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非正常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常死亡”概念带模糊性、悖论性、封闭性和诡辩性,并不科学。现实的死亡率千差万别。中国内地自杀死亡率16.78/10万,事故死亡率57.91/10万,他杀死亡率2.33/10万,自然死亡率535.9/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612/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较港澳高,自杀与事故死亡率较港澳低。澳门的一切原因死亡率特低(165.0/10万),自杀死亡率特高(40.9/10万)。  相似文献   

2.
夏天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27-227
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失恋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通过平常经验解来解决该恋爱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报复性攻击行为和自杀等。本文对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的界定、特点、表现以及危机干预手段做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自杀者中,精神病人的自杀率大大超过正常人(Dubinot Benzel 1933),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尤为突出(Pokorny),约有10—15%患者具有自杀倾向或行为(Marinow 1972)。Kallmann(1938),Alsfrom(1942)分别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死亡占该症死亡总数的1.7%,1.6%;Rennie(1939)统计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中自杀死亡者占该症死亡总数11%。我国夏氏等(1975)对同一时期住院病人中呈现消极忧郁状态的精神病人进行分析,精神分裂症占90.9%。高氏等(1976)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死亡总数1.32%,占该症死亡总数3.19%。翟氏(1979)分析临床资料后指出,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4.
罪犯自杀案件的发生不仅严重破坏监狱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还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给监狱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工作实践中看来,近年来受社会发展、罪犯构成成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罪犯自杀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对监管安全造成强烈的冲击,为了有效实施罪犯心理危机干预,减少罪犯因为情绪失控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确保监管安全,如何有效进行罪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显得重要而迫切。循证矫正理念是在教育改造罪犯工作中得到引进的,是指矫正工作者在矫正罪犯时,针对罪犯的具体问题,寻找并按照现有的最佳证据(方法、措施等),结合罪犯的特点和意愿来实施矫正活动的总称1,它为创新罪犯自杀危机干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就循证矫正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罪犯自杀危机干预工作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8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在性别、年级、生源、学校类型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多个因素与自杀意念各因素之间的负相关显著;(3)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意志品质、挫折复原力、信心、挫折认知水平、挫折经验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6.
自杀是一种有意识地、自愿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人类的自杀行为自古就有,但现代社会自杀率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现象有增无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者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人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或心理异常而产生自毁行为。可见,自杀与挫折有密切关系,自杀已成为心理卫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自杀规律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自杀,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现在经常人看到许多有关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这些报道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大中学生已成为中国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等。而事实上,大中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频繁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球自杀原因排序中,自杀排在第四位。在中国,自杀是我国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当代大学生,自杀更是最大的死因。通过对当地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当代大学生关于自杀的信息,了解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及问题。研究发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其中,大学生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对大学生自杀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将自杀行为(suicide behavior)分为三类:①自杀意念(suicide idea),指各种威胁自己生命的意向包括可观察到但并未付诸实施的行为;②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已的生命但并未导致死亡的行为;③自杀身亡(complet-ed suicide),指自愿用各种手段残害自己的生命并导致死亡的行为。近年来,国外有人又提出非致死性蓄意自伤(non-fatal deliberate self-harm)和蓄意自伤综合症(delib-erate self-harm syndrome)的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酷似自杀,但心理动机却缺乏自杀要求,多数未造成死亡后果的冲动性行为,因此有别于自杀。但也有人将其归之于自杀未遂之列.属于这类又有不少代用词如:类自杀(parasaicide),自残(self-mutilation)、自我  相似文献   

10.
