性图片诱发的信号反应。结果发现,亲子沟通高分组对负性刺激所诱发的注意指向和集中(P2成分)及选择和巩固(P3成分)显著高于低分组。以上结果表明,亲子沟通较好,在注意早期定向和选择中会对负性情绪刺激产生注意偏向。亲子沟通较差,则对情绪性的刺激没有明显的偏向性,类似于“漠不关心”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宫火良  王学志 《心理学报》2012,44(3):304-313
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以日常用词为实验材料, 选取不同自杀意念得分的高中生为被试,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出现在积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出现在消极词位置的探测刺激的反应时。(2)在知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对消极词、积极词及中性词的回忆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对三类词的回忆量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语义加工水平上, 自杀意念高分组被试的消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积极词回忆量; 自杀意念低分组被试的积极词回忆量显著高于消极词回忆量。研究结论如下:高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低自杀意念高中生存在对积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语义加工偏向, 但不存在知觉加工偏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拟采用点探测范式及不同情绪内容的面孔刺激(高兴、中性、悲伤和愤怒)考察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点探测任务中情绪面孔配对呈现(负性-中性、正性-中性),配对面孔中的情绪线索位置与靶刺激的位置构成负性一致/不一致和正性一致/不一致条件,同时实验中加入“中性-中性”面孔线索作为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对比基线来考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负性一致条件,表明阈下抑郁个体具有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一步比较发现,阈下抑郁个体在负性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的长于“中性-中性”基线条件,而负性一致条件与基线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阈下抑郁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结果另发现,阈下抑郁个体未能像无抑郁对照组个体表现出对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处于阈下抑郁状态的个体表现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具体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阈下抑郁个体在注意控制和情绪调节功能上的紊乱。  相似文献   

8.
孙俊才  刘萍  李丹 《心理科学》2018,(5):1084-1089
共情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本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以词语和面孔表情为实验材料,综合探讨了高低共情被试对不同类型刺激材料的注意偏向及具体成分的时间进程特点。结果表明,虽然高低共情被试都对负性刺激(特别是对悲伤面孔)表现出早期注意定向(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快),但只有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的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总注视时间更长)。本研究表明,面孔表情是区分共情特质注意偏向更有效的实验材料;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表情存在注意偏向,这为理解人际间的心灵感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音乐聆听和事件回忆唤起被试的积极或中性情绪,随后要求被试完成点探测范式的变式任务,探讨积极情绪究竟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投入偏向,还是抽离偏向。结果表明:(1)相比中性组,积极情绪组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中性-中性条件和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之差。这说明,积极情绪没有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2)相比中性情绪组,积极情绪组的不一致条件与中性-中性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更大。这说明,积极情绪促进从积极刺激抽离注意更少的偏向。由此,积极情绪并不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而是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抽离偏向。  相似文献   

