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栩茜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8):863-877
通过三个实验, 考察了时间隐喻在汉语时间量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 当时间量词的水平方向隐喻(“长–短”)与字词的空间长度特征(“长–短”或“宽–窄”)不一致时, 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 实验2表明, 虽然“高–矮”亦为字词的空间特征, 但对时间量词的语义加工没有显著的影响, 证明时间的空间隐喻受讲话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影响; 实验3表明, 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背景降低了字形变化对于语义加工的影响之后, 与字形一致、隐喻不一致的条件比, 字形和隐喻皆不一致的条件引起了更大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汉语讲话者的时间隐喻只受空间的水平方向特征(“长–短”或“宽–窄”)影响, 不受空间的竖直方向特征(“高–矮”)影响。时间概念以空间长度特征为中介, 在长时记忆中与知觉符号同时储存。  相似文献   

2.
采用亲属词判断任务和真假词判断任务, 考查了“上下意象图式”对羌族被试认知隐含辈分关系的羌族亲属词的影响, 并通过空间识别任务检验亲属词辈份概念加工能否自动地激活空间意象图式, 引导空间注意朝向与空间意象图式一致的位置。实验1表明, 在羌族被试对羌族亲属词的认知中, 存在着“隐喻一致性效应”:高辈分的亲属词呈现在计算机屏幕的上方加工得更快, 低辈分的亲属词呈现在计算机屏幕的下方加工得更快。实验2表明, 当目标刺激的空间位置与亲属词的辈分信息一致时, 羌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辨认速度更快。整个研究表明, 羌族亲属词隐含的辈分关系可以用垂直空间关系来理解, 并引导被试的空间注意朝向与上下意象图式一致的位置, 证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基于感觉运动的加工, 符合概念隐喻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2个实验,初步探讨汉语声音概念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实验1先视觉呈现声音概念词,要求被试对随后在屏幕上方或者下方呈现的图形进行形状判断;实验2要求被试先对声音词进行音高判断,再判断图形。结果只在实验2中发现隐喻表征,说明声音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需要一定的条件。后期问卷调查后发现,声音词普遍存在多种表象,且声音并不是首先激活的。意味着声音词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需要较高的声音音高维度的语义凸显度,需对声音概念进行较深层次的语义加工,才可激活垂直空间隐喻表征。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权力概念垂直空间隐喻表征激活的条件。实验1发现,在权力判断任务中,具有直接权力关系的相关词对和间接权力关系的无关词对都可以激活隐喻表征。实验2使用相关判断任务,只有相关词对激活了隐喻表征。这说明对词汇进行语义加工并理解权力关系是激活隐喻表征的重要条件。实验3引入水平方向干扰,并将被试的注意转移到干扰信息上,结果仍然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表明垂直空间线索不是隐喻表征激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王瑞明  莫雷  伍丽梅  李利 《心理科学》2006,29(6):1320-1323
探讨空间信息对语义相关判断的影响。实验材料是具有内在纵向空间关系的词对,纵向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顺序与指代物的空间位置次序一致或不一致,要求被试对词对进行语义相关判断。综合2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语义相关判断任务中被试会自动激活指代物的空间信息,并且其对空间信息的表征是知觉符号表征,而非表象表征。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3个实验,考察空间语言标记——"内/外"对汉语亲属词语义加工中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的影响。实验1同时呈现词和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的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出现在圈外比出现在圈内反应更快,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出现在圈内比出现在圈外错误率更低。实验2先呈现亲属词再呈现圆圈,发现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性质向容器概念的激活,有"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有"内"标记的姻亲词在字母呈现在容器内外时的反应时差异与无"外"标记的血亲词和无"内"标记的姻亲词相反。实验3先呈现圆圈再呈现亲属词,发现有语言标记的亲属词在空间位置与语言标记一致时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高,说明"内–外"意象图式对亲属词判断的影响主要源于语言标记。整个研究表明,与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不一致的空间语言标记干扰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空间语言标记的作用比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更强。在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序列分解的加工方式,被试先加工首字,再加工整词。汉语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包含着语义加工与具身经验激活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宜琪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2):216-226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空间隐喻和形状变化对物体内隐时间概念加工的影响。实验1通过对隐含时间关系的词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 形状变化物体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存在着对应关系, 断裂式变化(形状变化大)的物体比渐进式变化(形状变化小)的物体激发了更加明显的时间变化感, 但物体形状变化类型并未明显地影响对词对语义相关判断的速度和准确性。实验2通过对隐含时间关系的物体图片对的语义相关判断发现, 物体形状变化隐含的“先前/后来”的时间概念与“左/右”的空间概念亦存在着对应关系, 而且物体形状变化类型影响对物体图片对语义相关判断的速度和准确性, 被试对渐进式变化物体的语义相关判断显著快于对断裂式变化物体的语义相关判断, 错误率亦低。整个研究表明, 在物体形状变化内隐时间概念的表征中, 既存在着抽象的符号表征, 又存在着具体的形状知觉表征。研究结果支持概念双加工理论的预言。  相似文献   