自杀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灾难,而且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发达国家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美国的自杀率在世界各国中不是最高的,但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最为突出.通过美国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区域等自杀人群的分析,了解美国自杀人群的特点,以期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关于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艰难走过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高校学生们应该过着快乐的生活,而高等学府里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使一些尚未绽放的生命匆匆宣告终结,心痛之余更令人深思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等,都是导致学生自杀的原因。大学生自杀事件对大学校园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编的外显行为量表对云南省331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并探讨了包括自杀意念及自杀企图在内的自杀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27(13.2%)名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卡方检验显示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154(4.7%)名大学生有过自杀企图,男女生人数没有显著差异;(2)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在自杀意念上,女生、独生子女、文科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而在自杀企图上,只有来自城市的学生和不完整家庭的学生、月支出少于100元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与之对应的大学生;(3)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企图与心理症状、生活事件、情感中心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问题中心应对、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4)在结构模型中,社会支持在心理症状和自杀行为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情感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心理症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而问题中心应对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事件的调节作用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心理危机分类模型属于复杂数据模型,本文采用分类树算法探究家庭、校园、同伴和个体因素在中学生心理危机分类中的相对重要性差异,尤其是心理痛苦三因素对致死性危机的独特作用。结果显示:(1)中学生自杀危机和非致死性危机分类树的分类效果良好,自伤危机分类树的分类效果欠佳;(2)中学生自杀危机中,痛苦逃避最为重要,痛苦唤醒次之,之后为痛苦体验和学校满意度;(3)中学生自伤危机中,同伴问题行为最为重要,之后为父母陪伴和家庭监督;(4)中学生非致死性危机中,歧视知觉最为重要,之后为痛苦唤醒和同伴支持。提示中学生不同心理危机的促发机制存在差异,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在自杀分类模型中作用显著,但并非自伤危机和非致死性危机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14.
心理与免疫     
近年来,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注意到,环境对人的压力所产生的心理应力已成了损害健康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医学界统计,在冠心病癌症、肺病、外伤、肝硬化和自杀这六种最主要的死因中,心理应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主要原因。销售量最大的三种药物(溃疡药、高血压药和安眼药)无不与心理应力有关,这就使人们关注心理与生理,尤其是心理与人体免疫的关系.至六十年代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分析和干预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学生的自杀已成为社会、教育和行政管理部门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心理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自杀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 50年代以来 ,日本青少年自杀率急剧上升 ,为了更好地实施危机干预 ,日本学者对自杀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呈现出由关注宏观的社会因素转向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趋势 ,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日本学者对自杀的内涵、分类、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动机、手段、自杀前的心理特征和自杀预防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危机干预模式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造成当代大学生危机感的因素越来越多,因而如何帮助处于危机境迁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就越来越迫切。本文将主要围绕大学生的危机干预模式开展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编制适合筛查我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危机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形成初始问卷。对来自某省3个戒毒所的581份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来自某省戒毒所的286份有效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结果:正式问卷由生理缺陷、社会支持、心理缺陷、应激事件、攻击冲动、焦虑、抑郁、精神病性、自杀意念、躯体不适10个维度共39个项目构成,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3,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66-0.940之间;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68(P<0.001)。结论:编制的戒毒人员心理危机问卷信、效度良好,内容较为准确且全面,可用于筛查戒毒人员的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预警。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云南省大、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亲社会倾向与大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大学生3249名和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亲社会倾向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大中小学生的亲社会倾向随年级升高而增加,不同年级段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年级段男女生之间在亲社会倾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公开和匿名倾向类型所占比例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紧急倾向类型相反,紧急倾向在各个年级段所占比例最大,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云南学生亲社会倾向总得分高于其它地方的学生,但在利他倾向上却显著低于其他地方的学生;(4)亲社会倾向对大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对大学生的预测力较小。应加强云南大中小学生利他倾向的培养,发挥亲社会倾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出现的时间、原因以及未实施自杀的原因、当时的精神状态。方法:通过问卷测查和访谈的方法对115名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0.5%,大学之前就曾出现过自杀意念的学生占61.73%,大学以后仍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26.09%,12.17%的学生曾有自杀计划,考虑到父母或亲人是未实施自杀的重要原因,21.74%的学生呈现出焦虑或抑郁状态。结论:大多数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在中学时即出现;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是高中时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父母在学生自杀问题上扮演复杂角色;自杀意念会伴随一定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