10.
罗亚莉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11,34(2):322-327
摘 要:目的 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是否对负性情绪面孔有注意偏向。方法 采用点探测任务,比较高低特质愤怒个体(高特质愤怒组23人,低特质愤怒组23人)对不同性质情绪面孔同异侧探测符号反应时的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面孔性质边缘主效应(F=2.462,p=.073)及组别与面孔性质的交互效应,探测位置主效应(F=5.089,p=.029)及组别与探测位置的交互效应,组别、面孔性质与探测位置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组对愤怒面孔同侧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快于异侧反应时[(386.12±50.09)ms VS.(403.33±59.39)ms,F=17.050,p=.000],快乐面孔同侧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慢于异侧反应时[(396.88±53.87)ms VS.(38.78±41.06)ms,F=18.200,p=.000)],低特质愤怒组被试不同性质面孔同异侧反应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特质愤怒个体对与愤怒相关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1.
采用点探测实验范式,将图片按照威胁性分为高威胁性和一般威胁性,探讨焦虑程度不同的个体对不同威胁性刺激的注意特点。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从265个大学生中选取了33名高焦虑被试和31名对照组被试。结果发现:(1)高焦虑组个体对一般威胁性刺激有显著注意偏向,对高威胁性刺激有注意回避趋势;(2)对照组个体对一般威胁性刺激没有表现出注意偏向,对高威胁刺激有注意偏向趋势。结论:(1)即使是一般威胁性图片也能引起高焦虑被试的注意偏向 (2)高威胁性图片才能引起对照组个体产生注意偏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存在道德一致性效应与道德平衡效应两种矛盾现象。本研究通过一个问卷研究与两个实验来验证调节定向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的被试中,高道德自我形象的人有着更高的亲社会意愿;而预防定向的被试中,高道德自我形象的人亲社会意愿反而更低;(2)促进定向启动下,高道德自我形象组在无偿亲社会任务上耗时更多,而预防定向启动下,高道德自我形象组耗时更少。结论:调节定向调节了道德自我形象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春香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8,31(6):1304-1307,1300
焦虑与注意偏向的研究是近年来情绪与认知领域的热点.本研究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两个实验任务来探讨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附近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和正性情绪词附近的靶刺激.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低特质焦虑大学生没有出现注意偏向;(2)高低特质焦虑大学生在有效线索情况下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在无效线索情况下.高特质焦虑大学生对以负性情绪词为线索的靶刺激反应时显著长于对其他靶刺激的反应时,表现出一种对负性刺激的空间注意的解除困难.因此,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14.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任务分配范式,实验1考察了金钱概念启动和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实验2探讨了金钱丰富程度启动和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控制组相比,金钱概念启动使得言行不一的人数显著增加;与金钱匮乏感启动组相比,金钱富足感启动使得言行不一的人数显著增加;(2)低道德认同被试中道德伪善者的比例显著高于高道德认同被试;而且金钱启动显著增加了高道德认同被试的道德伪善。该研究启示我们减少情境中的金钱等与利益有关的线索以及提高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将有利于减少道德伪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考察熟练双语者在情绪注意偏向中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优势效应及该效应产生的原因。采用2(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3(靶刺激与消极词汇出现的位置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2(线索呈现时间为100 ms和400 ms)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对靶子的按键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线索呈现100 ms和400 ms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定向分数上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100 ms时,两组被试的注意解除分数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400 ms时,熟练双语者的注意解除分数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结果表明,在情绪注意偏向任务中,熟练双语者比非熟练双语者表现出了对情绪词汇信息更好的注意抑制控制能力,体现出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双语优势效应,产生这一优势效应的原因是熟练双语者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情绪信息注意解除能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采用线索-靶子任务,考察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1)在有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稳定的注意警觉,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不稳定,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均不稳定;(2)在无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回避均不稳定,而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注意回避,对消极情绪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这些注意偏向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线索化任务、点探测任务并用眼动仪记录被试眼动指标,考察脆弱型高自尊高中生对攻击性线索注意加工特点.实验一结果显示: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脆弱型高自尊高中生攻击性词语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语.实验二结果显示:脆弱型高自尊被试和安全型高自尊被试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差异显著.研究表明,脆弱型高自尊高中生对攻击性线索存在注意解脱困难.  相似文献   

18.
一系列研究结果被认为反映了积极情绪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然而,由于所使用的范式不能分离对积极刺激的注意投入偏向和抽离偏向,这些研究结果也可能反映了积极情绪促进从积极刺激抽离注意更少的偏向。本研究采用音乐聆听和事件回忆唤起被试的积极或中性情绪,随后要求被试完成点探测范式的变式任务,通过中性-中性条件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测量投入偏向,以及不一致条件与中性-中性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测量抽离偏向,探讨积极情绪究竟促进投入偏向,还是促进抽离偏向。结果表明:(1)相比中性组,积极情绪组并没有表现出更大的中性-中性条件和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之差。这说明,积极情绪没有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2)相比中性情绪组,积极情绪组的不一致条件与中性-中性条件的反应时之差更大。这说明,积极情绪促进从积极刺激抽离注意更少的偏向。由此,积极情绪并不促进投入注意至积极刺激的偏向,而是促进对积极刺激的抽离偏向。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试图从注意偏向角度研究手机成瘾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机制,旨在揭示手机成瘾大学生与正常使用手机大学生在面对手机相关词语和中性刺激时的注意特点及其机制,以期为手机成瘾大学生的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该研究首先利用手机成瘾量表筛选出手机成瘾被试,然后采用点探测范式探求其存在这种注意偏向模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手机成瘾水平对大学生手机相关词语注意偏向是有影响的,不同手机成瘾水平者的注意模式不同,手机成瘾者对手机相关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正常使用手机者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20.
高笑  王泉川  陈红  王宝英  赵光 《心理学报》2012,44(4):498-510
虽然目前大量研究基于Vitousek和Hollon (1990)提出的饮食失调认知模型对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或饮食失调者的注意偏向进行探讨, 但对其注意偏向的成分仍未得出一致结论, 且尚无研究查考其时间进程特点。研究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身体图片为实验刺激, 刺激呈现时间2000ms, 采用传统经典的点探测范式与眼动追踪技术结合, 探讨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基于前人的工作(Castellanos et al., 2009; Garner, Mogg, & Bradley, 2006), 研究考察了四个眼动数据: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以及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 系统探讨了注意定向、探测时间、最初注意维持/回避以及总体注意维持/回避。眼动数据发现, 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对不同身体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模式, 对胖图片为注意警觉—维持模式, 具体表现为早期加速探测、注意定向, 以及最初的注意维持和总体注意维持; 对瘦图片仅为注意警觉, 具体表现为早期加速探测; 行为数据支持实验组对胖图片的注意维持以及对身体图片的注意脱离困难。该结果部分支持Vitousek和Hollon (1990)的模型, 即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能够易化对图式一致信息的加工, 而未发现对图式不一致信息的回避或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