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采用问卷法对6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移动社交媒介的过度使用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考察孤独感和焦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睡眠质量与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孤独感、焦虑三个变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过度使用、孤独感、焦虑三个变量相互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孤独感和焦虑在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多重中介作用,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通过孤独感和焦虑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还通过孤独感-焦虑中介链对睡眠质量产生间接效应。移动社交媒介的过度使用会使青少年感觉更加的孤独和焦虑,从而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移动社交媒介已日益成为人们网络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为考察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会支持和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7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会对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自我表露会对网络社会支持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网络社会支持会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2)移动社交媒介使用行为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590名青少年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会对青少年的抑郁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考察睡眠质量和焦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与抑郁和睡眠质量三个变量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不会对青少年的抑郁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过度使用会通过睡眠质量间接影响青少年的抑郁。移动社交媒介的过度使用会使青少年睡眠质量变差,从而使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关系。采用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网站积极反馈问卷、人际不确定性问卷以及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对93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网站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反馈与人际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友谊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不确定性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2)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且能够通过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以及人际不确定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社交网站积极反馈人际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作用机制,对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社交网站发展良好的友谊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和追踪设计,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初中三年期间698名青少年的友谊关系质量与社交焦虑的相互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初二到初三期间,青少年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初中三年期间,青少年社交焦虑显著负向预测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但友谊关系质量的冲突维度与社交焦虑的相互预测作用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青少年友谊关系的喜爱-满意维度与其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该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该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同伴信任与社交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 (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 (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常被称作“社交网络成瘾”、“病理性社交网络使用”或“社交网络过度使用”, 概念和界定标准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青少年合理的社交网络使用对促进社交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却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探讨, 将为问题性社交网络的干预引导提供依据。未来的研究应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和界定标准进行澄清, 用多维视角的方法开展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加强对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建构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8.
儿童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宗奎  范翠英 《心理科学》2003,26(5):834-838
本研究初步考察了小学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的关系。采用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三种情境中的社交问题解决。结果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对社交目标的选择并无显著差别;而在发动交往时,被拒绝儿童更倾向于借助他人帮助。被忽视和被拒绝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低于其他儿童,被拒绝儿童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低于受欢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雷雳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5,37(6):797-802
“互联网社交”快速兴起,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相当多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青少年也是这种服务的热心使用者。澄清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有益于教育者有重点地引导青少年的网上社交行为,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能够趋其利,避其害。该研究使用问卷法调查了339名青少年的外向性、神经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与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在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外向性、神经质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4)外向性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社交焦虑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5)神经质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使用安戈夫法界定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标准。结果发现,筛查评估问卷中8个及以上题目持肯定回答即可评估为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实证区分效度中正常使用者检出率为12%,问题性使用者检出率为91.1%。基于安戈夫法的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评估工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测量属性,可用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筛查评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站已成为人们活动的新领域和人际交往的新媒介。为探讨社交网站中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来自武汉市两所普通中学的817名10~19岁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423人,女生366人。研究采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使用Hayes(2012)编制的SPSS宏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真实自我呈现和积极自我呈现与积极反馈、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2)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呈现既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的友谊质量,也能通过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影响,而积极自我呈现对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没有直接预测作用,只能通过积极反馈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文献27篇(N=21283)。结果表明:(1)青少年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28,p<0.001);(2)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受性别、文化背景、学业阶段、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友谊质量测量工具的调节,但受出版时间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以膨胀的自我概念、寻求他人持续的关注和肯定为主要特征,而社交网站鼓励多种形式的自我提升行为,深受自恋者的喜欢。在考察社交网站上的一般性使用行为、不同类型社交平台上、不同性质的使用行为以及具体的使用行为时,均发现了自恋的显著预测作用(自我选择效应);不同形式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也会强化个体的自恋水平(媒体效应)。自恋和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强化螺旋模型)。两者的关系还受性别、年龄和代际差异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自恋和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界定及测量、两者的作用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的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雷雳  郭菲 《心理学报》2008,40(9):1021-1029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上娱乐且有更高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2)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预期拒绝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3)青少年的互联网娱乐偏好对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5)分离-个体化中的吞噬焦虑通过对互联网娱乐的偏好间接正向预测病理互联 网使用水平;(6)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自我卷入通过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水平  相似文献   

15.
积极干预是指父母在孩子使用媒介前后或者使用过程中, 通过解释和讨论等互动形式对媒介内容、使用方式等提供指导。随着电子媒介在家庭中的普及,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父母对媒介使用进行积极干预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例如提高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批判能力, 有效减少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等。影响积极干预行为的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家庭因素和儿童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可从完善测量方法, 探究父母干预行为与儿童青少年媒介使用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 建构影响因素模型, 提高积极干预的有效性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辉  雷雳 《心理学报》2010,42(10):988-997
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96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特点与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表现较积极,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不算严重,但男生的网络过激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显著多于女生,且网络过激行为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其中网络攻击性、易怒、敌意和冲突水平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4)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对网络偏差行为有反向预测作用,网络道德情感不能预测其网络偏差行为表现。网络道德越积极,表现出来的网络偏差行为越少。  相似文献   

17.
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571名3-6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童年中期儿童社交退缩类型、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交退缩儿童的孤独感随年级的升高都是呈现的下降趋势,安静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低于活跃退缩型儿童。在互选朋友数量、友谊质量的陪伴和娱乐维度以及亲密与交流维度上不同社交退缩类型的儿童存在差异。友谊在活跃退缩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自伤行为的关系,以及友谊质量和反刍思维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网络受欺负问卷、友谊质量问卷等对18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受欺负对自伤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友谊质量和反刍思维共同调节二者的关系,即在低友谊质量高反刍思维的情况下,网络受欺负对青少年自伤行为有明显影响。提示心理干预者要注意帮助网络受欺负者寻找同伴友谊情感支持和构建理性健康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社会资本、自尊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在社会资本理论及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社会资本问卷、自尊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问卷对初(1)到高(3)六个年级的1368名中学生(M=14.63岁,SD=1.75)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线上黏接/桥接型社会资本和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线上桥接型社会资本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不显著;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2)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能够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使用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预测作用及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会受到自尊的调节,相对于自尊水平低的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更有利于高自尊个体获得线上黏接型社会资本、提升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从社会资本理论及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视角理解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而且对引导青少年获取社会资本、提升生活满意度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一所初级中学二年级青少年进行了一个学年的纵向追踪研究,使用Bjorkquist等人编制的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以及Parker和Asher编制的友谊质量问卷(FQQ)测查青少年的身体攻击和友谊质量。然后采用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的攻击行为与友谊质量(总问卷及分问卷得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前测"肯定与关心"得分后,身体攻击显著地负向预测了"肯定与关心"得分。在控制了前测的"冲突解决策略"得分后,攻击行为边缘显著地预测了后测的"冲突解决策略"得分。同时发现,后测"身体攻击"和"冲突与背叛"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