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作为体验实践的同感与同情——现象学分析与佛教教义之比较
引用本文:N.德普拉兹,王恒. 作为体验实践的同感与同情——现象学分析与佛教教义之比较[J]. 世界哲学, 2001, 0(4): 16-23
作者姓名:N.德普拉兹  王恒
作者单位:
摘    要:众所周知,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的分析是以同感为基础的。现在,这样一种同感经验在胡塞尔那里被描述为,它既涉及我们身体所特有的空间性,也涉及两个身体的一种时间结对、以及从我们的心理状态向他人心理状态的一种独特想象的转化。我想把对他人的这样一种多层次的经验,与大乘佛教传统中的一些教义(首先出现于印度,而后传到西藏)对同情经验的描述方式作一个比较。实际上,在这种教义体系中被非常具体地加以描述的“tonglen”实践(西藏人这样称呼),就其植根于身体中并使时间同步而言,尤其是就想象被考虑的方式而言,都以多种形式回应着胡塞尔的同感经验。在生活空间、时间和想象等方面,通过比较这两者的实践与理论,我们将能估价它们的亲和性、它们的差异,进而最终说明它们如何才能相互启发,甚至相互促进。

关 键 词:现象学 佛教 教义 同感经验 胡塞尔 哲学家 德国 同情经验

Empathy and Compassion
Natalie Depraz. Empathy and Compassion[J]. World Philosophy, 2001, 0(4): 16-23
Authors:Natalie Depraz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