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5~9岁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象为90名5~9岁儿童(幼儿大班、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各30名),研究者采用图片故事法和口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儿童对说服性论据的选择,考查了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状况.结果显示:5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较少使用心理理论能力,7岁是儿童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期,9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则更多地使用了心理理论这一能力;儿童在面对不同的说服对象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失言任务和改进的说服任务考察了153名7-11岁儿童的心理理论理解和使用能力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儿童的失言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能力7-9岁时发展迅速,9岁后趋于稳定;两种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现中度相关;8-9岁是儿童失言理解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发展的转折点。结果表明:心理状态理解和使用的能力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3.
为了说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采用失言理解、威斯康星卡片分类和汉诺塔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结果表明,失言理解与抑制-转换能力相关显著(r=0.34,P〈0.01),但是与计划能力相关不显著(r=0.06,P〉0.05)。在控制年龄后,失言理解与抑制-转换能力的相关仍然显著(r=0.29,P〈0.05)。研究结果说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模式与学龄前儿童完全一致,提示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相关关系从学龄前延续到了学龄阶段。  相似文献   

4.
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检验了时序记忆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实验一对39个3.5~5.5岁儿童的时序记忆能力以及心理理论表现进行测查,考察了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无因果无相关关系三类不同性质的材料测得的时序记忆与心理理论的关系;90个儿童参与了实验二,通过正叙、倒叙、预叙三种叙述方式将时序记忆分离为理解性时序记忆和机械性时序记忆,再分别考察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不同性质的实验材料中,时序记忆与心理理论相关均不显著;5.5岁儿童的理解性时序记忆显著高于3.5岁儿童,4.5岁、5.5岁儿童的机械性时序记忆显著高于3.5岁儿童;只有理解性时序记忆能够预测儿童的心理理论成绩.  相似文献   

6.
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萍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6):1397-1401,1355
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缺乏西方通常的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园混龄编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家庭近似平行的探讨条件。被试为混龄班44名、同龄班30名4岁儿童,男女各半。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测查儿童的心理理论,用情绪知识理解任务测量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估问卷和儿童社会技能的教师评价量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有显著的影响,提示了混龄同伴交往经验对独生子女心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9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对其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及语言能力的测试,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5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相关显著,即使在控制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能力仍然和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相关显著;(3)在排除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也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8.
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芳  陈会昌 《心理学报》2009,41(10):947-957
选取4岁组、5岁组、7岁组、10岁组、12岁组儿童和成人共192名(各年龄组32名, 男女各半)为被试, 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学前和小学儿童行为与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发展。结果表明: (1)4岁时儿童已能进行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5岁时才能进行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 即使用特质引发规则进行特质推理, 10岁时两者均达到成人水平。(2)4岁、5岁时儿童心理水平的特质推理显著落后于行为水平的特质推理, 至少7岁时两者处于同一水平上。(3)儿童使用概念相似规则而不是情境匹配规则进行行为预测。(4)4岁儿童不使用简单效价规则进行行为预测, 5岁及以上儿童使用简单效价规则, 但他们是在区分同一特质范畴和不同特质范畴的基础上、在较低的确定程度上使用该规则。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06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考察了教养能力感在父母心理弹性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间的中介作用,同时检验了父母自尊对该路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父母心理弹性可直接预测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2)教养能力感在父母心理弹性和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与教养能力感的关系受自尊的调节,即心理弹性对教养能力感的预测作用在自尊水平较高的父母中更大。  相似文献   

10.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燕燕  桑标 《心理科学》2003,26(6):1108-1109
儿童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TOM)的研究已经成为近 2 0年来发展心理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心理理论起始的年龄以及不同任务带来的结果差异等问题的探讨上。近来发展心理学者把研究的注意转移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上。一般认为 ,儿童在 4岁时就获得了心理理论能力 ,即 4岁儿童就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愿望、信念等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但在研究中 ,研究者也发现同一年龄儿…  相似文献   

