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认总比错过好——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及其应用 |
| |
作者姓名: | 陈子炜 付迪 刘勋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49;3.汉堡大学信息科学系, 汉堡 22527, 德国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NSFC 62061136001/DFG TRR-169) |
| |
摘 要: | 面孔视错觉现象表现为个体从其他事物中感知到并不存在的面孔。面孔视错觉要素已广泛应用于艺术、广告及商品中,起到吸引注意、促进消费的作用。同时,先前的研究通过采用各种范式,发现患者在面孔视错觉的产生上同常人的差异,以及视错觉与视幻觉之间的联系。根据视觉加工通路的不同,相关范式可分为视错觉监测范式,以及视错觉辨认范式。前者侧重于基于提取的类面孔特征所做出的快速预测,后者侧重于主观期望引导个体对物体特征的提取,两者最终均会影响到后续的认知判断。日后研究可从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出发,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通路,为面孔视错觉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该要素在临床诊断及商业广告领域上的应用。
|
关 键 词: | 面孔视错觉 面孔加工 发生机制 |
收稿时间: | 2022-04-13 |
|
|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心理科学进展》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