8.
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通道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个实验, 考察了感觉通道对盲人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的影响。实验1发现, 盲人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同阅读方向一致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按左键反应和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按右键反应时更快, 表明盲人用于隐喻时间的空间信息是知觉性的。实验2比较了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和明眼人遮眼组被试的时间空间隐喻, 发现明眼人可视组被试只在动作水平上存在时间水平方向隐喻, 明眼人遮眼组被试只在刺激在右侧时呈现才出现动作水平的时间水平方向隐喻。综合分析表明, 盲人和明眼人可视组被试的反应更为接近, 表明盲人的时间空间隐喻未受听觉信息的影响。盲人通过运动通道获得的空间认知代偿了视觉通道信息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陈思思  克燕南  蒋奖  肖潇 《心理科学》2014,37(2):388-393
通过两个反应时实验,探讨权力的垂直方位表征对权力判断的影响。实验1发现,当权力词汇出现的位置(电脑屏幕上方或下方)与权力的空间隐喻一致时(高权力词在低权力词上方),相比于隐喻相反时(高权力词在低权力词下方),被试的反应时更短;实验2重复了这一结果,并进一步发现,隐喻一致促进被试的反应,隐喻相反抑制被试的反应。这表明权力的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会影响权力信息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10.
王锃  鲁忠义 《心理学报》2013,45(5):538-545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 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 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 发现在意识层面, 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 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 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 实验结果发现, 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 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 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 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 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 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 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 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亲属词判断任务,比较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的上下、左右、内外空间隐喻,揭示文化图式对亲属词语义加工中空间隐喻的影响。实验1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均存在着上下隐喻一致性效应:高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上方加工快,低辈分亲属词呈现在屏幕的下方加工快。实验2表明,摩梭人对呈现在屏幕右边的年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比呈现在屏幕左边快,出现部分的左右隐喻一致性效应,汉族人对长、幼平辈亲属词的加工不受呈现位置影响。实验3表明,摩梭人对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显著快于对父系亲属词,汉族人对父系亲属词、母系亲属词的加工无显著差异。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和圆圈外时,摩梭人的反应显著慢于汉族人;当父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边缘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当母系亲属词呈现在圆圈中心时,两个民族的反应时差异最大。整个研究表明,汉族人和摩梭人在对亲属词的语义加工中存在着空间隐喻一致性效应,但隐喻方式却受各自的文化图式影响,而且文化图式的变化引起亲属词的空间隐喻方式的变化,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情境性和具身性。  相似文献   

