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婚家庭儿童学习活动的问题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增长,父母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国外已有研究表明,离婚对离婚夫妇的心理和行为,特别是对离婚家庭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如认知发展、学习成熟、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最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少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家庭破裂给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明显的、多角度的、长期存在的.为了系统探明父母离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在全国妇联的关怀和支持下,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所小学进行了调查.本文旨在这项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离婚家庭儿童的学习活动问题和成因.  相似文献   

2.
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离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一些基本规律.目前,在我国,家庭离异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离异家庭儿童的增多给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难题.如何帮助离异家庭儿童迅速地、良好地适应父母离婚造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变化,以减少这些儿童因父母离婚这一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心理伤害及其后的消极影响,是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了解的向题.  相似文献   

3.
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Moss家庭环境量表,对593名9~14岁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测量和个别访谈。得到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是11.47%.对比研究表明:家庭不健全,家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低,矛盾性和控制性高,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家庭危险因素。提示预防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父母文化素质,改善父母间关系和家庭的心理气氛。  相似文献   

4.
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离婚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1)离婚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变迁——从"严重影响说"到"有限影响说";(2)离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制探讨:大量研究都证实父母冲突是比离婚本身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离婚前父母冲突会调节离婚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方向和大小,离婚后的父母冲突与父母共同养育会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而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3)现有研究对实践工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寄养家庭属性对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丽娟  吴明证 《心理科学》2002,25(4):429-431
本研究在对家庭寄养儿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家庭属性因素与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测评量表,并对寄养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寄养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2.影响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家庭特质因素有寄养家庭结构和寄养父母的和谐程度;3.对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寄养家庭社会因素是情感满足、行为支持、家庭主导情绪、需要满足。  相似文献   

6.
关于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的一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祚山  孔克勤 《心理科学》1997,20(6):509-513
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和内田-克雷佩林心理测验对213名听觉障碍儿童进行测查,揭示了听觉障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些基本状况,以及影响他们人格发展的一些因素,研究表明,听力损失程度、父母是否听觉障碍、以及家庭(城乡)环境等因素对听觉障碍儿童的人格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刘建榕  刘金花 《心理科学》2000,23(6):659-663
本研究从心理健康出发,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对329名初中学生进行测量,探求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三者间存在交互作用,气质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气质是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并且气质特点与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8.
抚养困难: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抚养困难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变量.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抚养困难量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对选取的572名1~6岁的儿童的母亲进行了评估和调查.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抚养困难具有一定的因素结构,分别从儿童侧面和父母侧面抽取的5个和6个因素的累积解释率为57.90%和60.88%,与预试的结果是一致的.对可能影响母亲抚养困难的因素的考察发现,家庭类型、母亲受教育水平、职业、生产时母亲年龄和孩子的性别等是影响母亲抚养困难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孩子的性别与父母期望的一致性、母亲生产时是否顺利、父母与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多少等因素对母亲的抚养困难没有显着影响,其原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了《中国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儿童社会适应量表、信任他人量表和自我容纳量表,并根据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定义编制了亲社会行为量表。分别对福利院儿童和家庭寄养儿童进行了访谈。旨在分析家庭寄养是否有利于孤儿的社会性发展’。结果表明:(1)两组儿童在四个量表上的得分差异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显示家庭寄养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优于福利院儿童。(2)男性儿童似乎更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3)年龄这一直被认为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在这里变得非常复杂,儿童在进入寄养家庭时的年龄大小可能有相当大的作用,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考察歧视知觉(包括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542名10~18岁留守儿童参加了本次调查,测量工具包括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指标: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量表,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自尊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社会适应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2)相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留守儿童群体歧视知觉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3)留守儿童群体歧视知觉中介模型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高群体歧视知觉的男生比同类别的女生更容易产生社会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共同养育有别于个人养育, 在家庭系统中关注多个养育者共同抚养儿童的方式; 研究不同于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共同养育对儿童适应的独特贡献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儿童在家庭生态系统中的成长过程。目前, 研究者们对共同养育的概念和内涵尚未有一致的界定, 共同养育的测量方法也未成体系。同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共同养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适应, 也通过亲子系统和婚姻关系系统间接影响儿童发展。未来的研究应结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家庭类型如留守儿童家庭、离婚家庭、隔代养育家庭、服刑人员家庭的特点对共同养育的基本理论(如不同类型共同养育内部结构、评估体系等)问题以及对儿童适应影响的工作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十分关注家庭的变化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破裂,以及由此造成的单亲儿童的抚养问题日益受到高度重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一些纵向研究,一致认为离婚导致了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压抑和不安.同时也发现,儿童对家庭环境持续变化的长期适应随着年龄、性别和儿童的其他特点而变化.但早期研究因方法和理论上的不足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修订编制适合测量学前儿童的中文版父母报告高敏感儿童量表,并在学前儿童家长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通过文献分析,建构了学前儿童高感觉加工敏感性的结构模型,在参考国外量表题目的基础上,编制了初始量表。按照量表编制流程先后对1633名3~6岁学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测试,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始量表进行题目删减与维度确定,最终形成了包括易刺激性、审美敏感性和低感觉阈限三个维度的中文版父母报告高敏感儿童量表。进一步分析表明,中文版父母报告高敏感儿童量表信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能够作为测量我国学前儿童感觉加工敏感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利用父母关系问卷、家庭背景问卷和行为症状量表对中国5个城市550个家庭、1493名被试者进行了调查与测试。结果表明,父亲职业、父亲文化水平、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影响父母关系: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高,父母关系好。父母婚姻状况影响父母关系:问题婚姻状态下的父母关系较差。父母关系对子女行为异常有显著影响:父母关系差,子女行为异常水平高。  相似文献   