11.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幼儿心理理论信念愿望理解与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及相互关系.运用实验法对256名3~6岁儿童施测.结果表明:(1)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的发展在3~6岁期间随年龄逐渐提高.4岁是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4~5岁是幼儿情绪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晚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3)幼儿心理理论的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之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3.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7~9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学龄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7岁组儿童在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与8岁组、9岁组存在显著差异,但8岁组和9岁组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8岁可能是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三组被试在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在控制年龄后,他们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显著相关。另外,失言任务中三种心理状态理解的得分两两相关。综合以上结果,在学龄期,心理理论仍有质的发展,且心理理论的信念、情绪和意图等核心概念仍然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5.
道德判断的分级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lair(1996)发现即使没有心理理论的孤独症儿童,也具备道德判断能力。而Kahn(2004)认为没有心理理论就不可能完成道德判断。已有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存在困难,影响他们理解道德情景并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但这是否与任务的要求道德判断能力的程度不同有关呢?研究增加道德情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考察儿童道德判断规律。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有分级现象,第一级是直接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孤独症和正常儿童都能完成该任务,可能是以原始情绪为基础的;第二级道德判断是对简单道德情景进行判断,需要以心理理论为基础,只有正常儿童才能完成;而对行为与意图不一致的复杂道德判断则需要以更加丰富的经历或者经验为基础,但其属于三级道德判断还是二级道德判断的高级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同伴接纳、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6名幼儿园大班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同伴接纳和家庭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结果发现:(1)6~7岁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家庭功能和其心理理论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程度高的儿童和家庭功能类型属于平衡型的儿童,心理理论能力较高。(2)家庭亲密度与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相关;(3)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存在显著影响;(4)儿童性别、同伴接纳类型、家庭亲密度和母亲文化程度可以预测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8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损耗,非损耗)×2(强说服信息,弱说服信息)的实验设计,让被试完成损耗或非损耗任务后,阅读与其已有观念相反的或强或弱的说服信息,再测查其态度及认知反应,考察自我损耗对说服后态度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认知反应在自我损耗与说服后态度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损耗组比非损耗组更容易顺从说服信息;(2)自我损耗及说服信息质量对说服后态度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在非损耗的情况下,个体阅读强、弱不同质量信息产生的态度有显著差异,在损耗情况下,个体阅读强、弱不同质量信息产生的态度差异不显著;阅读强说服信息,损耗组和非损耗组的态度差异不显著,阅读弱说服信息,损耗组的态度显著高于非损耗组;(3)自我损耗不影响个体的总体想法数量,但影响其思维偏好,自我损耗后个体更容易产生与说服信息一致的想法,中介分析表明自我损耗对说服后态度的影响是以思维偏好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18.
说服不是使对方简单地接受,它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本文提出医患沟通中说服的概念,简要分析说服的特点及优势,并且初步构建医患沟通中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基于态度改变-说服模型,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影响医患沟通说服效果的要素,主要包括谁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在什么情境下说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说服技能的临床应用策略,并通过真实的临床案例进行深入浅出地解析,以期提高医生说服的能力,提高患方的治疗依从性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临床访谈法探讨了人际因素对5、7、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人际因素如教师评价确实能促进儿童表现出更高的理解内疚情绪的能力,具体结果为:(1)教师评价促进7岁和9岁儿童对违规者的错误行为采取恰当的情绪归因。(2)对于违规者的错误行为,教师评价促进7岁和9岁儿童更多地采取弥补行为。(3)教师评价促进7岁和9岁儿童对内疚三个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促进5岁儿童对内疚第一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阈下刺激或者信息的呈现, 试图引导个体采用某种观点、态度或者行为的过程被称为阈下说服。已有的研究从不同视角考察了阈下说服的效果, 对阈下说服的存在与否有着较大的争议。出现争议的原因可能与觉知、阈下语义激活、当前动机以及习惯有关。最近的研究聚焦于探究当前动机在阈下说服研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未来应当继续尝试其它途径, 促进语义激活; 丰富动机种类, 探讨引发动机的方法; 关注机体变量, 探索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