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晚清民国癌症概念的翻译及流变
引用本文:缪蓬. 晚清民国癌症概念的翻译及流变[J]. 医学与哲学, 2022, 43(3): 74-78. doi: 10.12014/j.issn.1002-0772.2022.03.16
作者姓名:缪蓬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740004)
摘    要:

1805年以降,一大批西医概念“旅行”至我国,其中不乏全新概念,如cancer概念。中医自古便有“癰”“疽”“癰疽”等概念,它们以译词的形式参与到西医“癌症”知识最初在我国的传播,致使20世纪初,cancer概念同carbuncle概念的混淆。国人对“癌症”概念的容受随“癌”一名之确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对其认知也随相关知识系统性传入、孙中山先生因癌病逝消息的蔓延及“癌”字隐喻用法的形成而愈发清晰。“癌”字最终的采纳则同时受日语新词大量导入及制度化因素的影响。通过考察西医“癌症”概念在我国的翻译及流变,得以管窥西医入华史一角。



关 键 词:癌症   癰疽   翻译   概念旅行
收稿时间:2021-06-10
修稿时间:2022-01-13
点击此处可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