15.
儿童问题行为受到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协同影响。研究以北京150名五、六年级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探究心理攻击和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版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测量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并由家长报告感知的家庭压力、对儿童的心理攻击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可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2)心理攻击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心理攻击和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感知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从父母和儿童角度为减少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随机整群抽取了江苏省19所高校19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CES D量表、Alienation量表得分和心理健康的可能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4.7%的大学生CES-D量表得分≥20,3.3%的大学生Alienation量表得分≤30;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家庭凝聚力、家庭沟通、家庭冲突、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因素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环境交互的视角,本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以507名学前儿童为被试(M年龄=4.83岁, SD=0.90岁),分别采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关系量表、高敏感儿童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亲社会分问卷测量了亲子关系、儿童的SPS和亲社会行为,采集唾液样本进行基因位点的分型。研究结果发现,亲子冲突、SPS与COMTVal158Met多态性的三重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显著。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儿童中,高SPS儿童比低SPS儿童在低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高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儿童中,亲子冲突与SPS的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具有高气质敏感性和高基因敏感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亲子冲突的影响,这为深入理解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家庭环境交互影响儿童发展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8.
积极干预是指父母在孩子使用媒介前后或者使用过程中, 通过解释和讨论等互动形式对媒介内容、使用方式等提供指导。随着电子媒介在家庭中的普及,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行为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父母对媒介使用进行积极干预对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例如提高儿童对媒介内容的批判能力, 有效减少暴力内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等。影响积极干预行为的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家庭因素和儿童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可从完善测量方法, 探究父母干预行为与儿童青少年媒介使用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 建构影响因素模型, 提高积极干预的有效性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心理控制是一种侵入式教养,它是指父母使用引发儿童的内疚感、爱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儿童思想和情感的教养行为,这种消极的、侵入式教养导致儿童产生诸多心理社会功能失调。跨文化研究发现,我国文化背景下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更高。社会环境、父母的人格和儿童的行为等因素都对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产生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会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自主性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特色文化,深入探讨儿童多重看护条件、儿童自身易感性等因素对心理控制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 家庭中父母婚姻冲突影响着儿童发展。众多研究发现, 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认知发展和情绪社会性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而且父母婚姻冲突影响儿童发展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如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儿童认知-情绪过程和家庭过程来实现, 且这一影响会因多种儿童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未来研究有必要同时考察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认知发展和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究和整合多种作用机制, 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