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通过对儿童2~4岁的抑制性发展类型与他们同陌生同伴交往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陌生情境中,稳定极端抑制儿童与陌生同伴的游戏活动的社交复杂程度是最低的.从非抑制发展到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与稳定极端抑制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2)从抑制发展到非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单独-被动行为是最多的;他们在介绍生日的同伴活动中的主动性是最好的;他们进行的社会性装扮游戏也是最多的.(3)稳定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与陌生同伴交往的社交复杂程度最高,他们进行的活动类型和活动频次最多,但他们可能有一些外显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游戏是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源泉.皮亚杰认为,游游经验能帮助儿童对与物体和人有关的空间、因果关系及时间等信息进行同化.维果茨基把游戏作为促进儿童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儿童的游戏行为中经常提到的认知活动包括两个方面:(1)建构物质世界的能力;(2)理解不同的社公性观点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学生注意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是幼儿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的继续。在小学和初中进行的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注意的稳定性水平继续提高,个别差异渐趋缩小;男女生的发展曲线并未发现交叉现象,女生继续优于男生,但男生内部的个别差异大于女生。研究发现,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对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比某些学习能力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日常生活承诺问题的两难故事对小学低年级儿童作个别随访,探查了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儿童有关社会-道德思维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模式,各发展水平既是连续的,也各有质的特点,从而形成层次等级结构系统。与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不同,我国儿童在较低发展水平上已显示出对他人利益的关心和责任感。本研究还对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法和结构访谈法,考察66名5~6岁儿童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公平分配玩具行为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1)根据在幼儿园分配玩具的过程中的表现,可以把儿童分为三类:公平型儿童、不公平型和不稳定型,每类儿童的自我评价各不相同;(2)对自己做出的公平行为能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假想的不公平行为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是形成稳定的公平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在道德准则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早期儿童的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力平  冯君萍 《心理科学》2003,26(5):804-807
选择在一日活动中儿童可自由支配的游戏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的两所幼儿园,采用错误信念任务比较两园小班、中班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半年在园经验的小班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早期儿童的游戏,尤其是装扮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一年半在园经验的中班儿童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推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受成熟的制约,成熟起主导作用。研究为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论点皮亚杰及其学派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界享有盛誉,但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来自三个方面:(1)经验主义者指出:皮亚杰理论阐明和表达的方式,很难用简明的经验主义加以测试,其揭示的数据与他的基本论述不完全一致.(2)理性主义者则认为皮亚杰理论尚有不清楚、不完善和不严密之处,特别是缺乏详细的阶段变换处理;缺乏发展过程中个别差异的说明;以及缺乏对儿童感知觉和情感方面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侯静  陈会昌  陈欣银 《心理科学》2003,26(2):244-248
本研究采用家庭录像观察的方法,考察了61名3-4岁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两个情境--自由和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拼图游戏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1儿童在两种游戏情境中与母亲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可以从独立性、顺从、言语交流和参与四个维度进行评价。2当儿童的游戏从自由游戏转为带有智力任务倾向的游戏时,儿童与母亲的交往行为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交流行为和积极情绪明显减少,而依赖行为和不与母亲交流的行为显著增加。3在上述两种游戏情境中,儿童与母亲的交往行为表现出个别差异,在自由游戏情境中,42.6%为独立型、32.8%为顺从型和24.6%为交流型;在拼图游戏情境中,54%为独立型、23%为顺从型和23%不顺从型。  相似文献   

9.