12.
个体在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过程中会结合动词语义特征和语境信息两个方面,已有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语境信息,本研究采用句子理解任务,考察有无语境支持和不同动词类型(主语隐含型和宾语隐含型)四种条件下,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信息加工代词的能力。结果显示,(1)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代词加工表现显著差于典型发展儿童;(2)语境信息可以帮助被试确定代词所指,且对两组被试成绩的提高程度相当。以上结果表明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之所以无法利用动词的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对该类动词的语义表征存在问题,而非无法利用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个体在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过程中会结合动词语义特征和语境信息两个方面,已有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语境信息,本研究采用句子理解任务,考察有无语境支持和不同动词类型(主语隐含型和宾语隐含型)四种条件下,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利用动词隐含因果语义信息加工代词的能力。结果显示,(1)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代词加工表现显著差于典型发展儿童;(2)语境信息可以帮助被试确定代词所指,且对两组被试成绩的提高程度相当。以上结果表明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之所以无法利用动词的隐含因果语义线索确定代词所指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对该类动词的语义表征存在问题,而非无法利用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14.
通过3个双任务实验(诱导任务和特征任务)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STEARC)效应的加工机制。实验1采用时间信息作为诱导任务材料,实验2采用空间信息作为诱导任务材料,在特征任务中都发现映射不一致组被试(看到过去/左侧刺激时按右键反应,看到未来/右侧刺激时按左键反应)出现反转STEARC效应,映射一致组被试表现出常规的STEARC效应,表明从时间信息加工到空间反应过程符合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实验3分离两种任务的反应方式(手动和眼动),发现不一致映射规则下,被试仍然表现出常规的STEARC效应,表明这种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存在特定联结效应,即在不同反应器中出现时间和空间相互独立的表征结构。总体而言,研究支持空间-时间关联符合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并且这种关联中存在反应器特定联结效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的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随机呈现的情景图片做有语义关联和无语义关联判断。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比较27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语义关联情景进行判断时的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与非语义关联情景相比,对语义关联情景材料的判断反应时较短;(2)主题关系条件下的瞳孔直径显著小于类别关系判断,凝视时间的变化与语义关联判断反应一致;(3)主题兴趣区与类别兴趣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兴趣区的回视次数和回视路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情景间语义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关联判断,而类别语义关系判断可能会受低水平视觉加工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张煜  彭聃龄 《心理学报》1993,26(1):51-59
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在混和呈现条件下比较被试对隐喻句和类属句的加工时问,发现可理解性高的隐喻句的R_T不比类属句的慢。实验二在分组呈现条件下比较被试加工隐喻句与类属句的速度,结果与实验一基本相同。实验一、二中还发现类属概念的层次与语义加工时间没有必然联系。实验三比较了隐喻句对三类概念的启动作用,发现隐喻对自身的语义特征概念有明显的启动作用。根据三个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称为特征联结的语义网络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图—词一致性判断任务,考察了动作图片语义加工中语音与字形的自动激活及其时间进程。实验1和实验2表明,在动作图片的语义加工中,图片表征的动词的语音和字形信息都自动地激活。实验3和实验4发现,在SOA为100ms时,音同字产生了语音促进效应,形似字却无字形促进效应。当SOA为200ms时,音同字产生了语音干扰效应,形似字产生了字形干扰效应。这表明,在动作图片的语义加工中,图片表征的动词的语音激活出现得比字形激活早。  相似文献   

18.
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孙燕  舒华  周晓林  郑先隽 《心理科学》2001,24(1):39-41,70
本研究探讨了在汉语句子理解中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指认的影响。在实验一巾,被试进行自定步速的阅读.结果发现当动词隐含因果性和句中代词实际所指一致时阅读时间较短,不一致时阅读时间较长。实验二采用眼动技术,句中两个参与者性别不同,代词上提供性别线索,结果显示了动词隐含因果性在代词加工上微弱的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19.
殷融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4,46(9):1331-1346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水平上考察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 探讨了黑白视知觉对道德认知的影响。实验1a发现, 在词汇选择任务中被试倾向于判断白色希腊文词汇具有道德意义, 判断黑色希腊文词汇具有不道德意义。实验1b通过词性判断任务表明, 当道德词以白色呈现、不道德词以黑色呈现时被试的判断反应更快。实验2显示, 当将道德两难故事呈现在黑色背景上时, 相比于呈现在白色背景上, 被试会在道德评判任务中将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判断为更加不道德。实验3通过情境实验发现, 相比明亮环境, 在黑暗环境中完成实验的被试会更倾向于认为他人会不公正地对待自己。研究证明, 黑白颜色概念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存在心理现实性, 黑白颜色刺激知觉会对道德判断产生影响作用, 且环境的亮度也会影响到人们对道德相关问题的认知判断。  相似文献   

20.
焦建亭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5,28(5):1082-1086
本文用四个实验探讨了汉语句子理解中动词的隐含因果性特征对代词加工的影响。实验采用2×2被试内设计,方法为探测词法。结果表明,有些汉语动词的语义中存在着隐含因果性特征,它影响了主语和宾语的相对通达性。同时发现,汉语中的宾语引发动词的隐含因果性倾向比主语引发动词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