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解读不显著结果:基于500个实证研究的量化分析
作者姓名:王珺  宋琼雅  许岳培  贾彬彬  陆春雷  陈曦  戴紫旭  黄之玥  李振江  林景希  罗婉莹  施赛男  张莹莹  臧玉峰  左西年  胡传鹏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20012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疾病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Leibniz Institute for Resilience Research
摘    要:不显著结果(如, 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 且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 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 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 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 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 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 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 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 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2%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 72%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错误), 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更高, 且对不显著结果解读错误的比例更低。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 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关 键 词:不显著结果  零假设显著性检验  贝叶斯因子  元研究  
收稿时间:2020-07-14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