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是20世纪游戏理论研究和游戏治疗运动的先驱。在精神分析游戏治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克莱因和安娜等人。作者对这些先驱者的游戏治疗技术作了概括、分析和比较,从中总结了儿童精神分析中游戏治疗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纵向再探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前不久完成的一项横断设计研究中, 以自编的心理理论量表测查比较了中美两国3~5岁儿童的有关发展。量表包括五项任务: (1) 不同的愿望; (2) 知与不知; (3) 不同的信念; (4) 内容错误信念和 (5) 伪装的情绪。研究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群体儿童对上述任务的理解均表现出稳定一致的发展次序, 两者的次序大致相同但具有重要差别: 我国儿童的理解次序如从易到难排列如上所列, 这一次序与美国儿童的差别在于我国儿童先理解“知与不知”, 然后是“不同的信念”, 而美国儿童则恰好相反。这一研究结果对了解不同文化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次序是十分有意义的, 但问题是经由横断设计的量表研究所确立的发展次序能否准确地描述个体儿童的纵向进展呢? 为此本研究使用了相同的测量工具对参加过横断研究的北京3岁儿童(时间1)在他们4岁(时间2)和5岁(时间3)时进行了焦点追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测查时间的 延伸, 个体儿童的作业成绩不仅逐步提高, 而且这种提高符合量表任务的发展次序。通过应用格特曼(Guttman)和雷氏(Rasch)测量模型对这一结果的分析, 再一次证实我国个体儿童的有关发展次序与欧美文化儿童的发展次序大致相同并且有重要的差别。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能为横断研究中个别差异的研究提供有用的工具, 而且深化了人们对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的认识, 即把心理理论的发展看作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不断扩展和深化的概念建构过程。但对这一推论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研究是通过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了解人类的经验,研究方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心理科学发展的基础,实际上,方法学研究的发展与具体学科知识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没有方法学的进步,就没有学科的发展.一方面,方法学的局限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认识.例如,社会关系是双向影响的,但如果研究者无法确定在交往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以及在交往过程中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的实质,也就无法研究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深入的科学分析.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性也限制了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2.
儿童户外游戏活动对于促进儿童心理、感知、认知和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户外游戏活动中由于碰撞、擦伤、摔伤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有的是因个人不安全行为所致,有的则是由于场地或设施设计、管理不当引起。通过电视节目这种可视化宣传教育,有利于加强儿童对户外活动的认知,在进行安全性教育的同时,达到文化教育与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动漫游戏产业在我国的稳步发展,动漫游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其受众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当前,动漫游戏产业的受众大多是青少年群体,这一群体对于动漫游戏的热爱与其群体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其中的审美创造活动。随着动漫游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参与到其中的青少年群体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4.
康丹  李佳佳  蔡术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70-1281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假装游戏研究:过去、现在及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伟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7,30(4):1020-1022
本文全面回顾了儿童假装游戏研究的历史、儿童假装游戏的概念、发展以及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重点分析与探讨了假装游戏研究的理论争议。最后探讨了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今后研究的走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小五”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受人格“大五”因素研究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小五”结构研究,是儿童青少年个别差异研究的新方向.研究主要采用了量表评定、Q分类、自由描述等方法.结果表明,五因素结构可以较好地解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特点.目前,这一结构还有许多值得研究者继续探讨之处,但是它的确为揭示人格“大五”结构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目的:一方面为儿童的数概念的发展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企图获得幼儿计数活动发展规律,为幼儿教育提供一些心理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3岁—4岁年龄幼儿,年龄越大,计数能力发展越快,计数能力的个别差异逐渐缩小。②3岁幼儿口头数数发展较早于点数、取数和听数。③在幼儿计数活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计数的零乱性和一些难点.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理解自然现象和形成自然科学概念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掌握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儿童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已有一些,特别是皮亚杰在其早期工作中,曾对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理解自然现象和对象的水平、特点进行过探究,并在其《儿童的世界概念》和《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两书中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较少。198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提出了探讨儿童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发展的问题,并拟定了实验研究方案(草案)。本研究即  相似文献   

19.
儿童2-4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陌生同伴交往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用纵向追踪的实验室观察研究了儿童2岁、4岁时的行为抑制性,及其4岁时与陌生同伴交往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能预测其在4岁时的社交发起行为缺乏,但不能预测各种游戏活动类型。儿童4岁时的行为抑制性与其单独一被动活动、平行活动及社会互动活动呈显著负相关;与交往中的抑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分数能预测儿童交往的主动性的缺乏。稳定极端抑制儿童和稳定极端非抑制儿童在抑制行为、平行游戏、社会互动游戏、社交发起和玩新奇玩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郑信军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6,29(3):747-751,703
本文就家庭视角评述国外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关研究。有关文献表明,处境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明显的外在化特征,区分性低,较少指向未来;他们存在社会信息加工中的译码困难和归因偏向,其信息加工技能和认知控制技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性情绪发展也存在诸多困难;他们的亲子依恋往往是不安全甚至矛盾类型;他们往往难以被同伴所接纳,在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适应不良性行为,其友谊质量也比较差,但自我效能、自我调节以及良好的群体特征是改善其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各种不利因素还会对其社会交活动中的活动能力、活动数量、活动水平和活动技能带来影响,在他们身上也更容易出现攻击、退缩以及各种过错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当前,有关这些儿童的神经生理与心理学结合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